“我点支付就可以了是吧?”“没错,你放在‘购物车’里的商品,想买随时点支付,然后就可以坐等送货上门了。”近日,家住南宁市青秀区新竹小区的刘志忠与女儿刘芊忙着在某电商平台选购商品。“以前可没这么方便,买东西不仅要排队,还得拿着票证,最后也不一定买得到。”抚今追昔,刘志忠感慨万千。近日,记者来到市民刘志忠的家中,随他一起“翻”开那些珍贵的收藏记忆,聆听他们家这些年购物的变化。

  刘志忠生于1960年,年轻时经历的“票证时代”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为了保证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发放各种商品票证。

  粮票、油票、布票、肉票、购货票、副食票……那时候,几乎所有生活日用品的购买都需要“票证”,尤其是购买布、副食等稀缺品,更是一票难求。“那时出趟远门,还得本地票通兑全国票才行,要不在外地可买不上东西。”刘志忠回忆,他小时候跟随父母一起送奶奶回山东老家,在路上花了整整一周,如果没有通兑全国票,有钱也买不到吃的东西。

  “好多紧俏商品有钱有票也难买得到。”刘志忠说,上世纪70年代,缝纫机、自行车等产品十分紧俏。那时家里如果有“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那可不得了。那时,刘志忠家就有“三转一响”,后来因为姐姐生病,父母把手表、自行车、收音机卖掉了,只留下了一台缝纫机。如今他家里还摆着这架蝴蝶牌缝纫机,板面已重新更换过。虽然现在很少用上这台缝纫机,但刘志忠仍然舍不得丢弃。

  “实体店里的商品也越来越丰富,大家想买什么,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很容易买得到。”刘志忠回忆,那时候,大家餐桌上的食物品类多样,衣服时髦好看,大街小巷自行车越来越多。“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冰箱、电视、洗衣机等家电开始进入家庭,国产的、进口的都有。”令刘志忠印象深刻的是,1987年,他给家里添置了一台电视机,揣着现金去商场时,裤兜沉甸甸的。“买大件的东西,或者做生意去外地进货,都要揣着现金到处走,携带很不方便。”刘志忠笑着说。

  “这是我小学四年级时使用的第一部手机。”出生于2000年的刘芊,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初中时,她学会了手机支付网上购物。这些年,不仅自己学会了移动支付,刘芊还教会并带动父亲网购。刘志忠常在网上购买各地的工艺品以及特产等。

  “我现在出门基本不带现金,坐公交、乘地铁、吃饭、购物,一部手机和一个充电宝足够了。轻轻一扫就完成支付,太方便了。”刘志忠笑着说。在刘志忠家客厅的一个柜子上,摆着各种各样好看的摆件,“这些都是他淘回来的‘宝贝’!”刘芊笑着说。

  平时节假日,刘芊会带着刘志忠去商场逛逛,逛街购物累了,就在商场饭店用餐。对于今天的南宁人来说,逛商店不再是简单的购买商品,而是集吃喝游购玩于一体的休闲消费。“现在逛实体店能带来更丰富的体验,相信在未来,我们的生活会更加便利,拥有更多惊喜。”刘志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