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校园欺凌是全球性的社会和教育问题,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深受其扰。由于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成了世界各国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

  美国司法统计局和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数据显示,在2019—2020学年,在学校遭受过欺凌的12至18岁的中学生占比高达22%。其中,47%的学生是在教室中遭受欺凌的,其他容易发生欺凌的地方包括走廊和楼梯间(39%)、食堂(26%)和校外(20%)。另据美国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于2022年对有18岁以下子女的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校园欺凌已成为美国家长最担心的第二大问题,仅次于“担心孩子会患上焦虑症或抑郁症”,而“担心孩子会遭到枪击”排在第六。

  “攻击性”“力量失衡”和“反复发生”构成欺凌行为的三要素。其中,“力量失衡”指实施欺凌的学生利用其自身较强的力量,比如身体力量、对隐私信息的掌握,或在小团体中的威信,来控制或伤害他人。欺凌行为分为言语欺凌、肢体欺凌、社交欺凌等。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欺凌中有多重角色,不应轻易贴标签。为了有效干预欺凌,深入了解学生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很重要。他们可能在欺凌他人的同时,也遭受欺凌,他们可能会目睹欺凌行为,同时也是欺凌他人的人。如果轻易将欺凌他人的学生称为“欺凌者”,将欺凌对象称为“受害者”,可能会传达不准确的信息,忽视导致欺凌行为的其他因素如同学影响、学校氛围等。在言语上可以尽量客观,与其称“欺凌者”,不如称“实施欺凌的学生”,与其称“受害者”,不如称“遭受欺凌的学生”,与其称“欺凌者兼受害者”,不如称“既实施欺凌又遭受欺凌的学生”。

  学生在欺凌中扮演的角色不仅限于欺凌他人的人和遭受欺凌的人,一些研究提出“欺凌圈”,包括实施欺凌的学生、遭受欺凌的学生、充当欺凌“助手”的学生、围观强化欺凌行为的学生、袖手旁观的学生、站出来干预欺凌行为的学生等。大多数学生在欺凌中扮演不止一种角色。防止欺凌,是所有学生的事情,而不仅仅是那些直接参与其中的学生。

  缺乏安全感,得不到家人、老师和同龄人支持的学生容易实施欺凌。导致欺凌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同学因素、家庭因素、情绪因素和学校因素。同学因素指学生实施欺凌主要是为了获得、维持或提升他们在同学中的地位,或将其他人排除在群体之外,或控制同学的行为。家庭因素指实施欺凌的学生来自存在欺凌、侵害、暴力的家庭,父母未能提供情感支持、缺乏沟通的家庭,父母对孩子过于宽容和放任的家庭。情绪因素指学生在过去或现在受到欺凌,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通过欺凌他人使自己感觉更强大,也指不具备健康、积极的社交技能,不理解别人的情绪,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他人身上。学校因素指欺凌更易发生在欺凌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学校,实施欺凌的学生在学校被贴标签甚至被污名化而破罐子破摔。

  要认识到欺凌是一种可以改变的行为,了解清楚背后的不同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为实施欺凌的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矫正其行为。

  欺凌现象其实有许多信号预警。学生遭受欺凌的迹象包括:不明伤痕;衣服、书籍、电子产品等丢失、毁坏;经常头痛、胃痛,感觉不舒服、装病;饮食习惯改变,如突然不吃饭或暴饮暴食;难以入睡、经常做噩梦;成绩下降、对功课失去兴趣、不想上学;突然与朋友断交、逃避社交场合;常有无助感、自尊心降低,出现自毁行为如离家出走、自残或谈论自杀。

  学生欺凌他人的迹象包括:参与打架、吵架;欺凌他人的朋友,并越来越有攻击性;有来历不明的额外钱财、物品;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他人,不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争强好胜并担心自己在同学中的威信降低。

  第一,通过讨论帮助孩子了解、识别、应对欺凌,让他们明白欺凌行为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讨论问题可包括:你或你的朋友是否曾经故意将有些同学孤立起来?你认为这是欺凌吗?为什么?你认为同学为什么要欺凌他人?看到欺凌发生时,你通常会怎么做?你是否曾尝试帮助被欺凌的同学?结果怎样?如果这种情况再次发生,你会怎么做?在遭遇类似欺凌的事情时,你最信赖的人是谁?你会告诉他们吗?你是否曾经因为害怕被欺凌而不敢去上学?你尝试了哪些方法来改变这种情况?你认为父母可以做什么?

  家长可鼓励孩子在遭受欺凌或目睹他人被欺凌时及时告诉父母或值得信赖的成年人,鼓励孩子举报欺凌行为。要与孩子讨论如何抵抗欺凌,如直接而自信地对实施欺凌的学生说“住手”,靠近人多的地方,及时寻求帮助。鼓励孩子看到欺凌发生时表现出善意,向遭受欺凌的同学施以援手。

  第二,保持家庭沟通渠道畅通。家长经常跟孩子交谈,倾听孩子诉说,了解他们的朋友和他们所关心的事情,询问有关学校的情况。如果每天花15分钟与孩子交谈,往往就可以让孩子相信自己在遇到欺凌时能够向家长倾诉、求助。

  第三,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如体育运动、学校社团活动等,不仅可以增强自信,还可以交到兴趣相投的朋友,这些都有助于防止孩子遭受欺凌。

  第四,以善意和尊重为孩子树立与人友好相处的榜样。家长如何对待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如何管理压力和冲突,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会学习家长的言谈举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第五,帮助孩子形成“韧性”,使孩子一旦遭遇欺凌能够勇敢应对,受到伤害能较快从创伤中恢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