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这一箱子东西挺多,卖不了一百块钱。”小蒋说,“没人要。卖得太便宜,我觉得还不如留着。结果越攒越多。”
这些时代久远的功能机、当年风靡一时的MP5甚至是发布数年的智能机,如今已经是“电子破烂”,大多数都无法摆脱在买主家“吃灰”的宿命。
手机的更新迭代速率越来越快,人们更换身边的电子产品已经稀松平常。但那些退役的设备去向何方,成了大多数人忽略的问题。
仅拿手机来说,2022年,全球有53亿部手机被淘汰,其中5亿部来自中国。若这5亿部手机有85%被回收,价值则超过千亿。
根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规定,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实行资格许可制度。但现实中,没有回收资格的店面、小作坊四处可见。
在街头巷尾,有不少挂着“手机回收”招牌的店铺。这些店铺回收一般没有明码标价,全靠“老板一张嘴”。
近日,记者携带一部旧手机前往了几家回收手机的店铺,得到的价格天差地别,从50块钱到500块钱不等,价格相差10倍。
而被问及这些回收后的手机怎么处理时,老板们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挂牌转卖、拆开卖零件、卖给其他人、卖金属元器件……
如果说二手手机价格参差还不算特别重要,手机里“似删未删”的个人信息就“关系重大”了。
“卖掉手机之后,我就频繁地收到骚扰电话,办保险、办贷款、甚至是健身房都会给我打电话。”曾经在一家线上平台卖掉手机的企业员工赵晨向记者吐槽,“最恐怖的是,他们还知道我的住址,知道我有辆车,甚至知道我的公司和职位。”
记者也带着一部删掉了所有应用、通话记录、短信、相册的手机来到北京中关村科贸电子城。这里有许多商家提供“数据恢复”服务。
20分钟,被记者删掉的应用缓存、相册、通话记录、短信等所有信息“起死回生”,奇迹般地出现在电脑屏幕上……
“像你这种误删的情况,恢复起来算是很容易的。”攀谈中老板说,“我们有专门的软件,就算恢复出厂设置了,也有概率找回来。就算手机被碾得稀碎,只要主板还在,也能找回来。”
虽然老板表示,大部分人都是因为手机进水、摔坏等因素,需要手机内的重要信息才前来恢复,但这种服务,也给不法分子窃取个人信息留出了空间。
废旧手机可以用来提炼金属,而大量流入“小作坊”的手机,不仅得不到正规处理,还带来巨大的污染风险。
“(一些小作坊)用火烧电路板后,再把这些金属溶于王水当中,再逐步析出铜、银、金、钯等贵金属。这样的处理方法,对大气和水源的污染,可想而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此前在媒体表示。
记者对手机在目前多个主流回收平台进行报价查询。在报价确定前,会有严格的询问手机情况的流程。
“我们建立了一套质检分级标准,包括38项质检标准、36个质检等级,以及一套科学的估价体系。”万物新生(爱回收)集团执行总裁王永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屏幕划痕为例,就有显示度、长度、深度、触感等多项评估指标。”
记者也体验了一番:在小程序上按照提示输入手机信息,包括屏幕是否有划痕、系统是否正常使用、机身是否进水、是否有过维修等,随即得到了报价。而这之后,你就可以选择去附近的门店提交手机,或者请鉴定师傅上门收机。
“通过多次数据擦写和覆盖,我们可以做到杜绝用户数据被恶意恢复。这套数据清除系统通过国际认证,并且支持20多种国际主流标准,对数据进行深度清除。”
“品相好、型号新的,一般会优先向消费者销售,并提供质保、售后等服务。”王永良说,“对于那些已经无法重复使用的产品,会选择有资质的机构进行废旧设备环保处置合作。”
在记者前往门店回收的最后,门店人员要求记者出示身份证。在询问后得知,之所以要采取实名回收制度,是通过这种方式防止来路不明的机器。
与遍地开花的小店、随口要价的商户相比,正规回收企业在回收标准和流程上更规范,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我家附近,小店十几家,正规的回收店只有一家。”住在北京的李女士说,“而且很多品牌我没有听过。最关键的是,有些老板开价很高,或者在电商平台上卖,都比这些正规店价格要高。”
与“黑店”相比,“正规军”覆盖面不广,受限于经营成本等因素,导致正规企业回收价格没有竞争优势,很多更在意“卖多少钱”的用户,就会放弃正规渠道的回收。
有业内人士表示,比起房前屋后就能开工的小作坊,正规再生资源企业仅固定人工成本这一项就要多出50%—60%。
如何让正规企业更好地立足、发展,是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
与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不同的是,我们身边已经很少见到“非法拆解”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电的情形。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电子废物环境综合管理(2012-2021)》显示,从2012年开始,国家通过发放基金等方式,引导电器回收行业发展,时至今日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电视机回收率高达94%以上,电冰箱回收率达到77%以上。
但现行的制度中,对于目录中新增的手机、打印机等品类,却迟迟没有出台配套的制度和实施细则。
“电子产品成千上万。更新换代快,型号品类众多。现有的基金发放制度也好、目录制度也好,都相对滞后,还需要扩充。”一位行业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大家都在等细则、等补贴政策出台。”
一方面政策未能落地,而另一方面,行业监管乏力,让包括手机在内的电子产品“非法拆解”活动屡禁不止。
“打击力度仍然不够。这和一些小作坊藏身隐匿、流动性大有关。”业内人士表示,“但这也说明我们仍然需要大力禁止这类危害性极大的活动。我个人觉得行业协会可以更多地参与进来。”
“据我们观察,很多消费者对二手电子产品仍然缺乏信任。”王永良说,“一些二手商家服务不规范,数据安全保障缺失,售后服务更是无从谈起。”
有专家建议,设立社区回收点、建立规范有序的电子废物回收体系,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用“谁制造谁回收,谁生产谁处理,谁污染谁付费”等方式,帮助回收体系更良好地运作。
“作为企业,我们乐于看到这些年来,消费者回收的意愿越来越高。年轻的消费者愿意把闲置手机拿出来放到市场上流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购买二手电子产品。”王永良说,“而且除了传统的回收和二手购买,‘以旧换新’正在成为新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