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出版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电子图书、手机阅读、电子期刊、数字报、网络小说、电子游戏等多种数字出版产品迅速崛起,发展势头有增无减。
然而,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小编认为,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在近些年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发展的前景也是一片光明。但对于一个新兴发展起来的产业而言,不断的高速发展中定会伴随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而亟待解决。数字出版产业究竟存在着哪些问题?
近年来,为了支持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若干政策,如《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电纸书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等。数据显示,2006年,数字出版产业总收入达到213亿元,2007年增加到362.42亿,2008年的总收入高达556.56亿。到了2009年,数字出版总产出已达到799.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0.6%。统计表明,自2006年以来,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一直保持55%以上的年均增长率。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举例道:“数字出版产业在发展的同时,在数字出版平台之间,作者、出版商与运营商、与平台之间不断发生了数字版权纠纷。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数字版权概念不统一,数字版权归属理不清,授权通道不畅,网络侵权盗版严重;作者与出版社签订的图书出版合同或者数字出版授权合同对电子版权、数字版权约定不清;数字出版商版权审核不严;数字出版商要求权利人提供专有或者独家授权,导致数字资源被个别大企业垄断等。由于国内传统出版业在技术、资金实力、经营理念和运营方面落后于技术商和运营商,平台运营商凭借传播渠道和客户资源的垄断地位,剥夺了数字出版产业的绝大部分利益,成为了目前数字出版产业中获益最多、活力最强的群体,而出版社和作者由于缺乏谈判话语权和定价权,往往沦为任凭渠道和平台商宰割的对象,收益甚微。总之,数字出版产业链利益分配关系严重失衡,权利人利益受损,严重制约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
据统计,我国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达到9家;京东、苏宁易购、亚马逊商城均推出电子书平台;2012年数字出版规模位居新闻出版全行业第三。
:“重平台,轻内容,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数字出版领域,适合深度阅读的作品很少,经典文学的比重相当微弱。这既有悖于读者阅读的主流需求,也有悖于当下文学的实际状况。另外,过于从产业化的角度推动数字阅读与数字出版,忽略了它可能产生的对纸质出版、纸质阅读的挤压与影响,造成在整体的文化领域里,偏重功利、疏离文化的倾向。”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络文学用户数为19亿,较2011年年底减少4.0%。10多年来这一数字首次出现逆势减少,究其原因,作品质量未见显著提升,创新性萎缩是两大症结。此外,目前30~39岁用户群体的网络文学使用率最高。”
小编有话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阅读也不可避免的被“碎片化”,大众群体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多。在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下,各色各样的网络小说层出不穷以适应这样的文化诉求。但在众多的网络小说中,小编深感“精品”甚少。多半都有粗制滥造之嫌,在短时间内谋取利益。在如此广阔的电子书平台里,理应多出“精品”从而良性的推动市场的蓬勃发展。
认为,这两个领域的创作存在较多问题。“内容严重缺失,写法少有文学性,称之为原创小说较为勉强”。“早期由改革文学过渡而来官场小说,针砭时弊、揭露腐败。目前所有传统文学杂志的销量加起来刚抵上郭敬明旗下的5本杂志。官场小说则再次力压职场小说成为新宠,而后来的官场小说渐渐进入渲染权色交易的泥淖。这种‘后官场小说’使得这一题材领域严重变味。陷入一味展示腐败和权色交易的泥淖。”
白烨认为,“仙侠”作品中已看不到早期武侠的行侠正义,匡正诛邪,作品里除了魔法、魔咒,还有各种千奇百怪、匪夷所思的怪兽、幻兽。所谓武林高手之间的交手,也根本不是武功修为的较量,而是各自“宝贝”的角力。这些玄幻文学所呈现的,实际上就是一个游戏化的技术产物。因此,它并非是幻想的文学世界,而是文字呈现的游戏世界。这些苍白、缺血的快餐读物虽然有偌大的读者群,但白烨认为除了给某些人以一种简单的神性想象的满足与发泄之外,很难再有更多的意义。
:“置身官场的人们读了这样的正邪难分的官场小说,很难对官场现状进行应有的反省。”
小编有话说:靠热闹和刺激吸引读者眼球的文学作品确实可以引来大批读者的短时间追捧,但真正成为经典的作品依旧要依靠作品内在的深度与生活力。昙花一现的作品虽然能激荡起不小的浪花,但如何走向“内容为王”还需要加以修炼。
《中国文情报告(2012~2013)》报告提到,文学新人理应在现有的文学秩序中得到关照与扶持,但实际情形却差强人意。这主要表现为:文学批评对于文学创作的新人新作较少关照;由文学期刊、文学评奖等构成的现有文学体制,仍以传统的文学从业者为主,正在成长中的作家、体制之外的作家、网络领域的作家,虽然已进入了传统文学的视野,但仍然式微,许多地方作协在吸收青年作家方面,力度较小。小编有线后如一股清泉给文坛带来新活力和新品质,如何让青年作家保持文化积累与艺术传承,怎样团结和有系统的培养青年作家这股力量,已经成为了文学体制该如何改革的一个新课题。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之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蓬勃发展。在发展中遇见问题是在所难免的,遇到了发展“瓶颈”该如何突破是行业先锋们应该思考与筹划的新课题。
著名畅销书作家徐志频认为,通过网络博客,微博所发表的作品,任何网站的转载,一般保留作者署名,而没有稿费。图书出版内容在网站的连载、转载时,基本上也只有署名,也没有稿费和版税的结算。这对作家是一个比较大的伤害。
。徐志频说,专门出版数字图书的网站,其版税收入基本处于起步的低级阶段,几百元的收入,相对纸质图书的几十万,过百万的版税,无疑抵不过零头。
徐志频说,数字图书的版税收取与纸质图书也无法相提并论。因为纸质图书从印刷到出版,是一个大投入的工程,中间环节的可监控因素很多,但网络阅读到底是10万还是1千万,除了出版方,谁也没办法知道。
徐志频说,据说有专门的网络写手写作专门的数字图书,他们的版税或稿费结算非常透明,信任度也相对可靠,但网络作家毕竟在今天还没有成为作家的主体,对主体的作家而言,网络版权的保护,网络版税的获得,依然是个让自己十分棘手的问题。
。广州版权协会副会长、易博士电子产品公司董事长杨洪认为,迄今为止,数字出版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规模化的盈利模式。由于数字出版版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一些出版社虽然拥有优秀的作品,但由于担心他们的优秀作品被盗版,因此,他们只是拿一些质量一般的作品和运营商合作,不舍得把最优秀的作品交给运营商。其结果是,这些一般性作品并不能带来很好的利益,也没有产生最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