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方便人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杭州市中介服务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中介服务业促进经济发展、方便人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明确杭州市“十二五”中介服务业发展目标和任务,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中介服务业是指介于各类市场主体之间,提供居中专门服务,发挥鉴证、经纪、咨询、代理、监督、公证等功能的行业总称。主要包括:科技中介、信息咨询中介、会计税务中介、法律和仲裁中介、会展中介、广告中介、人力资源中介、信用中介、知识产权中介、职业中介、不动产中介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深入,中介服务业发展也越来越呈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以跨国投资为主要形式的国际中介服务业转移趋势方兴未艾。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兴国家,成为中介跨国机构业务扩张的战略重点,面临着承接国际中介服务业的历史机遇。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会城市、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业中心,三次产业结构已由“二、三、一”转向了“三、二、一”,经济发展的总量与城市品质,对跨国中介机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时期。长三角地区又是中国经济发展活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特别是大量的民营制造型企业正面临转型升级,技术改造、企业重组、流程再造、资本经营等专业技术要求很高的业务的开展,催生了企业对各类中介服务新的需求内容,需求量不断增长,从而为生产性中介服务业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居民的消费结构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们对生活服务品种、服务数量与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使消费者对中介服务的认同程度不断提高,需求品种不断增多,促使生活性中介服务需求的提高,为生活消费性中介业发展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随着政府机构的改革、职能的转变,政府逐渐剥离大量的微观管理职能和日常具体事务,交由社会去解决,为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提供了增长空间。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和管理层级的逐级精简化,均要求中介服务组织迅速发展和不断创新,在承接政府分离的职能、有效提高政府优化配置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政府转型目标模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中发挥更为积极的推进作用。

  “十一五”期间,杭州围绕建设服务业强市和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业中心目标,扎实推进组建管理机构、优化政策环境、适度集聚发展、打造行业亮点等措施,中介服务业整体规模、运营能力持续提升,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体现。

  “十一五”期间,得益于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等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杭州中介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资产规模快速增长。到2010年末,全市共有限额以上中介服务企业1217家,资产总额292.1亿元,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力量。

  “十一五”期间,随着市场需求的提升、政府宏观管理优化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中介服务企业的运营能力稳步增强。2010年,全市限额以上中介服务企业营业收入总额21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3%,同时还培育了部分的行业领头机构,如天册律师事务所、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华信邮电咨询设计、杭州对外贸易服务有限公司等中介机构,年营业额超过了亿元,在行业内起到了明显的示范作用。

  随着企业运营能力提升,杭州中介服务企业的总体盈利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全市限额以上中介服务企业共盈利2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5%。其中,咨询与调查服务企业的利润贡献率最大,一个行业占据了55.1%的份额。

  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中介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充分发挥政府对中介服务业通盘考虑、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作用。通过教育培训、政策指导、奖励先进,引导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争创品牌,做优做强。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也吸引了毕马威、德勤等国际知名中介机构来杭州落户。

  虽然杭州中介服务业得到良好发展,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结构失衡,供给能力滞后于需求增长,使中介服务业在促进社会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三是规范不足,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发生,对中介行业的市场声誉和形象带来很大负面影响,行业公信力需提升。四是布局分散,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充分体现,限制了产业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引领,科学技术为手段,创新争优为先导,人才培养为基础,提升发展能力为根本,通过优化环境,助推杭州市中介服务业快速发展和提升,促进其向知识化、信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使杭州市成为长三角南翼中介服务业中心和全国中介服务业的领先城市。

  “十二五”期间,争取中介服务业在机构数量、营业收入、盈利水平等方面有较好增长,同时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杭州市城市特色,抓好重点和特色发展的中介服务业,引导资源向重点与特色行业集聚,实现行业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优化。

  一方面,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中介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服务品种创新;另一方面,大胆进行管理创新,将连锁经营、电子商务、资本经营等先进的经营管理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中,重在制订标准、打造品牌,实现管理现代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以提高企业自身发展能力为根本,通过科技应用、产品与管理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业务拓展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同时重视中介服务业态特点,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制定符合中介服务业发展规律的法规规章与政策制度,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内外协同,促使企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做优。

  根据中介服务行业数量多、涉及面广、中间性强的特点,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培育、引导和推动中介服务产业发展。同时健全监管制度,强化市场监督,提高行业信用,建立与保持良好的市场形象,促进中介服务产业健康发展。

  以市场需求为引领,体制创新为动力,资源整合为手段,平台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中介机构、中介服务业产业集聚,努力构建适应杭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种类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中介服务业领先城市。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至“十二五”末,各类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超过40000家,规模以上中介服务机构超1500家,年营业额超亿元中介机构达15家以上;中介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到2015年达到1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量的比重达到1.9%以上。

  ——结构优化取得新成效。通过政策引导,吸引资源向重点行业集聚,努力形成信息咨询服务、会计税务服务、法律服务、广告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会展服务等优势行业,不断提高杭州中介服务业的产业辐射力,优化中介服务业行业结构。同时,通过规划,引导中介服务机构向各类产业集聚区集中,形成合理的中介服务业空间布局结构。

  ——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至“十二五”末,全市中介服务领域拥有省级以上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知名商号5个;营业额进入行业国内排名前50名的各类中介服务企业10家;拥有一批国内知名度的中介服务业经营人才与技术人才。

  大力改善会计税务服务行业的执业环境,加强执业诚信建设,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构筑人才高地,提升强化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巩固传统领域审计业务、大幅提升非审计业务比重的基础上,行业总收入年均增长保持在15%以上。加强行业管理,提升社会公信力,支持和鼓励会计师事务所积极拓展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咨询、并购重组、资信调查、专项审计、业绩评价、司法鉴定、投资决策等多元化、国际化、高附加值的专业服务,逐步建立与现代企业管理和国际化战略相适应、能够满足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市场需求的会计税务服务体系。重点推进大型事务所做优做强,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鼓励指导中型事务所不断壮大,改变传统单一的审计业务供给,创新发展模式、服务方式和技术手段,不断挖掘引导市场需求,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小型事务所发展,做精做专服务领域,通过扶持引导,使小型事务所成为面向小型企事业单位、面向“三农”、面向基层提供优质会计审计服务的主体力量。支持具备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在省内外开设分所,鼓励发展势头良好的中、小型事务所优势互补、联合重组,提升规模和实力。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培育形成年营业额超亿元、具有全国竞争力的2家大型事务所,30家左右能够为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中型事务所,其中有10家以上进入全国行业前200强,拥有省级以上著名商标、知名商号会计机构2家。

  根据经济发展特点和要求,鼓励和支持律师事务所开拓金融投资、涉外贸易、企业重组、服务外包等新的法律服务领域,充分发挥法律中介机构服务的整体效能,全覆盖式的担任政府或企业法律顾问,全面承担法律援助案件,提高非诉讼业务、涉外业务的收入比例,大幅提升律师参与社会重大项目、紧急事件的比例。引导鼓励律师事务所注重律师团队建设和培训教育,大力培育本土品牌律师、品牌所,创新发展思路,走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经营道路,通过组建律师集团、律师联盟等新型模式,加快建设一批多专业协同、多层次分工、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知名度、能够从事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的律师事务所,促进法律服务市场的全面发展。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立1-2家规模大、品牌好、实力强,年业务收入超亿元的大型律师事务所;建立30家左右主要从事企业上市、国际贸易、物流、知识产权、基建工程等专业特色明显、具一定规模,年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专业所;有大批小型规范管理的律师事务所成为专注社区服务以及婚姻家庭、刑事辩护、劳动争议、消费维权等传统法律服务的精品所;拥有省级以上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律师机构1--2家,有1家律师事务所进入行业前50强。完善公证工作与司法审判、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相衔接的法制建设,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既懂法律又熟悉金融、经贸等相关知识的公证人才,不断增强公证公信力。

  重视和支持信息咨询服务行业的发展,开展信息咨询知识宣传,增强社会信息咨询意识,培育信息咨询市场,建立完善有利于各类信息咨询机构健康发展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开放共享信息资源,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和运营环境。逐步实施咨询服务业的执业资格制度,广纳优秀咨询人才,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咨询服务队伍,不断提高咨询质量与服务水平。支持咨询机构开展企业结构调整,促进各类咨询机构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重点扶持10家综合性的咨询机构,树立行业品牌,使其成为咨询业中的“领头人”,带动咨询业的整体发展。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发展年营业额超亿元的大型咨询机构2家以上,省级以上著名商标、知名商号1家,全国行业排名前50强机构2家以上。

  以杭州成功申遗为契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资源,以西博会为龙头,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培育具有杭州特色的各类专业会展品牌,提高杭州会展业的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不断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以钱江新城建设为契机,加快高档次会展场馆建设,整合利用会展场馆,吸引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和会展承办机构落户,举办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区域性会议和展览以及大型节庆活动。加强综合性展览项目专业化服务,培养和引进优秀会展业人才,构筑人才高地,促进会展服务向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将杭州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会展服务中心城市。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会展数量年均增长15%以上,会展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坚持市场主导,进一步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广告经营企业联合重组和集约化经营,促进广告企业品牌建设。加大现代科技在广告中的应用,提高广告制作水平与广告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广告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产业规模,使杭州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广告营运中心城市之一。至“十二五”末,规模以上广告企业广告营业额达到130亿元,年平均增长15%,培育1家本土上市广告企业,年营业额超亿元的大型广告企业达5家以上。提高新媒体对广告行业发展的贡献度,其广告收入占广告媒体总收入的比例达到30%,建立1个以本土广告公司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带,广告产业拥有省级以上著名商标、知名商号1家,营业收入进入全国前100名的广告媒体及企业2家以上。

  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多渠道吸引各种资源从事科技中介服务业;加快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网络数据库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网络化,降低科技中介组织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满足科技中介组织的成长需要;逐步实行科技中介服务的从业资质认证和管理,实现人才队伍专业化。积极支持和引导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拓展业务范围,培育一批综合性代理服务机构,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服务向特色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通过努力,争取在“十二五”期末,打造省级重点科技中介企业30家以上,签约合作企业及项目数年均增长10%以上,科技中介服务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营业收入超亿元科技中介企业1家以上,省级以上著名商标、知名商号企业1家。

  继续开展人力资源中介服务人员执业资格考试,规范行业准入,同时拓宽人力资源中介服务领域,将人力资源服务与产业发展协同,着力发展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转型需求相一致的各类人力资源中介服务,形成统一开放、服务内容全面、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保持人力资源服务业与产业协同快速发展态势,吸引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中介机构入驻杭州,培育扶持若干家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到“十二五”末,争取营业额超亿元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2家以上。

  按照市场化原则发展行业协会、商会、行业社团、专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组织管理、协调、服务、监管等方面的功能。积极扶持发展以产品、服务功能为纽带的开放的区域性行业协会,重点培育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行业协会,争取到“十二五”末,发展建设全国性行业协会3至5家,全省行业协会30家以上。大力扶持发展信用服务行业,建立完善企业信用动态数据库,加快信用评估专业人才储备,率先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争取发展在长三角有影响力的信用中介机构2家以上。

  注重法制建设,严格市场准入,加强资质管理,不断提高职业中介和不动产中介机构执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争取职业中介持证上岗率达80%以上,不动产中介持证上岗率100%。引导开展服务创新,制定业务规范,不断提高职业中介和不动产中介机构的规范运作水平,不良投诉率控制在5%以下。

  按照杭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总体空间框架和中介服务业的特点,依托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区域特色和交通条件,与中央商务区、中央商业区、楼宇经济建设联动,以主城区为重点,整合新兴区域空间资源和产业发展要素,构建空间结构层次化、功能结构梯度化的中介服务业空间布局,并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覆盖面广、辐射力强的“一核两极多点”的杭州市中介服务业发展格局。

  以主城区为核心,以武林、黄龙、湖滨、钱江新城等中央商业、中央商务区为重点,打造服务全省乃至长三角区域的高端中介服务业的集聚区,并带动、辐射新兴区域中介服务业发展。该区域以高端中介服务功能为主导,以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为特色,集聚国际国内和杭州本地知名品牌的会计中介、法律中介、信息咨询中介、金融中介、广告等中介服务企业,并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和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组建10家中介服务业发展中心,形成明显的集聚效应,并培育2—3家市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使其成为杭州高端中介服务业发展的“产业高地”和城市能级的重要标志。

  以大江东经济区(萧山)和大城西科技创新基地为两极,打造生产性中介服务集聚带。该区域依托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导向,集聚提供研发设计、人力资源、职业介绍、教育培训、信息咨询、信用中介、金融中介等生产性中介服务企业发展,培育打造2-3家各具特色的生产性中介服务业发展中心,使该区域成为杭州市中介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以生产集中、生活均衡,适度集聚、多极发展为指导思想,均衡布局为企业项目审批、居民生活服务的项目审批中介、不动产中介、咨询中介、职业中介等中介服务业,在主城区重点园区和五县(市)中心城区,建设发展10个中介服务业集聚点,提供中介服务的服务,在发挥集聚效应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通过多个中介服务集聚点建设,使杭州成为投资环境优良、居民生活便利的“品质生活”城市。

  高度重视中介服务业发展,把促进中介服务业发展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发展重点,研究出台“杭州市中介服务业重点发展产业导向目录”和“杭州市中介服务业集聚导向”,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引导资源向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集聚。定期召开中介服务业工作会议,分解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构筑各负其责、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形成促进中介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各县(市)区要建立相应的综合协调体系,明确牵头部门,完善工作机制,形成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工负责、上下互动的推进机制。

  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和规章未禁入的中介服务行业和领域。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中介服务机构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中介服务机构入驻杭州。新办中介服务机构登记注册时,在机构设立、经营范围、营业场所等方面按照有关规定适当放宽条件。凡不涉及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业或项目,试行告知承诺制或登记备案制,由注重事前审批转变为加强事后监管。

  不断完善促进中介服务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制订《杭州市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出台针对具体中介行业的地方性管理规定,通过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形式,明确中介机构的市场地位、性质、功能、资格确认程序、主体职责。加强舆论宣传,进一步强化中介服务的市场观念,确立中介人员的社会地位,承认其劳动的合法性、有效性,保证其合法权益,使中介职业成为人们信任并尊重的社会职业。完善政府行政决策的社会咨询机制,实现决策咨询的社会化、产业化。根据发展需要,增加中介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额度,加强对中介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发挥资金效益最大化。

  依法加强对中介服务企业的监督管理,根据不同中介服务业的特点,创新行业管理模式,建立政府主管部门依法监督与行业协会自律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搭建中介服务业与外界交流的平台,促进本土中介机构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扩大战略联盟,加强优势互补。完善中介服务业统计,加强中介服务业各行业的动态统计分析,及时发布各行业动态信息,指导中介服务行业健康科学发展。鼓励、指导依法建立行业协会,建立规范、完善的自律机制,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指导、服务、协调、代表、自律等功能,提高行业公信力。

  积极扶持中介服务机构做优做强,鼓励优势中介服务机构以多种形式实施行业内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开展连锁经营和网络化经营。加大推进自主品牌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中介服务机构树立品牌意识,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省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建立中介服务业培育库,将实力较强、服务水平较高、发展潜力大的中介服务企业列入培育库,加以重点引导、扶持、培育。加大对中介服务机构注册商标、品牌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等各类侵权行为。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完善贷款抵质押办法,为中介服务机构提供融资便利。推动中介服务机构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互助性融资担保。开展中介服务机构改制上市培育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创业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融资。加大对中介服务机构在财税等方面的优惠和扶持力度。

  加快个人和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建设,建立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及其执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形成以信用为基础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推进中介机构及中介机构从业人员信用信息公开制度,倡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开展经营业务时查询中介服务机构及其执业人员的信用报告。各种中介服务机构的信用记录作为行业评优表彰、著名商标评定、政府采购以及政府实行分类监管的重要依据。

  完善中介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将网上展示、电子商务、信用信息发布、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供求信息搜索等功能运用于中介服务平台中,实现公共信息共享,逐步解决中介机构取证难、获取公共信息难的状况;支持中介服务业以资源数据和公共信息资源交换为基础开展咨询、鉴证、技术支援等服务业务,支持中介服务业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源,有效控制、指导和监督各分支机构的经济运行和规范运作。

  遵循引进与自我培养相结合原则,梳理全市中介服务各行业的人才状况,创新人才引进思路,加快涉外法律、涉外会计、质量认证等中介服务行业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并纳入杭州市紧缺人才引进计划。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将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选用纳入全市人才发展规划,加快培养中介服务业中高端复合型人才,建立人才高地。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积极参与中高端中介服务业人才培养,对培养与杭州市中介服务业紧缺人才的学校、专业以政策支持。联合高校、行业协会举办中介服务行业中短期管理人员培训,年平均培训600人次以上,不断拓宽中介服务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提升经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