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兹鸟是传说中的神奇之鸟,鸠兹也是芜湖从春秋时期的旧称,在《左传·襄公·襄公三年》就有这样的记载:“鲁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当时,鸠兹还属于吴国的领土,因为湖网密布、鸠鸟云集,因此城池被取名为鸠兹。后来,鸠兹还有过“勾兹”、“皋兹”、“祝兹”等称呼,一直到秦朝时期都还被称为鸠兹。
到了近现代,鸠兹依旧是芜湖的象征,代表了芜湖的江南水乡文化。钟期光上将的夫人凌奔,就被称作“鸠兹侠女”,她为何能够获得如此英气的称呼呢?凌奔,她虽然是一个弱女子,但是一生行侠仗义,一生充满豪情,为祖国的千秋基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在抗日战场,她身上留下了一条长三十公分的伤疤,是光荣的军功章;她为了革命事业,忍痛要丢下自己两个亲生儿子,为革命事业献出了一切;她还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高手,宋时轮是她的牌友,她的酒量比还要大;她在必要的时刻,收留无家可归的战友子女,比如叶飞的子女叶小楠、叶小毛,谭启龙的儿子谭大骏,江华的儿子虞大江、江小华等19名孩子,矢志不渝,今天我们就来瞻仰这位“侠女”的一生。
1920年3月27日,芜湖城内一个富足的家庭,传来了一声声婴孩的哭啼声,父母给这个可爱的女孩取名为黄明英(凌奔)。黄明英母亲陶氏,是芜湖城内一个富家闺秀,只是从小落下了脚跛的毛病。而黄明英的父亲叫黄敬益,身材高大、文质彬彬、相貌堂堂,黄敬益的先辈是清朝军机大臣黄钺。
黄钺在乾隆三十八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历任过户部主事、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职务。他辅佐过乾隆、嘉庆、道光三位清朝皇帝,清宣宗曾“赐宴玉澜堂”,是道光朝十五位重臣之一。
黄钺在芜湖生活过许多年,在芜湖文坛也有着很高的声誉,他一生留下2700多首诗歌,还有许多书画作品,都是上乘之作。但是到了黄敬益父辈的时候,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家道已经中落,黄敬益和哥哥从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陶家家大业大,但是陶氏脚跛,于是想要找一个上门女婿,陶家看中了博学多识的黄敬益。黄敬益同意了,但是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把贫苦的哥嫂也接到陶家”。重情重义的黄敬益,得到了陶家的尊重,陶家同意了。
黄敬益迎娶了陶氏后,又凭借自己的才能,进入当地海关担任高级职员,和陶氏夫妻恩爱。黄敬益在当时是高级知识分子,一个人的工资,按照当时的消费水平,能够养活十几个人。黄敬益和陶氏先后生下了三个女儿,其中黄明英就是三女儿,父母对她特别疼爱,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黄明英从小就表现的聪慧机灵,她三、四岁为了出去玩,就闹着跟家中的女佣一起出去买菜。在女佣买菜的时候,小黄明英就看着,等到女佣拿着菜要回家时,黄明英奶声奶气地说:“他称得不对。”
果然,女佣上另一个称上一称,斤两果真差了许多。小贩吓得冷汗直流,赶紧收摊跑了,女佣夸赞黄明英:“这个小鬼头,真是不得了。”在黄明英姊妹中,黄明英性格活泼,最受父母疼爱,她也渐渐成长为一个狭义女孩。
有一次,她去往家附近的小伙伴家玩耍,只见伙伴家家徒四壁,一空如洗。伙伴家已经无米下炊,全家肚子的“咕咕”声,都能听到。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黄明英第一个想得就是帮助小伙伴一家人,她对小伙伴说:“你们不用愁,我家里有米,我给你们拿去。”
她偷偷跑回家中,望着高高的梯子,虽然害怕高,她还是爬了上去。她爬到梯子最高处,就看到家中米仓的顶了,偷偷拿出一衣兜子米,又用手抹了抹仓顶,让人看不出少了米。她又像捉迷藏一样,绕过家中的佣人,跑到了小伙伴家,把米送给了小伙伴。
在小时候,黄明英和小伙伴玩耍时,她才知道自己的幸福生活,是其他小伙伴可望而不可及的。她对于旧社会劳苦大众的痛苦,有了一定认识,但是感觉还很朦胧。1932年,12岁的黄明英在父母的安排下,进入芜湖市立江声高级小学读书,在亮堂堂的课堂读书,黄明英的世界也渐渐大了起来。
这时,日寇已经侵占了中国东北,芜湖街头到处都是热血青年在发放抗日传单,进行抗日演讲,进行抗日救国运动。黄明英也感到深深的危机感,她也开始明白了国家危难,匹夫有责。1935年,15岁的黄明英进入私立芜关女子中学读书,她这时一心扑在读书上,喜爱看武侠小说,崇拜小说里那些行侠仗义、路见不平的侠客。
在中学里,黄明英还结识了许多朋友,比如她的一生挚友吴友廉。吴友廉家是泾县茂林镇的望族,家中也很富裕,但是吴友廉来到学校后,都是自己洗衣服。这让走读的黄明英感觉很新奇,她问吴友廉:“你家中是茂林的大户,为何还要自己洗衣服啊?”
吴友廉笑着说:“我家里有佣人,可是我到学校里,还能带着一个丫环吗?再说,我们女孩子更要自立才对。”黄明英当时感觉这番话很有道理,和吴友廉关系更加亲近,常常邀请吴友廉去自己家中玩,两人更是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一年后,黄家出现了大变故,黄明英的父亲黄敬益突然因病去世,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陶氏一个小脚女人,成天在家中抹眼泪,这位坚强的母亲准备给家里留条路。于是,陶氏把家中的财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准备存在银行里,吃利息;另一部分托人买了25亩田地,准备租赁出去,收租。
可是祸不单行,先是要存进银行的部分,被他人骗走。不久后,买得田地也被断断续续,被人变更了姓名,黄家一时风雨飘零。陶氏艰难地抚养着几个孩子,黄明英也渐渐成为了黄家的顶梁柱,替母亲操劳。
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铁蹄践踏中国领土,全中国人民共同携手,抵抗日寇侵略。黄明英这时深刻的明白了旧社会的黑暗,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要把日寇赶出中国去。她和好友吴友廉一起走上街头,参加了抗日宣传队,进行抗日演讲,高喊抗战口号,为前线积极募捐。
淞沪会战后,芜湖多次遭遇空袭,1937年12月10日,芜湖沦陷,黄明英从此失学。在日寇飞机的轰炸中,陶家大院也被炸毁,陶氏和孩子们没了去处。就在这时,好友吴友廉伸出了援手,她对黄明英说:“你们就去我们家吧,我们家房子多,住得下。”
对于吴友廉这时雪中送炭,黄明英是感激的,一生没有忘记吴友廉这位好友的帮助。黄明英和家人一同来到泾县茂林,受到了吴友廉一家的欢迎,她们安顿了下来。在茂林期间,黄明英和吴友廉时刻关心着前线的战况,但是“国军”的表现令人失望。
从前线经过茂林的“国军”部队,大多军装整洁,武器也很先进,但是却一退再退。而且这些“国军”部队军纪不好,还趁机掠夺茂林当地百姓,导致民怨载道。1938年4月,一支五百多人的队伍来到茂林,这些军人也穿着灰军装,带着“青天白日”帽徽,百姓们以为“国军”又退下来了。
但是,百姓们很快发现,这支部队和之前的部队大不相同。他们灰军装虽然到处是补丁,武器装备也简陋,但是精神抖擞、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还在宣传抗日。后来,他们才知道,这支部队是粟裕、钟期光率领的抗日先遣支队,经过茂林深入敌后,他们在茂林留下了新四军的好名声。
到了1938年5月,一支更大的部队经过茂林,东进抗击日寇。这就是陈毅带领的新四军第一支队,黄明英和吴友廉惊奇地发现新四军里有女兵。她们是战地服务团成员,看着新四军女兵们英姿飒爽,进行着抗日宣传,表演着进步剧目,两位女青年特别羡慕。
新四军对老百姓说话和气,和百姓们亲如一家,得到了茂林百姓的爱戴。到了1938年7月底,一支三十多人的新四军部队,再次来到茂林。这是新四军进驻皖南后,派遣的第一支工作队,由新四军部长邓子恢亲自领导。
后来,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一个营驻扎在了茂林,茂林的革命事业风起云涌的开展起来。就在这时,吴友廉创建组织了泾县第一个乡妇抗会,吴友廉担任了妇抗会理事。1938年8月,黄明英和吴友廉经过组织批准,正式加入新四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新四军女兵。
黄明英虽然参加了新四军,但是心中还是有担心,那就是自己参了军,母亲由谁来照顾?她偷偷找来两位姐姐,对两位姐姐说:“姐姐,我已经决定参加新四军,母亲只能交给你们照顾了。算我亏欠你们的,等将来革命成功了,我会加倍回报你们。”
对于自己妹妹的义举,两位姐姐理解,并为妹妹感到骄傲。两位姐姐向妹妹保证,自己一定会照顾好母亲,让妹妹放心去前线打仗。后来,两位姐姐赡养母亲十几年,替妹妹在母亲膝下尽孝。
第二天凌晨,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黄明英和吴友廉一同向云岭走去。从茂林到云岭有35华里,两位青年人却没有了之前的欢乐,她们为离开父母感到难过,这就是女性的细腻情感。但是来到云岭教导总队驻地后,见到同志们一个个笑脸,进入新四军大家庭,她们渐渐也放下了离家的愁闷。
黄明英和吴友廉被分到女八队,参加学习和训练,在繁重的训练和学业中,两位青年人渐渐成长起来。在女八队中,黄明英积极参加队列训练,每天刻苦练习战斗动作,还要参加越野训练、登山练习,她从来没有叫过苦。
女八队的女战士们,穿着草鞋,在河水结冰的季节,虽然戎装单薄,但是依旧阻挡不了她们的革命热情。她们或者坐在草堆上,或者坐在木桩上,广阔天地都是大课堂。在女八队时,黄明英各项科目都是优良,而且军事训练也很出色,刚入伍两个月后,她就光荣入了党。
日寇占据芜湖后,以芜湖为据点,不断骚扰皖南一带,南陵更是备受日寇荼毒。为了开辟新区,南陵山区工作委员会成立,黄明英被调到南陵工作队工作。在南陵,军军纪很差,给当地百姓留下了恶劣的印象,百姓们看到新四军队,同样带着“青天白日”帽徽,常常闭门不出。
黄明英在南陵工作队工作初期,常常叫半天门,老百姓都不敢出来,老百姓把他们误认为是兵。在这种困难的局面,黄明英是芜湖本地人的优点体现出来。黄明英说着芜湖本地话,在工作中,她“大爷”“大妈”亲热地喊着,加上她的口才出众,渐渐打消了了百姓们对新四军的误解。
黄明英热情开朗,向百姓们宣传新四军的抗日主张,说:“新四军是打鬼子的队伍,和其他军队不同,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百姓们也从一见队,就紧闭大门,到出门迎接新四军将士们。
就这样南陵地区的工作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在这段时间,黄明英可以说没有片刻休息,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她和同志们每天走村串户,一天平均要步行几十里,无论是狂风还是暴雨,都风里来雨里去,一天下来满身泥泞,谁能想到这曾经是一位富家闺秀?
在抗日斗争中,黄明英也曾遭遇过危险,有一次她差点牺牲在了抗日前线。皖南事变后,黄明英跟随部队撤到了江南,被任命为十六旅政治部队长。1941年春,在旅长罗忠毅的率领下,第十六旅向宜兴转移。
部队机关行进到宜兴和桥西施荡村,已经天色很暗了,于是机关停在西施荡村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早,突然村子周围响起了枪声,原来三百多名日寇发动了偷袭。这时,十六旅主力部队并没有在西施荡村,西施荡村都是机关干部,罗忠毅旅长命令警卫部队占据有利地形,掩护机关撤离。
黄明英跟随机关,乘坐几艘船转移,到了三叉河口时,突然敌人伏击小队开了枪。在密集的枪弹中,罗忠毅旅长的夫人刘肇珍等几名同志,中弹壮烈牺牲。黄明英乘坐的船在后面,船工赶紧把船靠了岸,黄明英等同志准备从陆路转移。
河岸上有一个小土堆,只要同志们能够跑到小土堆后面,就能阻挡敌人的进攻,等待部队支援过来。黄明英等同志上岸后,突然背后冒出来一支敌人小队,当即向同志们开枪。大家手里没有武器,只能往小土堆后面跑,就在黄明英离小土堆一步之遥的时候,一个受伤的同志向她伸手。
在命悬一线的时刻,黄明英回过头,准备把战友一同拉到土堆后面。这时敌人枪声响起,黄明英感觉后背突然一疼,就没有了知觉,滚下了土坡,昏死过去。罗忠毅旅长率领一个排,前来救援,把日寇小队围困在一个小房子内,全部歼灭了。
战友们赶紧救受伤的同志,一位同志跑到黄明英身边,手指放在黄明英的鼻子前,感觉黄明英还有鼻息。这位同志高呼到:“黄明英受了重伤,还有呼吸,还活着。”战士们将黄明英等伤员抬上了小船,赶紧转移到了后方。这次负伤在黄明英背上留下了长三十公分、宽一公分的伤疤,也是这位“铁军”女兵的光荣军功章。
后来,新中国成立后,黄明英被评为“三等甲级革命伤残军人”,有一个证明书。黄明英从不示人,把这个证明书压在箱底,也从来没有领过国家的补助。她曾对儿女们说:“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吧!他们到哪儿领伤残金去?”
1941年夏天,黄明英回到了心心念念的部队,担任了一师政治部文化教员。这次负伤给黄明英留下了咳嗽、哮喘的毛病,她从此不能离开药了。黄明英为了鼓励自己,决定给自己改个名,她怀念南陵工作的时光,于是取南陵的“陵”字谐音“凌”为姓氏。她平常性格直爽、说话快、思维快,于是取“奔”为名,从此她改名为“凌奔”。
改名后不久,一位老红军闯进了黄明英的生活,他就是在同志们中有着“妈妈主任”的一师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在新四军中,钟期光无微不至的关心着战士们,他把战士们的事情时刻记挂在心上。有一次一个会计,舌头上长了类似肿瘤的东西,钟期光特地派人送她去上海治病。
著名美术家、书法家赖少其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工作,他想要和爱人结婚,钟期光予以批准,还拿着鸡蛋肉丝面庆贺。钟期光人缘很好,许多人来办事,都喜欢住在政治部招待所里,就为和首长钟期光聊一聊。
钟期光口袋里有着蚕豆等小零食,和同志们聊天时,就分给同志们吃。到了吃饭时候,他还会做上珍贵的炒鸡蛋,招待客人们。同志们到钟期光那里,感觉就像是“回娘家”,因此钟期光被同志们称为“妈妈主任”。
1942年,钟期光已经33岁了,还是孑然一身,身边没有人照顾。陈毅、粟裕等战友都关心钟期光的婚事,后来楚青向丈夫粟裕推荐了女八队的战友凌奔。楚青等老战友受到上级的委派,去替钟期光说媒,楚青向凌奔详细介绍了钟期光的情况。
对于钟期光这位首长,凌奔熟悉,也知道他平易近人。但是,这时凌奔刚刚受过重伤,一心想着好好为部队工作,暂时不想考虑个人问题。后来,钟期光多次主动约凌奔见面,他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凌奔心中渐渐有了好感。
钟期光又把自己过往的经历,全部告诉了凌奔,凌奔深受感动。这时有位同志找到凌奔,对她说:“你为何找个年纪这么大的?”凌奔只是笑了笑。有人也对钟期光说:“你为啥要找个‘药罐子’?你要背个‘包袱’呀!”
这番话传到凌奔那里,凌奔更加坚定了,她说:“哪个说的?身体不好就不能结婚了,幸福过一辈子了?”于是情投意合的两人,向组织打了结婚报告,得到了上级的批准。1942年春,在同志的祝福声中,钟期光和凌奔结为革命夫妻,从此相伴一生。
在新婚夜,钟期光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烧制了两个人名字的瓷戒指,从此情定终生。到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凌奔为钟期光已经生下了两个儿子,分别取小名为“狗牯”、“毛骡”(风俗:取小名好养活)。
到了解放战争初期,凌奔一方面要照顾孩子,还要忙于革命工作。她历任了华中军区干事、华东军区印刷厂厂长等重要职务。有一次,凌奔指挥印刷厂工人,转移印刷厂机器和人员。这一次还是通过船转移,船的载重量有效,机器被抬上了船,凌奔的两个儿子被放在竹筐里,也随船转移。
机器和人员上船后,明显超重了,船摇摇晃晃。凌奔下令:“把所有不必要的物品全部丢了。”但是,大家丢弃了一些物品后,船还是超载。凌奔也着急,她接着下达了一道命令:“把竹筐里两个孩子,也弄下船。”
为了革命工作,凌奔忍痛下达了这道命令,但是船工坚决不同意。船工说:“两个孩子能有多重呀?带上他们,保证不会出事。”就这样船摇摇晃晃行驶,好在有惊无险,没有出现问题。凌奔这才来安慰两个儿子,对孩子们说:“好了,都过去了,我们找爸爸去。”
后来,为了减轻部队的负担,凌奔还是把大儿子送到南陵外婆家。为了赶上部队,她忍痛再次离开母亲身边,留下了泪眼汪汪的大儿子。孟良崮战役胜利后,华东战场成为敌我争夺的焦点,为了保障野战军家属的安全,也为了减轻部队的负担,上级要求野战军家属转移到大连。
凌奔带着儿子和陈毅夫人张茜、粟裕夫人楚青等五十多名同志,带着孩子们,冒着危险穿过敌人军舰封锁的渤海海峡,到达了大连。1948年春,人民解放军进入战略反攻的阶段,凌奔带着孩子返回了山东,不久后被任命为保育委员会副主任。
她接受命令,开始组建华东野战军托儿所,成为了一名“孩子王”。1949年4月23日,伴随着渡江战役的隆隆炮声,芜湖被解放,凌奔才再次见到了母亲,一家人终于团聚了。新中国成立后,钟期光和凌奔在南京工作,凌奔把老母亲接到身边照顾。陶老太太在女儿身边安度晚年,1952年8月,在女儿的陪伴下在南京病逝。
新中国成立后,凌奔历任过华东军区政治部印刷厂协理员、国营联华公司人事科长兼任面粉厂厂长、物资保障部协理员等职务。1953年,为了解决南京军事学院干部子女入学问题,军事学院子弟学校成立。
对于子弟学校校长的人选,上级想到了凌奔同志,她曾经有办华东军区托儿所的经验,当这个校长最合适不过了。凌奔面对这个重担,选择接受了子弟学校校长的职务。1954年,凌奔被正式任命为子弟学校校长,她在工作中关心着教职工的生活、工作、在生活中处处关爱着学生们。
凌奔在子弟学校当了七年校长,把子弟学校带成了南京最好的小学。1960年,子弟学校的学生参加南京市统一考试,学生语文、算术平均分均在96分以上,获得了市小学教学质量第一名。子弟学校的学生在体育竞赛中,同样表现出色,在全市少年女子横渡长江比赛中,冠亚军均是子弟学校的学生。
凌奔在学校里,始终关心着孩子们,到了冬天,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常常小手冻得通红。凌奔看到孩子们冷,跑上前去,对孩子们说:“哟,乖乖儿子,冷不冷啊?”她说着,就把孩子的手,放到自己手里,给孩子们暖一暖。
对于凌奔来说,她称呼学生们“儿子,女儿”,心里也把孩子们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女,孩子们称呼凌奔校长为“校长妈妈”。1960年12月,钟期光担任了军事科学院副政委,成为了元帅的副手。1961年夏,凌奔放弃了自己小学校长的职务,跟随丈夫搬到北京西山居住。子弟学校的学生们想念“凌奔妈妈”,全校1350名孩子集体给凌奔校长写了一封信,信的部分内容为:
亲爱的凌校长妈妈:……亲爱的妈妈,您放心吧,我们在学校里,一定遵守纪律,好好学习,好好休息,讲究卫生,尊敬老师、阿姨和叔叔,听他们的话,不让他们为我们操心。我们一定要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德,健壮的身体,来报答您对我们的辛勤教导和关怀。亲爱的妈妈,您一定要多多休息,把身体养好,您身体好了,我们比什么都高兴。最后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您最喜爱的1350个孩子1961年6月1日
到北京工作后,凌奔只能做一些杂务性工作,担任过军科院教研馆副处长,一直到退休。凌奔还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高手,她牌艺高超,酒量也很大。在华东男同志中有三个“酒仙”,分别是、江渭清、陶勇。
他们三位听说了凌奔酒量大,于是分别找上门来,但是没有一个喝过凌奔的,都甘拜下风。凌奔的麻将技术很高超,小时候长辈们闲来无事,就会打麻将娱乐一下。凌奔就在旁边看,就这样看会了麻将,知道怎样能够推倒和牌了。
到北京后,军科院副院长宋时轮,常常请凌奔去斗牌。后来,有人评价宋时轮牌打得好,凌奔则说:“差远了,手下败将。”凌奔还常常去粟裕家中,和女八队的老战友楚青、罗伊、季尼,一起打麻将,这也丰富了她的晚年生活。
对于子女的教育,对于家人的要求,凌奔夫妇可谓严格到极点。1962年,钟期光妹妹钟就然的长子李耿成在广西当兵,表现好,组织决定给他转干。李耿成给舅舅钟期光写了信,请舅舅帮自己,钟期光只回了一封信,他对李耿成说:“你文化不高,不适应部队现代化发展。锄头竖得稳,作田还是本,老家田多,我赞成你回家种田。”
钟期光夫妇不仅对亲人要求严格,对于儿女同样如此,在儿女的回忆中,学生时代口袋里从没有过零花钱。当时学校组织游园,家里只给准备馒头咸菜,当做午餐。后来,家中三个女孩上中学,衣服都是哥哥旧衣服改的,还打着补丁。
孩子们都去上学时,凌奔夫妇中午就把萝卜干、雪里红,做成菜吃。凌奔一件毛衣穿了几十年,千孔百洞不舍得丢掉,一直穿到去世。钟期光调任军事科学院副政委后,一家人有一处住处。后来,凌奔夫妇听到学校没有幼儿园,把住房上交了上去,改建为幼儿园。后来,凌奔夫妇在北京没有房产,在老家平江也没有房产,钟期光去世时名下没有一处房产。
根据钟期光的部下戴润生回忆:“钟期光夫妇食物都是粗茶淡饭,掉在桌子上的饭菜,随手捡起来就吃。我们说不卫生,钟期光回答,粮食是宝中宝,一粒也不能浪费。”这就是钟期光夫妇的革命情怀,他们践行着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事业。
凌奔和钟期光这对革命伴侣,如今一同长眠于江苏溧阳茅山脚下的西山革命烈士陵园内,接受着后人的瞻仰祭奠。凌奔这位“鸠兹侠女”,嫁给了同志们爱戴的“妈妈主任”钟期光,携手走过了一生,他们的一生红透了心,照亮了祖国和人民的康庄大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