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有一则这样的帖子:一位博主因为晚上没休息好,第二天上班的时候为了打起精神,便点了一杯加糖的冰美式,

  店家的咖啡本来是没什么问题的,加糖也是博主自己选的,但是博主却先发制人地发出灵魂拷问:咖啡可以选甜度这种风气能不能滚出咖啡界。

  这杯咖啡的口感就好像是,一个酒鬼饥肠辘辘地猛地喝了口啤酒,下肚后才感觉到酒里加了盐,别提有多反胃了。

  针对博主的质疑,店家向其解释说:现在市场上还有近一半的顾客是需要咖啡加糖的,即使是美式,要求加糖加奶的顾客还有大把呢。

  博主听完更“委屈”了,她觉得想喝甜饮料的可以去喝奶茶,为什么还要来嚯嚯咖啡。

  总的捋一遍,博主自己没注意点了一杯加糖美式,喝完因不满意咖啡的口感,跑到客服那里吐槽,顺带歧视一下其他喝咖啡还要加糖的顾客。

  “老饕”就是指一个人对某种食物近乎痴狂的形容词,就比如一顿不喝酒就难受的那类人。

  包括茶瘾、咖啡瘾等,但这些饮品大家都很容易就能接触到,咱不明白为啥博主喝个咖啡还能喝出来优越感。

  前几个月有一则类似的新闻,一女子去商城里的咖啡店买咖啡喝,等待的过程中女子发现有一名外卖小哥也站在一旁等待取餐。

  女子越发觉得浑身刺挠,越看外卖小哥越不顺眼,后来女子实在忍不了了,竟然要求店内工作人员将外卖小哥给赶出店外。

  这一举动让在场所有的人都感觉匪夷所思,人外卖小哥就在一旁坐着,既没有打扰该名女子,也没有妨碍咖啡店正常运作。

  女子解释说了,外卖小哥和她处在同一空间内是不正常的,咖啡店的环境都被外卖小哥给“污染”了,且已经严重影响到女子休息。

  对此网友们表示一样不解,难道星巴克是什么很高级的店吗?就算是很高级,难道外卖小哥进都不能进了?

  咖啡在很多人看来就像是和豆浆一样的大众饮品,唯一不同的是咖啡起源于西方,豆浆起源于西汉时期,可是国外也没人举着豆浆杯装上流啊。

  还有那种,喝一次星巴克就要发六条朋友圈,更有甚者买一杯“高端饮品”恨不得给咖啡拍上百八十张写真照片。

  这要是上了外太空还了得,我国第一个飞上太空的杨利伟,去一次月球满共拍了100来张照片,换成“高端人士”上去高低要带几个T内存的数码相机。

  所以,喝个咖啡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优越感呢,而且咖啡界同样也有鄙视链,现磨看不起手冲、手冲看不起实体店,包括纯美式看不起卡布奇诺、卡布奇诺看不起生耶拿铁...

  还有牛排,总有人嘲笑八分熟和全熟的,自己吃牛排必须要带血丝的,那样会显得更高级。

  其实说白了,这些看似“高端”的行为在部分人眼里只是为了给自己充面子,满足莫须有的虚荣心。

  还有拒绝团购套餐的,套餐比在店里单点实惠一些,但就是有些人他宁愿多花点钱去单点也不会考虑团购,因为这些人觉得团购很没面子。

  王思聪是一位全中国都知道的富二代,在一次采访中,主持人问他会不会考虑团购套餐,王思聪回答说:我没有用过团购,但是在限定的情况下,他会选择更便宜的团购,因为他有钱又不是有病。

  心理学上讲,一个人越强调什么就越缺什么,如果不缺的话是根本不会去反复炫耀的。

  然而这种自以为是的炫耀实在太过拙劣,真正有钱的大老板们经常讲究财不外露,反而是那种暴发户们会在不经意间“不小心”的展露出自己手腕上金光灿灿的劳力士。

  劳力士和普通手表的主要功能都是看时间,但是劳力士能上档次就是因为它的品牌和价格,有条件的人当然可以去选择入手。

  不过自己入手一款劳力士并不代表就有资格看不起那些买普通手表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因此这也不能说明戴普通手表的人戴不起劳力士。

  喝咖啡也是一样,品尝方式因人而异,有人喜欢纯咖啡的味道,就有人更青睐加了糖或其他调料的咖啡。

  喜欢纯咖啡的人认为加糖会破坏咖啡的原味,或者他们可能更注重咖啡的苦涩和香醇,这并不是说他们的选择就一定比其他人的更好更高级,而是纯粹的个人喜好。

  再举个常见的例子,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人去吃一趟海底捞火锅都必须要留下几张照片,吃其他品牌的火锅也不见得回回都打卡拍照。

  现在川味火锅店随处可见,无论是口味还是价格,亦或是服务,也不比海底捞差,那为什么没人拍。

  因为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海底捞火锅一样被列入了高端餐饮里,所以每次去那都要拍照发个朋友圈,跟去星巴克买咖啡拍照发朋友圈的人心理想法是一样的。

  但它高级吗,并没有高级到哪去;那它小众吗,也并不见得,反而很常见;那到底在优越什么,装什么。

  自信是认可自己和别人一样好,优越感确是要求自己比别人好,永远在跟别人比,实际上就是在跟自己较劲,这样反而失去了享受过程本身的快乐。

  优越感也可以被称作傲慢与偏见,且绝大部分的优越感都源于自卑,偏见和抵触,会让一个人失去了解自己和了解世界的机会。

  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不同的思想,有不同的追求,有不同的爱好等,才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