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底在漕河泾街道龙漕居民区66弄小区投入使用的智能管理及安防系统,给小区居民生活带来了新变化。

  社区智能安防建设,不仅人过留影,还能车过留牌。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也为这个售后公房小区披上了一层安全防护“铠甲”。

  线弄小区居民陈茜妹从外面买菜回来,只见腾不开手的她将脸稍稍凑近楼道智能门禁系统的摄像头前,“咔哒”一声,门禁便自动打开了,整个过程不到3秒钟。

  而她使用的“人脸识别系统”便是漕河泾街道试点社区智能管理及安防系统中“感知端建设”之一。

  除此之外,如果客人来访,可在智能门禁系统输入门牌号,门禁系统将自动转拨居民曾预留的手机号,居民便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端与来访者进行对话,

  居民周琪萍对这个设置赞不绝口,“上个月我外出旅游,女儿过来时被关在楼道外面,家里又没人。转拨到我手机号上后,我第一时间就给她远程开门,不然她可要苦等了。”

  安全有保障,使用起来也便利,智能门禁系统受到了居民的普遍欢迎。可在工作推进之初,大部分居民却并“不买账”

  “为什么要采集人脸信息,这侵犯到我们的隐私了,你们懂伐?”“据说拍这个有辐射的,我才不去。”工作遭遇一片反对声,但为何居民最后又投了“赞成票”?

  小区“三驾马车”联合楼组长,每家每户上门宣传讲解智能安防的功能和好处,把心里的疑问解答了,把尚存的顾虑挑明了,把建设智能安防系统的好处说透了,最后,全体业主纷纷签下了同意书。在今年7月底,66弄小区的智能硬件安装、系统调试和人像录入等相关工作陆续启动。

  66弄小区共有194户人家,居民需要携带身份证、房产证到居委会进行信息采集和人像录入,一般每户家庭需采集3人信息。“但小区里也有多户人家是祖孙三代同堂,需要采集五到六个人的信息

  除此之外,由于人像录入的流程较为复杂,大多数上班族只有双休日才有空前来,面对双休日的“大客流”,居委工作人员也连续数周加班加点,配合好居民的采集需要。

  如今的售后公房小区,早就告别了过去“配套设施陈旧、安全系数不高”的场景,通过建设智能安防系统,这位昔日的“大家闺秀”赶上潮流,摇身变成一个智能化安全小区。

  “现在如果有人不愿意使用人脸识别,要求回到之前,我们都要举双手反对的呀!” 住在小区一楼的方惠玲阿姨告诉记者,她很是“宝贝”这个智能设备,有外卖员不会使用这个系统使劲拍门时,听到声响的她赶紧出来看看,并教会外卖员如何输入门牌号。

  今昔对比看治安“蝶变”,龙漕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颜佳奇深有感触,“原先我们是通过刷卡进楼道,但其实卡中的芯片是很好复制的,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今通过千人千面的人脸识别系统,和各种智慧安防设备多管齐下,小区的治安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66弄小区的智能安防建设为小区筑起一道安全屏障,通过精细化、智能化的城市管理服务,社区安防工作得以进一步加强,居民安全感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