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包装技术包装知识 正文

  发布日期:1999-10-29 来源:中国包装网责编:中国包装网 浏览次数:

  不管是口头文章,还是不变信条,各地新闻出版局、出版集团、出版总社等掌握教科书印刷业务发放大权的单位在论述选择印刷企业的标准时,都将“国家或省级定点”作为备选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虽然论者轻描淡写,但定点与否却直接决定了各类印刷企业在教科书印刷业务竞争中的地位。准确地说,由于这一标准的存在,许多印刷企业根本就被剥夺了参与游戏的资格。不过,即使拥有定点资格的企业也无须为此欢呼雀跃。因为“定点”只是承印教科书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要想真正在众多的定点企业中脱颖而出,获得教科书印刷业务,绝非像阐述一两条标准那样简单明了。

  在教科书印刷业务的竞争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直属的印刷企业是绝对的幸运儿。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50%以上的教科书印刷业务为各地新闻出版局的直属企业获得,而据某业内人士透露的数字,这一比例则达到了80%。

  如果在事先设定的条件下——“承印教科书印刷业务的企业必须是两级定点企业”选择,这几乎是一个无可挑剔的结果。首先,各省级新闻出版局的直属企业基本上都是两级定点企业,而且绝大多数是国家定点。从资格上讲,它们毋庸置疑。其次,从质量、价格、周期、声誉等多角度综合考察,各直属企业在具备承印资格的企业中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定点企业证书的发放显然是有所偏重的,至少从目前来看,绝大部分的定点企业都是国有企业。而在国有企业中,由于各新闻出版局从资金、业务、设备等各方面给予的大力关照,大多数地方的直属企业都是当地国有印刷企业中的佼佼者,技术水平、生产能力都堪称国企一流。拥有教科书印刷企业最终选择权的各新闻出版局之所以将绝大部分业务都指定放到了自己的直属企业,主要依据即在于此。

  然而,非议声已经充耳可闻。矛头所向直指在印刷企业选择中,新闻出版局作为行业主管和企业主管,对直属企业可能的偏爱和关照。这是一个情理之中的疑问,以目前与直属企业的亲密关系,即使各新闻出版局在选择印刷企业时毫无偏私,也难免要引起别人的怀疑,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总的话说,就是既然直属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在教科书印刷业务竞争中胜出,新闻出版局又何必行“指定”之举呢?其实连大多数直属企业自己也搞不清楚,在教科书印刷业务竞争中究竟是自身实力股人一筹,还是主管部门的特别关照。最直接的证据:正是由于担心失去与新闻出版局的密切关系,进而失去教科书印刷业务,绝大多数直属企业在目前汹涌而来的印刷企业改制大潮中毫无作为。对此各直属企业并不讳言,因为教科书对它们来说,实在有着关乎生死存亡的意义。也正是为了打消直属企业的这种担心,部分省市的新闻出版局在鼓励直属企业改制时,都将改制后不减少教科书印刷业务供给量作为优惠条件之一。

  撇开在教科书印刷企业选择中,新闻出版局是否有所偏私不说,各直属企业对教科书印刷业务的过分倚重也足以引起各方足够的重视。对失去教科书印刷业务后,企业生存问题的担忧,至少说明直属企业对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新产品开发能力缺乏足够的信心。同时,直属企业产品结构的过分单一(部分企业教科书业务占到了企业年业务量的80%)大大降低了其抗风险能力,一旦教科书业务有所闪失,危机就会随之而来。出版社可为前车之鉴。20世纪90年代以前,教科书出版业务分散在各出版社,一两本教科书带来的利润足以养活一个小型出版社,那时候,出版社的日子过得都颇为舒坦。后来,随着各地出版集团、出版总社、中小学教材出版中心的建立,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教科书出版业务被从各出版社剥离了出来,许多吃惯了“教科书”的出版社都陷入了生存危机。现在,各地新闻出版局的直属企业面临的是同样的危机,只不过爆发的时机还未到来。毕竟,谁也无法用今天的幸运担保明天的成功。

  如果仅仅从企业数量上说,在教科书印刷企业中,非直属定点书刊印刷企业绝对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据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的情况,除了个别西部省份以外,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教科书印刷企业都保持在20-40家,而平均下来一个省级新闻出版局的直属企业不过在三四家左右,剩下的企业大部分都是非直属定点企业。不过,如果从业务量上说,非直属定点企业在教科书印刷企业中的地位又要大打折扣,最大胆的估计也不过是整个教科书印刷业务的30%左右。

  从某种意义上说,非直属定点书刊印刷企业在教科书印刷企业中的作用更像是一种点缀。虽然从出身上说,它们已经具备了承印教科书的首要条件——两级定点,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作为新闻出版局直属印刷企业的补充而存在的。某业内人士在解释非直属定点书刊印刷企业在教科书印刷企业中的作用时,如是说,教科书印刷业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数量大、周期短,如果把所有的业务都放在少数几个企业,很有可能无法按时完成任务。所以就要有一定数量的后备企业,既然让人家后备,当然就要给一点好处,因此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业务发放给非直属的印刷企业。

  生存在直属企业的夹缝中,虽然幸运地获得了部分教科书印刷业务的非直属定点企业大都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业务,但厄运每年都有可能来临。为了保证教科书的印刷质量,几乎每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一种类似“末位淘汰”的制度——每年根据抽检情况将印刷质量最差的企业剔除出教科书印刷企业的队伍,而技术、设备力量整体上较直属企业要逊色一筹的非直属企业,是这一“倒霉角色”最可能的候选对象。

  更糟糕的是,有时教科书印刷业务的去留并非取决于企业产品质量的高低。随着各新闻出版局直属企业设备和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在教科书印刷业务分配中一直充当“应急”角色的非直属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于是,眼睁睁看着教科书印刷业务流失成了无法改变的命运。目前辽宁、湖南等省均表示有意将教科书印刷业务集中到当地新闻出版局或出版集团直属的印刷企业,相应地,这些地方不具备直属资格的企业将被排除在备选教科书印刷企业的大名单之外。

  不过,失去教科书印刷业务对大部分非直属定点企业来说并非无法接受,毕竟教科书在其产品结构中的比重还远未达到决定生死存亡的程度。与将教科书作为主要甚至惟一收入来源的直属企业相比,大多数非直属定点企业迫于生存需要,都已经在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中磨炼已久,积累下了还算丰富的市场竞争经验。而这正是失去教科书印刷业务后,它们继续生存下去最可靠的依据。

  如果从通常的生产设备、技术水平、资金实力、管理水平等角度考虑,或许很难找出三资印刷企业和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之间的相同之处。但从在教科书印刷业务竞争中的地位来讲,它们却有一个相同的称谓——制度外企业,因为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具备承印教科书印刷企业必须具备的制度前提--两级定点。而没有两级定点资格,从原则上讲也就失去了参与教科书印刷业务竞争的权利。

  然而,教科书业务的诱惑终究难以抗拒。虽然明知出身不明,部分制度外企业还是依靠自身优势,用尽心计,有意在教科书印刷业务中分一杯羹。而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新闻出版局出于种种考虑,也或明或暗地向制度外企业发放部分教科书印刷业务。在西部大省四川,教科书印刷企业队伍中就包含了一定比例的非定点书刊印刷企业。但用知情人士的话说,这种局面的出现实际并非新闻出版局所愿,从根本上讲,它是新闻出版局与各地方政府相互博弈的结果。比如说,一个地区的教科书需求量很大,它就会要求一定的教科书业务印制权,新闻出版局不答应,地方政府就会到局里闹,而这些地方不一定就有定点企业,所以才会出现目前的局面。

  允许制度外企业入局,有些地方是迫不得已,有些地方却是心甘情愿。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某西部省份每年都会向一个有日资背景的合资企业发放一定量的教科书印刷业务,当地新闻出版局有关人士解释原因时说,之所以选择这个企业,是因为它们的质量比较过硬,印出来的教科书拿去参加评比,不会丢面子。据了解,为了让该企业名正言顺地承接教科书业务,该省新闻出版局还以极大的勇气,打破了行业内默认的不向非国有企业发放定点企业证书的传统,授予该企业省级定点书刊印刷企业资格,使之从制度外变成了制度内。

  但如此幸运的企业毕竟是少数。虽然与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制度内企业相比,制度外企业有许多显而易见的优势,比如说三资企业的设备、技术、规模优势。私营企业的灵活、低价、服务意识。但在人们,尤其是出版机构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模式中,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似乎总是与“不可靠”紧密相连。这就注定了在商业印刷和一般出版物印刷市场叱咤风云的制度外企业,在被许多地方冠以“政治第一”的教科书印刷业务竞争中不战而败的悲剧命运。

  可是希望还在,在中国这样一个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社会里,终有一天,实力会成为决定竞争胜负的首要甚至惟一因素。如果时下盛传的教科书印刷将通过招标方式选择印刷企业所言不虚,这一天的到来不会太远。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1、中国包装网运营的信息资讯发布平台,在任何情况下,本网所发布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的建议,任何人和企业据此进行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本网平台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