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办的手机号码却不断被各种不认识的人骚扰,并且言之凿凿。最近手机号码“二次放号”被诸多用户投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提醒,多几步操作可以避免掉很多麻烦。

  西安市民申女士近期遭遇了一件烦心事,她今年春节过后办理了新的手机号码,使用时经常接到催债电话、短信,接通电话后对方质问“是不是某某某本人,有贷款尚未还清,需处理”。申女士多次解释自己与该号码的前主人无关,但催债者们毫无休止地依旧进行电话“轰炸”,导致申女士的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向运营商反映此情况,运营商则表示:“没办法”“只能找对应的平台协商解决”。

  无独有偶,在读大四的刘雨欣同学也遇到过相同的问题,在办理了新的电话卡之后,注册某打车App后发现不是新用户,甚至还有一笔待支付的车费订单。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关于“二次放号”的相关话题已是屡见不鲜。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如果前一个号码的用户未能及时解绑与其手机号关联的各种账户,新用户可能会接收到前一位用户的信息,如银行短信、社交应用的通知等,这就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还有类似账户安全问题、骚扰电话和信息等等。

  不断放出新号或者增加号码位数弥补资源缺口可以吗?“受制于人口基数巨大和号码资源有限,不断释放新号的现实性不强。”一位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手机号码共11位数,按照号码编号规则,前3位指代不同运营商。手机号码后8位算起来才1亿个号码,而很多人会用2-3个手机号码,估算下来,中国12-15亿个号才能基本满足使用需求。所以不对弃号进行回收利用不太现实,因为号码缺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无限扩大,而回收利用后就相对没那么紧缺了。

  电信专家项立刚也曾指出,如果将手机号由11位数字升级到12位,数量上或许能够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但升级号码数的成本显然超出效益。“如此一来,运营商的整个管理系统都要升级,成本可能是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相应整个社会系统如银行系统都要升级,成本扩张会更高。”

  至正律师事务所侯希玥表示,消费者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确保自己的信息安全、防范诈骗等。在注销手机号时,应主动解绑与手机号关联的各种互联网应用服务,以减少个人隐私和财产权被侵害的风险。此外,用户办理新号码时,运营商也应当明确告知该号码是否属于“二次放号”,并在签订电信服务合同时出具告知书,由用户审阅后签字确认,这样能够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为了减少“二次放号”带来的问题,运营商可从回收号码到再次放号的时间要空出更长年限的保留期,以减少前一任用户的信息残留,确保新号码的清洁度和可用性。

  也有业内专家指出,用户的手机号绑定了哪些应用,登录的时间、频率等使用习惯涉及个人隐私,在打破信息壁垒,建立共享账号数据平台时,这些账号数据如何妥善管理,也是亟待填补的制度空白。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胡宇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