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凯然,原文标题《3个月流量增长10倍至千万,平平无奇的产品在最卷赛道突围?》题图来自:AI生成
在10月AI产品榜全球访问量Top100榜单中,出现了一款之前没见过的产品,Submagic。该产品位列第56,本月访问量达到1262W,环比增幅达119.87%。在最近已经有些固化、很少出现新产品的AI榜单,实属难得。
作为一款视频编辑产品,细看功能,Submagic主要提供了2个,“加字幕”和“长视频缩成短视频”,可以说是刚需+最火,并没有什么新奇。
空降榜单的“新奇”,加上功能的“平庸”,让我们对这款产品产生了强烈好奇。
根据领英主页上的信息,Submagic来自一家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初创公司,而创始人又是一位来自瑞典的连续创业者David Zitoun。
Submagic的上线月之间,但是一年以来流量都在100万上下,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直到今年9月份,Submagic的流量一个月间就从120万增长到了500万+,而10月份则在9月的基础上再次翻倍,达到了1262万。
在流量之外,根据CEO的分享,去年8月推出后,Submagic的ARR在3个月之内就达到了100万美元,也算是“吸量又赚钱”了。
说实话,视频编辑赛道真的非常“卷”。作为无可争议的头部,Capcut移动端的MAU就超过了3亿,再加上每月4000万+的网站访问量和使用桌面客户端的用户,Capcut一家就抢走了大部分视频编辑赛道的用户。而除Capcut外,Adobe、Canva、InShot,以及AI这一波起来的Veed.io、ClipChamp(被微软收购)等产品,也都分走了一部分用户。
如上所述,Submagic主要提供两大功能,“生成字幕”和“长视频切片”。而根据创始人的分享,Submagic最初只有“字幕生成”的功能,长视频切片则是今年5~6月才加入的。也就是说,百万美金ARR的“战绩”完全是通过加字幕拿下的。其实加字幕,是经过很多产品验证的市场刚需(可以参阅我们之前的选题《ARR千万美金,找到PMF的toC AI产品又多了一个?》)。而创始人本身作为一个用户,给加字幕这件事情加了很多buff。
创始人David是一个足球迷,从12岁开始,他就会制作一些足球相关的解说视频,而作为多年的视频创作者,短视频的到来让他遇到了一些困难。他表示,短视频的出现让用户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了,自己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抓住用户的眼球。
David逐渐发现,由于很多短视频用户都会在非常嘈杂的公共场所或者交通工具上观看视频,所以,短视频字幕的重要性大大高于长视频。实践中他还发现,加入了特色字体、背景色、高光效果的“特效字幕”的视频,数据反馈远远好于只用一般字幕的视频,但是用现有的视频编辑工具做字幕很麻烦,而且不能一键制作“特效字幕”,作为一个富有经验的创业者和视频创作的“老炮”,David立马看到了机会。
字幕编辑功能中有4个部分,字幕风格选择(上图)、字幕内容生成和调整、B-Roll和其他一些细节功能。
而Submagic最大的差异点就是对加字幕这件事情做了更细的设计,只围绕加字幕这一件事情服务好视频创作者。
如在字幕模板部分,在Submagic中,系统会直接提供28种不同的基础字幕模版,用户还可以在下方的编辑区域调整字幕的颜色、大小、位置等,说实话,模板数量可能还不及很多产品,但是细节部分做得很好。例如,可以根据字幕的内容突出关键词(其他很多工具是一个字幕模板贯穿整个视频,所有文字一个样子、没有突出重点),部分模板支持插入热门短视频里很常见的emoji(当字幕内容中出现了与emoji相关的词的时候,就会有emoji显示在字幕旁边)。
在字幕生成和调整部分,有错误识别和专有词库功能。Submagic在收到口播视频后,通过声音识别生成字幕,完成后会给出一个准确率,以此来提示用户口播中的一些语法错误。等于是一个AI生成字幕,外送了一个纠正语法的Grammarly。
另外就是专有词库,其实一个创作者主要围绕某类题材来做内容,又或者经过长年累月的创作,会有一些专属名词和自己粉丝的专属梗,专有词库对很多创作者来说其实是很刚需的,对于短剧或者更专业一些的视频,更是刚需中的刚需。
此外,Submagic还提供了口播视频中比较需要的B-roll制作来减轻创作负担,用户可以自己上传内容或使用Submagic提供的视频,作为原视频的点缀和补充,并通过几个按钮做出各种转场效果。
再有,Submagic提供了一些对短视频来说很关键的功能,例如AI生成Hook title(吸引人的标题)、去除背景噪音、打标签等等,这些都只是细节,但很影响最终目标(流量)。其实很多产品也有这些功能,就不再赘述了,但整体体验下来,围绕字幕这件事情做得很细,是Submagic虽然上线时间并不早,但能拿下一批用户的关键。
对于剪辑功能,Submagic更是突出“一键”。在用户上传长视频之后,Submagic会直接将长视频剪辑成多段15~30秒的短视频,并且将横屏视频转化为竖屏,也会自动加入字幕和一些镜头拉进推远等效果,笔者测试了下效果,并无违和感,只需简单修改就可发布了。
根据创始人的分享,Submagic团队有三大核心理念,打造最简单的产品、重视用户体验、做强力有效的增长。
其中,用户反馈是David实现上述理念很重视的一点,David表示,任何用户都可以在官网进行预约,与他本人进行通线通以上的用户电话,接受用户对产品的反馈与批评,而“加入视频切片”也体现着产品设计对用户需求的回应。
在产品设计与迭代层面,Submagic团队确实执行了他们的“核心理念”,而在增长方面,能够在两个月内网站流量实现连续翻倍增长,Submagic的增长也当得起“强力有效”四个字。
CEO David Zitoun在播客中分享了Submagic的增长策略,最初Submagic主要是靠自行在TikTok上发布一些自制视频,完成冷启动,随后转向与YouTube、Ins、TikTok和LinkedIn上的KOL合作发布推广内容,而近期的爆发式增长,则主要靠Google/Meta渠道的付费广告大量引流。
先说冷启动,去年5月初,Submagic的官方TikTok账号开始密集地发布自制内容,一个月之内超过20条,而且其中有两条视频分别获得了30w+和50w+的点击。其内容的模式基本上是先放出一条视频,并配上特效字幕展示产品效果,然后再转到产品介绍。
David表示,短视频是工具产品冷启动的最佳方式,即使没有粉丝积累,一个爆款视频也能带来不少的用户。Submagic做TikTok的第一个月就获得了上百万的点击,转化了几百个用户,而除了积累前期用户之外,做社媒内容的好处是,做出一个爆款视频后,Google搜索数据也会随之攀升。
在初期靠TikTok完成冷启动后,Submagic并没有趁热打铁,继续推出自制视频,而是将侧重点转向了KOL。官方TikTok账号只是会时不时转发一些KOL内容,但数据完全不能和初期相比。Submagic的官方TikTok账号至今只有不到7000粉丝,7万多个点赞,基本是靠初期的几条爆款视频积累下来的。
在KOL营销方面,由于是偏向创作者的视频编辑产品,Submagic在选择KOL时,除了TikTok,也会比较重视YouTube和LinkedIn两个平台。在这两个平台中,Submagic会选择与AI或生产力工具相关的博主来进行推荐。
根据CEO的分享,首先团队会在各个平台上寻找与目标客户群体匹配的KOL,并通过电子邮件谈合作,团队一般会要求KOL专门为Submagic做视频或写文章,并会为KOL提供“较低的固定报酬+30%销售提成”的模式,由于有“KPI”,且产品付费转化率还不错,有时KOL还会自发地发布内容进一步推广产品。虽然是这样,但根据David给出的数据,80%的KOL推广都无法收回成本,好在,20%的成功率也能将ROI打正。
这样的分成模式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KOL推广的积极性,提供的折扣也能提升用户的付费率,加上产品质量还算不错,是会有不少用户进入并付费的。除此之外,这些KOL内容也能提升Submagic的知名度,从Google Trends给出的搜索热度数据看,Submagic近一年都能保持不错的水平。创始人David表示,有50%左右的用户是通过口碑或其他用户的推荐开始使用Submagic的。
而在一年左右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原始用户和口碑后,Submagic从8月底开始大量在Meta和Google两个渠道中广告投放,而这两大渠道也各有侧重。
从创始人的分享和笔者的观察来看,在Meta渠道,Submagic团队主要靠KOL创作的短视频内容,将其进行二次修改后再投放,CEO表示他们一个月会测试15个左右的素材,但最近的投放量应该会更大。而在Google渠道中,Submagic则主要投放的是搜索广告,靠搜索引擎来引流。
David还补充道,他并不建议AI工具产品一上来就付费投广,这样做基本无法打正ROI,投广只能作为其他营销方式的辅助,或者在有一定基础之后,将其作为短时间快速起量的手段。
总体来看,Submagic的增长策略算是相当清楚的,上线初期、增长期、爆发期分别对应自己做TikTok冷启动、靠分成驱动多平台的KOL营销,以及付费投广,三个核心策略。而除了这些,Submagic也使用了通过博客做SEO、创始人自己做播客等方法进行辅助。
对Submagic进行一轮完整的复盘后可以发现,这款产品能够在这么卷的赛道中脱颖而出,其实得益于创始人对于一个痛点的详细观察与细致满足,以及清楚在不同阶段该干什么事情,保证现金流的“舒适”。
正如创始人David Zitoun在其播客总结的那样:“Submagic的成功=良好的产品+合适的营销策略”。虽然这个道理相当浅显,但能真正应用到实践中的开发者,却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