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昔日的华强北人潮涌动,人山人海,来深圳没有去过华强北那就当来过深圳,为何经过十年的改造成为了如今这个样子?原因究竟出在哪里?

  始建于1982年的上步工业区改造而来。当时由于深圳特区成立不久,因此城区面积很小,上步工业区相当于市郊。当时原电子工业部、兵器部、航空局、广东省电子局等单位迅速进驻,成立了一系列的电子工业企业,并建成了爱华、京华、华发等大厦(此处现在已不属于人们通常认为的华强北)。这时,还没有华强北的概念,此处以电子工业生产为主。

  1988年3月28日成立了赛格电子配套市场,当时由来自深圳本地和内地的160多家厂商以及10家港商,以自营自销、联营代销的方式经营。此时形成了华强北的雏形,上步工业区也从一个工厂区变成了一个国内举足轻重的电子元器件交易市场。此后,电子产品一直较为畅销。1995年4月深圳国际电子城专业市场正式开业。1997年万商电器城、大百汇商业城开业。1998年与赛格大厦隔华强北路相望的华强电子市场开业。华强北逐步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电子产品的生产及批发零售中心。

  华强北首个发展高峰期出现在2002年至2007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华强北商家感受到寒意。从2013年开始,整个电子行业出现明显下滑态势。在当时国际经济走势不明朗、外贸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外贸依存度高的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出现萎缩,再加上电子商务冲击等,华强北遭遇空前的转型压力,电子市场上“关、停、并、转”的现象屡见不鲜。

  从2013年3月起,因深圳地铁7号线施工需要,华强北路主干道实施封闭施工,禁止车辆通行,在随后的一千多个日夜里,客流继续在逼仄的破损路面上穿行,然后钻入两旁商厦内,迅速消失在密密麻麻的店铺海洋中。在巨大的音乐声中,临街店铺的帅哥靓妹乐此不疲地展示揽客热情。一些稍宽的路面,则被临时开辟为商家进行促销活动的风水宝地。在无人机刚刚流行的年代,年轻的飞手在街头操纵各种新型的多旋翼无人机,从人群头顶上空呼啸而过,总会吸引人们抬头仰望华强北的天空。

  施工改造带来的阵痛是有目共睹的。客户不能开车进出,直接分流了一部分客流。振中路,振华路三条支路横穿华强北,外围深南路,红荔路,上步路,华富路包裹着华强北,振兴路近些年正处于转型期的经济大环境,也拖慢了华强北的步伐。尤为关键的是,快速发展的电商凭借网络传播的新特质,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

  2017年初,经历将近4年升级改造后,华强北重新开街,1、2、3、7号地铁、42个出入口无缝接驳,立体密集的交通网络,彻底扭转了以往华强北给人拥堵不堪的旧印象。从四通八达的地下空间,到密如蛛网的地面商铺,再到藏身于高楼大厦内的公司群体,形成总容量达到600万平方米的立体商圈,改造后,华强北仅地下空间的增量就达200万平方米。宽敞大气的华强北主街路面,但是昔日的人流已不再。

  如今华强北店铺生意惨淡,在最好的日子里,这里1平方米的柜台可以卖到30万,一张商铺申请登记表可卖到5万。也孕育了腾讯、神舟电脑、同洲电子等一批知名企业。小编就在华强北的群星广场上班,和几位做餐饮的老板聊天中谈到,旁边的几家餐饮店半年内三四次转手,十平方的左右店铺月租金6万多,月月亏损,已经贴出转让,一条这么小的街昔日人流过百万,如今只能保持在50万左右,繁荣不在。曾经一米的柜台走出五十多位亿万富翁,现在多家商场空置率高达20%,转租随处可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