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27日,“第七届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京台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北京举行。25日上午9:00,在中国科技会堂三层演播厅举行开幕式及“城市公共安全与防御机制论坛”。中国网进行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大家上午好,下面我们开会。第七届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京台青年科学家论坛活动现在正式开始。

  首先,让我荣幸地介绍出席今天开幕式的嘉宾,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宋南平先生、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局副局长贺之军先生、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马玉萍女士、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田小平先生、台湾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协会荣誉理事长丁一倪先生、台湾消防教育学术研究基金会荣誉理事长杨子敬先生、台湾消防教育学术研究基金会董事长丘昌其先生、台湾神农科技发展协会秘书长廖树宏先生、台湾中华创意发展协会秘书长洪荣昭先生。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嘉宾到来表示欢迎!

  尊敬的丁一倪名誉理事长、杨子敬荣誉董事长、丘昌其董事长、廖树宏秘书长、洪荣昭秘书长,还有北京市台办、科协的领导同志,各位嘉宾、各位青年科学家朋友,大家上午好!

  第七届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京台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各有关机构和与会者的共同努力下,今天在这里隆重开幕了,这次研讨会的筹备和举办得到了在座各位嘉宾和青年科学家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在这里,我代表中国科协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诸位的到会表示热烈的欢迎!

  海峡两岸文化相通,血脉相连。中国科协作为大陆最大的科技团体,现在有190个全国性学会和31个省级科协,及广泛的地方基层科协组织,拥有会员400余万,多年来我们与台湾有关民间科技团体共同合作,连续多次成功举办了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研讨会、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海峡两岸科技与经济论坛、海峡两岸中等学校科学教育交流活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积极推动了两岸的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海峡两岸的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自1999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通过两岸青年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不仅在学术思想、科技成果方面沟通了兴趣,而且结交了朋友,建立了联系。在大家的协力合作下,这项活动已经成为两岸青年科学家交流与交往的一个重要平台,对促进两岸青年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两岸同仁之间的友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次研讨会共分三个论坛,其中主题——“城市公共安全与防御机制论坛”涉及到世界性难题。我们都知道,近年来,世界性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直至今年在印度尼西亚发生的大地震,刚刚肆虐华南地区的台风等等,都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的公共安全与防御也已经成为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重大课题。在防灾减灾领域,海峡两岸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和广泛的合作机制。更重要的是,深厚的手足情深的同胞情谊,从1998年大陆抗洪抢险,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到2003年抗击“非典”,都激发出了两岸同胞面对灾难时候骨肉情深、血浓于水、相互关心、同心协力的同胞亲情。

  这次研讨会的另外两个议题,智能农业发展和文化创意发展,两者息息相关,体现了本次活动所遵循的科学与学术交流的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主旨,既体现了北京的特色,也充分体现中国科协工作的指导思想。中国科协希望本次活动能够为北京市的城市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北京的经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与帮助。我们相信,通过在座各位两岸青年科学家朋友的研讨及随后的考察交流,必将能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在城市公共安全与灾害防御机制领域交流与合作,促进智能农业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同时也为两岸科学家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我也真诚希望两岸青年科学家能够借此良机,广结朋友,为两岸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预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朋友在北京生活愉快,谢谢大家!

  八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连续举办了7届两岸青年科学家研讨会,参与协办的单位越来越多,研讨的议题也越来越多元化。这次研讨会和论坛,它的主题是关于大城市的消防、减灾、环保、节能、智能化的农业发展,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它们涵盖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跟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它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的精神。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海峡两岸的学者、专家多达200多人,除了学术界、科技界,更有产业界的共襄盛举。科技与产业的结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特色,两岸科技与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具有互补、互利的共存效果,也为“三个代表”的实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每年举办一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让海峡两岸的青年科学家共聚一堂,不仅在学术思想、科研成果方面增进了相互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透过这样一个交流,为两岸的青年科学家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和合作研究的基础。例如前年参加第五届研讨会的潘怀忠教授,他是我们会的名誉理事,在去年9月中国科协在台湾举办了首届大陆科技期刊展览会的时候,也贡献了不少的心力。还有在前年参加研讨会的李嗣涔教授,现在当选了台湾大学的校长,也为中国科协跟台湾大学之间的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今年3月,这个活动也扩展到福建省科协,他们也组了一个秘书长团到台湾来访问,通过我会跟中华科技整合研究会,也撮合台南市和福建省的造船协会共同来制造郑成功船,也是台湾船的一个合作计划。最近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也邀请中国科学院跟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们到台湾访问。还有四川科协也通过今天的大会报告演讲人唐云明主任,通过他所领导的中华消费协会的邀请,现在四川省的消防协会的参访团是由四川省公安消防总队何大明副队长担任团长,此时正在台湾参访,也就是说中国科协所举办的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已经把它的成果扩大,已经到了开花结果的阶段。为了增进海峡两岸的交流合作,中国科协作出了很多贡献。在此,我对中国科协表达由衷的敬意和谢意。

  这次从台湾来的各个论坛的领导人,都是台湾的知名人士,例如消防教育基金会的杨子敬董事长,是台湾警界和大陆公安的前辈,是深受台湾社会各界所敬重的长者。还有台湾神农科学发展协会的廖树宏秘书长,我去年曾经跟他在江西科协参加一个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对他提出的如何善用农业,为广大的农民来争取收益,印象非常深刻。还有洪荣昭教授,他不仅是师大的教授,也是台湾知名社团中华创意发展协会的秘书长,他的协会是研究开发智慧脑神经的权威——曾志南教授所领导的。所以,这一次一定有丰硕的成果。

  首先,非常感谢中国科技技术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及北京减灾协会举办这次青年科学家研讨会暨2006年京台青年科学家论坛,热情地邀请本基金会及台湾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共襄盛举。

  从我们几年的学术交流看,个人深深感觉到两岸的交流不只是两岸人士的参加,老天爷也参与了。我记得过去本基金会三次邀请大陆专家、学者到台湾做交流,一次正好在开会的时候碰到地震,让各位真正地体会到什么叫“地震”,因为在大陆遇到地震的机会不多,结果我们在交流的会场就真正地体会到了。就像昨天我们到北京一样,到台湾的途中就被困在香港,也是好几个钟头,到达北京的国宾饭店吃晚餐的时候晚上十点钟,饭店都要打烊了。最近的一次是五月份,我们举办海峡两岸水源研讨会,听与会的大陆朋友说,台湾热的要死,大概三十几度,连夹克都没有带,像我这样子,穿的这样简单,结果没有想到碰到台湾的梅雨季,就像北京一样,今天有点冷,所以回来感冒了。我们每次交流都碰到实际的抗灾实例。所以,我觉得我们的交流不只是两岸同胞在交流,连上天也在给我们实际的抗灾机会,这表示我们两岸的交流是成功的。

  今天有三个论坛,我所主持的是减灾这部分。近来城市安全与防御机制是各国治理发展的重点,由于城市的人口集中,建筑物都往上发展,安全的防护更是不可或缺。从美国“9·11”事件、伦敦的大爆炸,还有去年及刚刚发生的两次大海啸,这些天灾的防范机制,大家早就应该重视了。这几天不只是北京,在韩国、在日本,同样地遭受到非常严重的水灾。研究如何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才是更进一步发展城市的唯一途径。中国科协及北京科协向来致力于海峡两岸灾害的预防与削减,为两岸人民带来生命财产上的保障。

  特别是即将登场的2008年的北京奥运,各项经济建设正在持续蓬勃地进行。记得三年前来的时候,跟昨天一样,虽然都是晚上,但是目睹的景象完全不同。中国科协及北京科协可谓全体动员,为2008年的奥运在努力。这次台湾地区防灾、消防、生化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来参与这次研讨会,将把台湾地区灾害应变的地区机制以及高楼层紧急应变机制做一个详尽的介绍,盼望借此交流互动,来分享彼此的学术研究与减灾防灾的经验,进而为两岸人民带来最大的福祉。

  最后,再度感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及北京减灾协会的领导热情邀请,恭祝今天的大会圆满成功!也祝各位贵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也借这个机会诚挚地邀请大陆各位学者、专家、贵宾到台湾做访问,让我们的联系更紧密。谢谢各位!

  第七届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京台青年科学家交流活动在这里开幕了,我谨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工作办公室,向来自海峡两岸的各位青年科学家表示热烈的欢迎,祝贺这次论坛的成功举办!

  这次我们热情地欢迎来自台湾的青年科学家到北京,与北京的同行共同来讨论城市公共安全和城市防御机制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北京有悠久的历史,有深邃的文化底蕴,同时改革开放和不断发展又给北京这座古都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但是它还有很多问题,就像昨天一场大雨就使台湾同胞晚到北京好几个小时。特别是北京2008年将要举办29届奥运会,到那个时候,这座有1300多万人的巨大城市也将面临许多城市安全、应急防御机制方面的突出问题和考验。古人曾经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北京市目前正在积极做调查论证,正在建立各种各样关于城市安全和防御机制方面的工作,也非常希望能够听取来自台湾的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所以,我认为这次研讨会非常有意义。

  最后,我再次祝贺这次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身体健康,在北京生活愉快。谢谢大家!

  各位大陆的领导,以及台湾与会的贵宾,首先就基金会做一个简介。在台湾,我们消防教育学术研究基金会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辅助台湾的消防署来举办防火管理的训练课程。我们基金会在全岛的三个县市里建立了受训场地。我们基金会现在也是岛内最大的受训单位,从成立到现在,接受受训学员已有五六万名。此次应中国科协以及北京科协、北京减灾协会的邀请,来北京举办“城市公共安全与防御机制论坛”,台湾的两位专家准备就相关的议题发表专题演讲。我先把主持工作交给金磊秘书长,让他介绍一下大陆的专家学者。

  首先对以杨子敬理事长为代表的台湾专家们的到来表示我们的感谢。下面开始今天的正题,我不想说什么了,但是我觉得有一句话一定要说。再过几天,就是大陆的“7·28”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纪念。1976年也很特殊。今年还是大陆的邢台地震40周年,又是美国芝加哥大地震100周年纪念。应该说在这样一个日子里,我们召开一个以城市防灾为主题的研讨会,应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请来自北京减灾协会推荐的专家——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气象灾害室的副主任刘伟东博士做第一个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北京城市公共危机应急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思考”。大家欢迎!

  引言,城市公共危机的定义是这样的,城市公共危机主要发生在城市,比如说人口密集、工商业比较发达,通常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城市危机是发生在城市的重大的自然灾害和突发性灾害事件,一种危及全体社会公众生命财产和共同利益的紧急事态。而这里的应急管理指的是减缓、预警、化解或者可恢复等全过程的应对安排。公共危机的应急管理通常也可以称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或“紧急状态管理”。

  灾害一般有“天灾”和“人祸”,另外也有“天灾”和“人祸”两者复合交织在一起的情况,既有人为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

  自然灾害,首先指的是自然界中发生的、能够造成生命伤亡与财产损失的事件。比如像地震、洪水,在它刚发生就是纯粹的自然灾害;还有煤矿中的瓦斯引起的安全事故,它是准自然的灾害,主要是因为瓦斯遇到明火引发爆炸或者燃烧引起的灾害;还有战争的破坏,它就不是自然灾害,而是人为引起的灾害。

  事故灾难,个人或者集体在时间的进程中,为了实现某一意图而采取行动的过程中,突然发生了与人的意志相反的情况,迫使这种行为暂时或永远地停止的事件称为事故。由它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就是事故灾难。比如像空难、液氯泄漏是纯粹的事故灾难,还有煤矿中瓦斯引起的安全事故也是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事件,它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疾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的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比如像北京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还有最近几年在全世界都比较关注的禽流感,还有一些卫生事件,比如有毒的奶粉流入市场,这种事件就是属于公共卫生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指人群公共生活空间的安全,它包括人民生命财产、社会生活秩序和生态环境的安全,凡是影响这种安全的事件,均称为社会安全事件。比如有社会动乱、、能源危机、货币突然贬值或者升值,还有重大的生态环境破坏,比如像空气质量的恶化、沙尘暴等等,都与社会安全有关系。

  灾害对城市的影响主要是因为这几个原因:一,城市是人类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二,城市是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各项设施最为集中的地区;三,城市是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灾害对城市的影响主要有:造成社会的不稳定,造成民众心理不安全。还有链条环节的断裂,像生命线的环节,这个链条如果断裂,连锁反应和间接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所以,灾害一般的特征是这样的,它对城市影响是最为直接的,影响的人数也是最多的,影响的时间也是最快的,它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最大的。同时还有就是间接的影响,就是政治影响,这也是非常大的。

  灾害对城市的影响主要是因为这几个原因:一,城市是人类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二,城市是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各项设施最为集中的地区;三,城市是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灾害对城市的影响主要有:造成社会的不稳定,造成民众心理不安全。还有链条环节的断裂,像生命线的环节,这个链条如果断裂,连锁反应和间接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所以,灾害一般的特征是这样的,它对城市影响是最为直接的,影响的人数也是最多的,影响的时间也是最快的,它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最大的。同时还有就是间接的影响,就是政治影响,这也是非常大的。

  下面,我介绍一下北京常见的灾害。2001年12月7日下了一场小雪,那天由于应急准备得不是太完善,所以尽管这是一场小雪,却造成了交通拥堵,好多人大概凌晨才回到家里,都是徒步行走回家的。右上角(见图)是2004年7月10日的大暴雨,很多汽车在立交桥底下进到水里了,由此引发的交通拥堵,也导致很多人不能够按时回家。(见图)这是北京的大雾,像高速公路,对民航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还有雷击事件在北京也是频繁发生,从中国气象局网站上得到了数据,2006年1至6月份,中国已发生雷电灾害大约7000多起,造成263人死亡,它的直接经济损失大概达到1.3亿元。北京大风也是一种常见的灾害,有时候把一些古树或建筑、广告牌刮倒,会引起人员的伤亡或者财产的损失。(见图)左下角是冰雹,是去年5月31日,一场冰雹在城市降落,把许多汽车的玻璃都给砸坏了,那次经济损失也是数亿元。还有高温灾害,在欧洲国家造成的危害特别大,比如在法国,去年好象因高温死亡了上千人还是上万人。还有沙尘天气,沙尘天气对北京的空气质量造成很恶劣的影响,另外它也影响了北京的治理。

  在北京的一些山区,比如像密云县就容易发生泥石流或者滑坡,这些都是由于暴雨所引起、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灾害。尽管北京目前这些年没有地震,但是地震也是必须应对的一种自然灾害。再如与人为有关的公共卫生事件,比如2003年的SARS流行。还有在密云灯会上,在春节期间,因为人员拥挤,踩死大概37个人。还有火灾也是北京频繁发生的灾害。北京附近有一些化工厂也容易发生有毒气体泄漏或者爆炸。

  引发公共危机的致灾因子通常有地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还有交通事故、火灾与爆炸、环境公害、传染病流行、工程质量事故、生物化学灾害、高新技术事故。

  与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相关的几次重要事件:1.2001年的“9·11”事件,世界各国重新界定了“国家安全”的内涵,我国也加快建立了各种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理机制。2.2003年的“非典””危机,对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敏感性和紧急调度公共资源的能力进行了考验。实践表明,我们在面对这些公共危机事件时时常限于被动局面,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还需加强。

  引发城市公共安全危机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对于城市化伴随的灾情长期认识不足,我们通常往往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没有考虑生态或者潜在的灾害。二,传统的单一城市灾害管理模式,应对群灾齐发的复杂局面能力有限,比如一次冰雹或者一次暴雨,可能引发的是很多灾害,交通部门的应对需要协调地、综合地对灾害进行管理。三,“重救轻防”的旧观点,导致在防灾减灾物质投入上的长期不协调。只有有伤亡事件的时候,才对这个事件重视,这就属于重救轻防。

  应急救援体系的发展及现状。应急救援体系是现代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20世纪70年代以前,各自为战、功能单一、缺乏协调、应急能力弱。20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发达国家对安全事故和灾害的发生频度、危害程度的加剧有了认识上的提高,应急救援体系成为整个国家应急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再认识,人们从系统论的观点认识应急救援。应急救援体系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持国家管理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应急救援体系可以提升灾害管理机构地位,由主要防范应对自然灾害向综合减灾和应急管理转变。它的发展状况从初期的应急救援到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系统,最后发展到标准化应急管理体系SEMS。

  在新时期下,我们面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增长的需求,必须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综合的应急管理,整合社会各层面有关灾害应急管理的责任和能力,构建包括备灾、响应、恢复和减灾过程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这个特点针对突发公共事件,比如发生的自然灾害、城乡爆发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等实时调动所有的资源,以最优的方法完成预先制定的计划,并减少各种干扰给系统带来的成本和负面影响。

  北京城市公共危机的主要特征。北京是一个具有上千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成灾体,它发生公共危机事件的时候,它的特征大概分为三方面:首先是放大效应。放大效应跟乡村来比,这里有个“相对灾度”的概念,同时考虑伤亡人数、经济损失和GNP(受灾前沿国民生产总值的数值)三个因子,对于同样强度的灾害,城市相对的灾度远远大于周边的农村地区。。

  第二,城市灾害的连锁效应。原生的灾害直接破坏城市生命线系统而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原生灾害使城市生态环境发生变异而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流行性传染病的连锁效应。比如像雷电,可以引发停电事件,由于停电又导致交通事故、轨道交通停驶,还有电子信息系统和自动化设备瘫痪、供水系统的停止。干旱导致地下水过度开采,地面沉降,建筑物破坏,或者桥梁路面塌陷。还有大雾,能够导致空气污染加重,导致能见度降低,造成交通事故增加,还有机场关闭。

  北京市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状。在2003年6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开始制定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到2004年7月以后,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比如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又成立了市应急指挥中心,建立了全市的应急指挥平台,成立应急指挥办公室,成立了13个专项应急指挥部。同时在预案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完成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完成34种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完成7个应急保障预案编制,即将完成18个区县的综合应急预案。兼顾考虑超大城市和首都的特点,北京公共危机综合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在坚持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下,统一整合中央国家机关在京单位和驻京部队单位的应急减灾资源与国家减灾中心联网。

  1、应急指挥系统,主要是通过市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委员会,指导管理市减灾与救济指挥中心,减灾应急指挥中心管各专项的指挥部,和18个区县的减灾与应急指挥中心,还有北京市相关的委办局,比如有消防局、防汛抗旱指挥部等等

  2、应急技术支撑系统,主要有网络通信子系统,比如有政府网、应急呼叫报警网。还有信息数据库子系统,城市地理环境数据库、城市社会经济数据库、灾害历史数据库。应急评估数学模型子系统,危机事件潜势预测模型、社会灾变心理分析模型等等。对策预案子系统,综合应急管理总体预案,单灾种专业应急预案,预案实施决策流程。专业救援子系统,比如像医疗急救网、消防网、自然灾害现象救援保障,还有公共设施抢修队,治安和反恐防爆队。

  3、应急法规系统。北京市政府最近做的工作主要有防灾减灾条例的制定,《首都应急管理基本法》、《社区安全条例》、《北京消防条例》、《北京防震条例》、《北京防汛法》,在北京总体规划中也特别把防灾减灾作为单独一篇进行撰写。还有《市民道德行为的规范》中也增加了防灾减灾的责任内容,还有下发一些有关防灾减灾的科普读本,做到差不多每个市民人手一本。

  4、应急预案的体系。北京市的应急预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行政层次上分有市总体预案和区、县级分预案两种,总共预案有35个。

  四、北京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它主要由北京市政府直接领导,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根据北京公共危机应急指挥中心,像国家减灾中心、本市各专业应急指挥中心,各区县政府、市各委、办、局,形成上传下达互动的交流,能够实现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管理、修复救援、现场支持、救援。

  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它是由三部分组成的,首先有领导决策层,主要建立统一的综合领导机构,建设北京应急指挥中心。第二,系统技术支撑层,主要建立北京公共危机应急决策指挥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应急处置资源数据库,编制应急处理预案,设立行业应急专家小组。第三,综合实施层,建设应急通讯保障和信息管理体系,建立快速反应救援队伍,建设应急物资供应体系,建立紧急新闻发布机制。

  这是北京市的综合应急指挥系统的示意图(见图)。在2004年9月,市政府常务会通过了《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决定要成立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委员会,机构设在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加挂北京市应急指挥中心的牌子。2005年4月25日,成立副局级级别的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2005年7月,充分利用多年来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有效整合各委办局等分别建成的数字集群无线通讯系统、图象监控等资源,建立了市级应急指挥平台。

  目前初步实现对社会全面的监控,以施公案据图象监控系统为依托,分别接入全市近千路图像监控信号。交管局、安全局大概有近上千个监控系统,对北京主要地方进行监控。另外,还有现场图像无线传输系统,像北京市气象局现在已经建了一个大气污染的应急车,今年7月,在五棵松即将办奥运的体育馆进行了一次演练,主要对一些有害气体进行监测。另外,还有环境气象对大气边界层引发突发事件有毒气体泄漏要素进行监测。

  最后,结论与讨论。在目前我们建设的应急管理体系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应急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各灾害管理部门间协调和配合的应急措施尚不完善,不少还是空白;各种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预报准确率、精度和时效不高,比如对昨天的暴雨,我们只能做到临近预报,两三个小时预报的比较准,前期预报不是很准;还有预报预警作业流程和业务服务规定尚未真正建立;各种自然灾害及其次生灾害预警发布的覆盖地区存在空白,特别是易受灾害影响的农村和山区,像北京市还缺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灾害分布的风险图,供各部门进行防灾减灾参考的;灾情收集上报工作比较薄弱,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也很少进行灾情的独立和综合调查;各种自然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灾前、灾中和灾后评估工作尚未建立等等。许多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可能做了很多预案,但是这些预案只是放在档案柜里,但是这些预案缺少培训和必要的演练,真正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可能这些预案不能起到它线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功能设计和运行管理要落实“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理念,须把应急管理关口前移动各区(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办公室正陆续成立,其人员安全应急管理素质参差不齐,这个问题对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完善和科学管理将有重大影响;对街道(乡镇)和社区(村)两级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应予以足够的关注;北京市34种专项应急预案和18个区县应急预案也已经陆续完成初稿,并且进行制定和修订,在制定或者修订的时候,要把预案与风险分析相结合,提高预案质量。另外,要组织相关的专家逐项进行评审、论证,然后再交给市应急委员会进行审定。北京市应急指挥平台也初步建立,各区县的应急指挥平台也陆续建立起来,但是应急指挥平台的大量应用软件急待开发,可能相关部门已有工作安排或计划。

  谢谢刘伟东博士比较全面的发言。因为我们都是北京减灾协会的同事,所以我对刘伟东刚才的发言做一个补充。刘伟东博士在谈到法制建设的时候,在首都防灾减灾的法制建设上,提到了北京几个立法的内容,我想特别说一下。因为到现在为止,北京从防灾减灾的角度看,还没有一部正式的综合的防灾减灾的法规。他介绍里所谈到那两个文本,无论是北京安全奥运所需要的法规还是别的,现在也都没有。还有关于《北京减灾条例》,实际上只是通过了北京市人大的一份科研报告,我们叫做专题报告,通过了专家的评审,应该说这个工作在大陆,北京市的工作做得还是比较扎实的,做得比较深入,它全部的立法工作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对突发事件公共法》的正式出台之前完成的。国家的那个法律的正式文本已经印发了,但是在媒体上还没正式公布,我想我们过去做的工作对北京安全奥运以及未来的建设是一个法制上的补充。我就补充这几句,谢谢刘伟东博士。

  两位主持人,与会的两岸各位领导、各位学者专家,早上好!非常高兴今天能够追随杨董事长、丘董事长一起来参加这一次的两岸论坛。目前,我个人在吴凤技术学院消防学系任教。吴凤学院是目前台湾民间科技大学当中唯一以安全为导向、以消防为发展重点的一个科技大学。我这次很高兴,学校的年轻的李天欣董事长也在会场,他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教授,我给他报告7月份有个两岸的学术论坛,他前天从美国赶飞机,我们一起跟着杨董事长来跟大陆的朋友们见面。开场之前,董事长也特别交待我,只要有助于两岸有关安全教育训练的交流,或者是大陆乐观朋友愿意把年轻的朋友送到台湾来参加两岸消防学系或者相关专业的训练,我们都热诚欢迎,董事长还讲,遴选到的,学校还可以提供必要的奖学金,有兴趣的可以跟我们董事长联系。

  我个人也是台湾“9·21”大地震时负责消防局工作的所谓台湾首位博士局长。在座有很多老朋友,曾经到我们台中县考察有关救灾工作。今天特别针对“9·21”和美国“9·11”,一个“天灾”,一个“人祸”,政府的部门相关的机制做了什么样的演变,提出一个比较报告。

  中国人都讲逢“9”都比较乱,是四季交替的时候,台湾在1999年9.21发生了百年来最大的震灾,造成2400人伤亡,其中有一半就是在我当时负责的台中县。台湾的民众是带着恐惧灾变的心态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我特别挑了一张照片(见图),庙宇在我们台湾社会是公益救济、收容灾民、发放救灾物资的很重要的社区据点,这一次很多庙宇率先应声倒地,在社区的灾害应变上也造成了跟传统不同的一个重要的思考点。

  中国人都讲逢“9”都比较乱,是四季交替的时候,台湾在1999年9.21发生了百年来最大的震灾,造成2400人伤亡,其中有一半就是在我当时负责的台中县。台湾的民众是带着恐惧灾变的心态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我特别挑了一张照片(见图),庙宇在我们台湾社会是公益救济、收容灾民、发放救灾物资的很重要的社区据点,这一次很多庙宇率先应声倒地,在社区的灾害应变上也造成了跟传统不同的一个重要的思考点。

  美国刚进入二十一世纪就碰到一个“人祸”,大家都知道2001年“9·11”,台湾的紧急电线,美国的紧急电线,现在大家都了解,当天50个抢了8架飞机, 4架成功地起飞,其中一架发生坠机,剩下的3架按照原定计划,2架撞了世贸的南北楼,另一架撞了五角大楼。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本土从来没有遭受过任何攻击,可是竟然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头一年,50个给它造成措手不及。所以这是一场人祸。以前爸爸妈妈都想把孩子送到美国进修,美国是移民者的天堂,现在美国有道道关卡的检查,所以有一个说法:现在美国是的竞技场,他们在这方面造成的后遗症到现在还是非常的严重。

  这两个案子比较起来,就是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与刚刚刘博士的报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过去搞危机管理主要在军事上,这几年研究危机管理运用到企业界,甚至运用到个人。中国人讲“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我们都关注整个国家机制的应变力,到底美国的“9·11”对美国造成了什么样的攻击,“9·21”事件对台湾的整个应变产生什么样的攻击?最近网络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叫“9·11”引发的个人危机。有个老板办公室就在86楼,“9·11”发生的时候,那个老板在86楼的办公室被撞,可是当天早上8点半他没进办公室,而是一大早跟秘书去“劈腿”。他的太太在家里做家事,看电视,一看不得了,老公的86楼被的飞机撞了,于是赶紧打电话,先打办公室,办公室电话当然不通,整个撞坏了;改打手机,结果手机有人接。老婆问老公有没有关系,他说没有关系呀。问他在哪里,他说我在86楼的办公室。他老婆火了,说:你有没有看电视,如果你在86楼办公室,那我不是跟鬼在说话吗!我记得在研究所还问过研究生,就哈佛大学的个案研究一下如何避免个人危机。如果按照86楼老板的情况,给飞机撞的几率这一辈子肯定没有,可是明天出门老婆打电话查询可能就有了。第一个研究生举手报告说,报告唐教授,根据这个个案我得到的教训是:以后“劈腿”的时候一定要看电视,随时掌握最新消息。另一个学生报告说:唐老师,“劈腿”的时候要关机,这叫“隔离危机”。我说你加两分。第三个女同学说:“报告唐老师,这些臭男生搞的解决方法就为了一个目标,就是想‘偷吃’,如果不偷吃、不搞劈腿,还要什么看电视、关机。”大家都说说的好,这坏话就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我提醒这位女同学,你老公不劈腿的线

  所以,从个案的讨论当中,大家有没有警觉到人的注意力很容易被移转,开始是担心有没有被撞死,后来怎么跑去问到底有没有劈腿,有没有关机,在不在办公室,该不该看电视?所以人的危机很容易被其他的事件移转,忽略了真正的目标。其实中国人也想怎么样逢凶化吉,我个人研究危机观几十年,我觉得其实不怕危机来,重要的是危机来的时候要知道怎么样接受它,稀释它,化解它和移转它。

  危机的定义也很多,我只挑这么一个,危机最原始的定义是surprise,最核心的定义,一个病人被医生处治之后是起死回生还是病入膏肓?大家看危机的定义有几十种,我只挑四个可以操作,为什么这么讲?危机意识要和生活意识结合在一起,否则国家的法制意识定得再好,民众觉得与我无关。怎么样可以操作?第一个定义,只要你觉得这个事情发生,事先没有想到,始料未及。第二个定义,你不去理它,它越来越严重。第三个,跟你原来的价值观念冲突,原来以为是好的事情,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变成不好的事情。第四个,可以试用决策,在很短的时间做决定。你用四个标准检验,这四个条件都符合了,那你就面临了危机情景。我特别强调一点,危机不见得都是不好的,危机还有一个可爱的地方叫做“危险中有机会”,危机往往还会带来转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所以也不见得不好。

  危机的分类有个人、团体、组织、社会和国家,从城市来看,从时间来看,有突发危机或潜在危机。比如地震没有预警,说来就来。台风则不同,三天前就告诉你了,慢慢地酝酿。所以科技文化势必要互相融合,从原因分析,有天然危机和人为危机。

  我特别提出美国一个危机管理大师,他站在企业组织立场来讲,他向美国500家企业的CEO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搞出这些问题。工业意外、火灾、工安事故级别最高;环境问题、环保抗争,工会问题及罢工,产品回收,设计品出错,恐怖活动,千人下毒居次;还有谣言及向新闻媒体泄漏机密、投资人的关系、负责人突然暴死、股东会委托书之争、政府方面的管制、法令变更、贪污受贿等等。我很喜欢用这张图(见图),我讲一个故事,两个人去爬山,发生地震,其中有一个人从山上掉下去,山上的人拿手机给掉下去的人打电话:“你脚受伤了没有?”“没有。”“你手受伤了没有。”“没有。”“那你赶快爬上来吧。”摔下去的人说没办法。山上的人说:“你这个人怎么一点斗志都没有,摔下去手脚都没有受伤,怎么不爬起来。”掉下来的人说:“我还在空中呢,在作自由落体,怎么爬?”原来山很高,掉下来的人还在空中,手脚没有受伤,说明可能还没掉到地面,或者挂在树上。山上的人总以为你手脚没受伤,就该爬起来,这是不了解实际状况。所以,要进入到一个组织里面,就必然存在沟通上的差距,现代组织如何沟通,非常重要。

  网上有这么一个图,是个金字塔结构图,(见图),有做牛、做马、做奴隶的,肯定有吃里爬外的,肯定也有金手指,里外通吃的,肯定有几个出状况的,没有坏人怎么看出有好人。可是重要的是,一旦进入中级干部等级,就必须发挥三种特质,第一,懂得干总统,让老板肯定你的忠心。第二,懂得干三角猫,既然当了干部就不要什么事都包了,要留有余地让部属发挥。第三是当鸟人。什么叫鸟人,就是飞得高,你要比基层看得远。重要的就是天天思考。

  我常常讲危机要从生活做起。我常跟好朋友讲,你们家如果发生火警,事先有没有跟全家人讲好,他说我们回家开会。今天唐博士讲的很有道理,我们家那里火警救灾公园边,那里有三根电线杆,是我们全家的集合地点,然后找个晚上,黑蒙蒙的,玩捉迷藏,火灾白天发生,哪有,晚上发生烧死的人才多,所以要告诉全家大小,离开床位,拐几个弯,下几个楼梯,摸着墙壁,花多少时间到集合地点,这变成生活上的知觉。危机应变,公共安全从生活做起,从家里的危机做起,要让孩子知道,碰到失火怎么办?停电怎么办?被锁在门外该怎么办?

  生的危机有哪些?10岁到30岁是感情关。30岁以前,台湾的统计,大概女孩子11岁,男孩子12岁就成熟了,又要求学,又要谋生,还要发展人际关系,还要不违法,多不容易。以前我们到监狱里做调查,发现坐牢的30岁以前的孩子,大多是因为感情问题。所以对30岁之前的人,一定要注意他们的感情问题。过了30岁到60岁,就是金钱关。人为财死。过了60岁到80岁,用钱买生命。所以,人生三大阶段的危机,30岁前要把感情管理好,30岁到60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60岁到80岁,不要活在恐怖当中。

  任何一个危机产生,以前我们研究工业安全,一般都把危机分成事前、事发、事后,一个危机的发生好比潜伏期,平常潜伏的因素要让人生病,免疫系统、控制系统进入控制(见图)才不会生病。一旦控制的机制失效了,它就爆发了,然后吃药控制住了,身体又虚弱了,身体虚弱了又慢慢补强,补强等待下一次胜利。所以是一个动态平衡。

  危机的发展阶段,把危机管理的理论架构弄到灾变管理上来,有四个对称,预防/减灾、演练/准备、抢救/应变、重建/复原。这四个名词是根据前面的架构来的。针对原因来的,针对各种灾变,有瓦斯灾变、人为灾害等等,可以针对原因来减少的,这叫预防工作。我特别把“减灾”放在这里,减灾是我们的免疫系统。另外一个在还没有爆发灾害之前的一个动作,我们要做最好的准备,可是也要做最坏的打算,既然原因没有完全百分之百控制,我们就针对后果来,所以我们要做好提要准备。骑机车,戴安全帽不是预防减灾,而是准备,准备好了,万一发生车祸,比较不会死亡。爆发以后要怎么样来抢救/应变,以前叫做危机处理,其中重点就在这一部分,事情发生了以后,怎么第一时间作出应变。过去讲危机处理,才发现危机没有办法消灭,但是可以介入,可以稀释,可以面对,可以转移。所以,把这整套机制弄进来就是危机管理的整个架构。第一线灾情控制住了,要如何恢复;厂房烧垮了,工厂停工了你还需要复原,所以有重建/复原的机制。

  实际在操作上,其实有没有发现危机的机制,有没有隔离危机的方法,有没有处理危机的应变计划和工具,都是应该研究的。发现危机的机制,其实是危机管理界共同努力使我们能及早、预先知道,各项灾害事件侦测,泥石流潜势的地区在哪里,怎么及早发现,是一个研究的重点。隔离危机,特别跟媒体关系,媒体扮演很重要的机制,媒体没弄好宣传灾害,两年多以前,SARS危机,怎么样第一时间发现,有效地处理。过去处理危机,做好各项应变计划,我们叫预案,一旦来,怎么样作出具体的反应。危机决策者的心态很重要,今天时间关系我没有办法逐一介绍。

  9·21期间我们怎么发现危机?地震没有办法提早发现;怎么样隔离危机,交通管制困难。921地震发生以后,其他灾区都停电了,上千栋房子垮掉了,但台湾媒体很发达,很快把消息传出去了,结果来了两千多副棺材。现场很多指挥员说,谢谢你们来支援,等会儿回去的时候一人带10个棺材。其实第一时间,我们是用丝带赶快通过空中的走廊,怕疫情传染,可是真正能看到电视的都是非灾区,灾区根本没水没电,都停掉了,所以外面的物资涌入。

  我顺便送个小观念给两岸朋友,在这个楼房里有三个案例,第一个案例,有人买了一栋楼,一千多万,地震一来立刻损失1000万。这是台湾很多保守的民众,我常常告诉他们,两种人可怜,一种人钱都没花人就死了,第二种更可怜,钱花完了,人还没有死。今天有钱的肯定不是这两种人,第一种就一千万,也不愿意欠钱,结果房子住了一年多,立刻损失一千万。第二种,付了头期款,自己准备了250万,剩下的750万是银行贷款,结果付了一年多,还欠720万。发生大地震,房子垮了,银行赈灾,债权减半,你欠我720万,先省掉360万。这是第一个优惠算法。第二个,房子垮了,政府补助,每个人一个月3000块钱租房子,他家五口人,一个月就是一万五。第三,政府提供低息贷款,非常低利率的贷款,再借1000万。他一算,地震来了,我还赚了半栋房子。第三个人更厉害,房子值1000万,给银行抵押贷款1千万,我没用就不算利息,可是一发生地震,第二天他把钱从银行拿出来,又借1000万,每个月还领15000,再领20万,这个人就赚了一栋房子,危机就是转机。这是玩笑线地震,政府作出应变,1.发布紧急命令,成立重建委员会。2.接受联合国等国际搜救队来台救援。3.制定灾害防救法,成立行政院灾害防救委员会。本来灾害防救法在法院躺了六年,结果地震来了,第二年就通过了。4.成立空中消防队,成立国家特种搜救队。5.规划防灾避难空间,设立物资备救援中心。6.加强科技防灾及支援救灾之研究,每年针对重大的灾害提出改进的意见。这是灾害防救法通过以后,在台湾整个灾害防救体系架构图(见图)。

  美国“9·11”是“人祸”,“9·11”之后,他们就建立了国土安全部,修改移民法,加强对移民和留学生的管理。这几年移民美国相当困难,通关,道道关卡,你的锁都要撬掉。强化入境管理和签证调查,改善民航安全管理措施等等。

  现在用发现危机、隔离危机和处理危机的模式,我简单地做一个分析。台湾大地震因为属于“天灾”,事先没有办法有效地发现,即使能够提早两三秒,对实际操作也没有办法。可是美国的“9·11”就不同,相关负责国家安全的情报部门受到不少的批评。这张照片是另外一个灾区(见图)。从隔离危机来看,这个照片(见图),台中县当时有个水坝,透过全台消防,各个县市支援一两部水箱车,都是支援三五个月,台湾全岛各地消防救灾的弟兄发挥协作的精神。县长一看怎么还有高雄、嘉义各县市的消防车来支援,这要花多少钱。我说这时候就不怕花钱,下回他们有需要我们再救回去,相互支援,先救人再说。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美国在“9·11”被攻击以后,不仅不隔离,还宣传,说是战争。利用美国本土以前及没有被攻击的心里效应,转换成发动两次战争。为了追捕主事的元凶,少数人不惜发动所谓的反恐战争,特别是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不仅没有抓到拉登元凶,全世界都要忍受渲染的后果,每个城市都受到可能的恐怖攻击威胁,像伦敦大爆炸。去年五月份我到巴厘岛开海啸会议,没多久回来,巴厘岛就发生第二次爆炸。从隔离危机的角度看,美国对恐怖攻击的处理似乎并没有隔离得很好,还在扩大。台湾当初发生9.21地震的时候,中央灾害防救法确实还没公布,特别是乡镇层级,县长宣布不上班,所以乡镇也不上班,说乡长到哪里去了,他说帮忙抬棺材。灾害防救法公布以后,相关的机制就上轨道了,每年的演练都做得很好。

  最后做简单的结论,危机管理,从“9·11”和“9·21”的分析,发现危机、隔绝危机这两个领域,将是未来研究者更应该注意的。

  非常感谢唐博士以非常轻松、非常生动的方式传播危机处理知识。再次以热烈的掌声谢谢唐博士。由于时间关系,由金秘书长介绍大陆方面第二位主讲者。

  谢谢两位主持人,各位专家、各位领导,早上好!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参加海峡两岸有关灾害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我今天讲的题目跟气候变化有关,因为大家也知道,现在全球变暖,以及它引起的极端事件,引起的气候灾害,对国家安全、对公众的健康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对气象灾害来讲,现在已经有初步的统计结果,在我们国家气象灾害占整个自然灾害70%以上。由气象运动所带来的灾害,对整个国家来讲、对整个社会来讲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2004年,有一个美国大片《后天》在全球上映,这部影片给人的震撼非常强。虽然从科学上来讲,其中某些场景、某些景象不太可能会发生,比如像砖块一样大的冰雹,从天上直接落下来,这种可能性不太大,至少有一定的气流要托住它,至少没有这么强的气流能够托住像砖一样大的冰雹。但是它能够给我们非常深的启示。2005年8月25日在美国出现的卡特里娜飓风,8月25日夜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登陆,8月29日袭击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给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等州造成巨大破坏。气象灾害本身除了直接造成的影响以外,还会对经济、社会还会产生很多间接的影响。去年在“卡特里娜”之后,台风“麦莎”席卷我国东部9个省市,造成严重的伤亡。今年1号台风“珍珠”,气象灾害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早发,台风引起的大风应该属于气象灾害。今年“珍珠”比晚年早到了半个月到一个月,另外刚刚我们在媒体上也非常关注的一个“格立斯”,这个台风本身强度不是特别强,但是形成的云团非常大,受强降水影响范围非常之大。就目前的统计,光“格立斯”一个台风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可能比去年全年的台风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还要多。

  大家都知道,现在考虑气候问题,都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考虑,常说的气候系统包括五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还有专家提出来,我们是不是再加上一个圈?把人类活动加到气候系统里面去,这个提议是不是我们人类已经不属于生物了,不是这样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已经超出了生物圈整个对自然的影响,希望把它单独提出来,单独加以重点考虑。

  这是一个全球大气本底站之一(见图),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也是监测之一。我们把时间尺度放的更长一点,过去一千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到底怎么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从1750年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一直处在指数的方式上升。过去在1750年以前,从1000年到1750年,浓度维持在280个ppm。这个资料是从南极东方站得到的资料,从过去40几万年来,这张图可以给我们两个信息,比较主要的信息,现在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过去42万年所没有的达到过目前这么过的浓度。另外,从超低频的周期振荡来讲,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的变化是非常相象,它们几乎是同步的。

  现在看一下温度的变化,在过去一万年当中是什么样的波动,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在距今8000年到3500年间,有一个气候适宜期,在这个时期,它的气候状况是什么样的呢?当时的温度可能比二十世纪后半叶平均温度要高出两度左右。另外,中世纪温暖期,欧洲和亚洲在中世纪温暖期具体发生的时段上对应的不是很好,大致都是在公元900年到1300年,它的温度比后来的小冰期高出0.2度左右。第三个阶段就是近代暖气。

  在过去两千年,资料的准确率又高了,(见图)黄色的线是从树木年轮里得到的一些信息,红的就是观测到的信息。过去两千年,现在的度过去两千年可能是没有过这么高的。所以IPCC三次报告有一个结论,二十世纪可能是过去一千年当中最暖的一个世纪。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主要的结论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过去1000年到2000年,温度没有变化太大。从观测资料来看,过去100多年,从1856年开始,全球的平均温度在逐步的上升,其中有一个波动以后,20年代-40年代有一个波动,以后还是持续上升,最高的点就是1998年。在过去100多年里,最暖的10年里有8年出现在过去的10年。

  从空间分布看,中高纬度增暖的幅度要比热带地区要大一些。从季节分布来讲,冬季增温幅度更大,像海洋的热容量要比陆地大的多。所以,现在据估计,海洋增温的幅度可能只相当于陆地地区的二分之一左右。在前两年,在全球变暖问题上,国际上科技界有一个争论,发现对流层是降温的,为什么降温?道理上讲不通。后来重新审视卫星资料,证明对流层实际上也是增温的,这个结果对于全球变暖研究结果,这个结果有很强的支持。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某些极端天气性事件还是处于增多的趋势,特别像高温,部分地区的干旱,部分地区的强降水,还有造成的大风事件等等,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有增加的趋势。而且整个极端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与日俱增。2003年在欧洲夏天发生的气候灾难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非常惨重的,包括我们国家也在分析讨论这个问题,怎么样通过采取某些行动避免或减少这些损失。

  对于我们刚才说的所有变化,IPCC评估报告给出一个简单的分析结论,我们单纯考虑自然强迫和单纯考虑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排放甲烷,排放氧化亚氮等等,如果单纯考虑,是对过去100多年的气候变化模拟的结果并不是很好。如果同时考虑自然强迫、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气候系统本身自己的规律,如果全部考虑进去,对过去100年温度变化结果是非常符合的,潜在有一个结论,过去的50年的气候变化可能主要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

  看看我们国家,我们国家也是经历了几个暖期,在过去2000年里,经历了几个暖期,20世纪的暖期,在前四个暖期里是不是最暖的,有很多的结论,不同的地区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不同的结论,其中大多数的结论还是支持这种观点,中国20世纪是近千年来最暖的一个时期。它跟全球变化对比有什么样的特点?一个是20年代到40年代的高温,跟全球相比,全球并不是很明显,但是在中国地区是非常明显的。另外,中国温度变化的幅度,波动的幅度要大于全球,因为我们统计中只统计陆地地区,不统计海洋地区,而全球的平均是包括海洋在内的,因为海洋增温幅度不像陆地地区,它的变化不如陆地地区那么大。

  从降水上来看,几乎没有非常明显的变化趋势。如果从过去二三十年来讲,可以看到中国区域特别是西部降水的增加,也是比较明显的趋势。前期由于资料的问题,观测台站的非常少,这一块不确定性非常大。从过去50年来看,我们国家已经经历了50年的暖冬,前几次媒体也炒的非常热,如果我们以1961年到1990年这一时段的温度为基准,过去50年已经经历了20个暖冬,如果以1970年到2000年三十年的气候平均值为基准,这一时段都不属于暖冬,而偏冷。就这个问题,中国也在组织专家希望能够制定这方面的研究标准,大陆暖段预报凭什么发布,要有一个标准,据我了解,这个标准已经出台,正在报批。

  从空间分布上看,全国平均是增温趋势,这张图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方大部分地区增温非常明显,但是在我们国家西南地区(见图),温度是在下降的。从降水来看,如果没有1954年大水的影响,过去50年的降水总体是增加的。从空间分布来讲,我们国家华北地区干旱化的趋势在过去50年当中是非常明显的,这些干旱对华北地区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也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这是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见图),至少在过去30年来也是处于上升的阶段。

  刚才讲到高温热浪,在2003年肆虐了欧洲,特别是我看到一些报道,包括法国、意大利,对农业等都造成很大的损失。我们国家高温的热浪和高温这种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是什么样的变化,近50年来,整个我国夏季的高温度数日平均气温大于35度,整个每年夏季高温日数变化是这条曲线(见图),看到非常明显的波动。但是过去20多年来,我们国家高温天数也是处于上升的时段。从2000年到2004年,连续五年夏季高温日数明显高于1971年到2000年的平均值。

  看看强降水变化趋势,近五十年来,降水量分布非常一致,华北地区表现为强降水日数在减少,而且部分点有显著减少。通过统计看,在我们国家南方,极端降水日数在增加,在我们国家西部地区,降水日数也有增加,特别是部分地区有非常明显的增加,跟西部降水增加总体的趋势是吻合的。随着全球变暖的趋势,双冻、冻害引起的极端事件是呈现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过去20多年,而且下降的幅度也是越来越大。

  (见图)这个是沙尘暴,强沙尘暴日数,这是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从沙尘暴影响持续的时间,影响的范围,还有它的强度等等通过这些指标,定义出强沙尘暴的过程,这些点就是每年发生强沙尘暴的次数。过去50年来,中国发生强沙尘暴的次数在逐渐减少,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三年,强沙尘暴次数只有两次,为什么呢?跟全球变暖也有关系,北半球的中高纬度的增温比热带明显,这种南北温度梯度是在减少的。所以在中小纬度西风带的风速会减小,沙尘暴起沙其中一个条件必须要有风速,地表风速要达到什么样的量级才能起沙。风速减小了,沙尘暴的次数是减少的,整个全球变暖也可能是沙尘暴减少的一个原因。

  另外,国家气候中心还统计了,沙尘暴、扬沙、浮沉等几种种类跟沙尘暴有关的天气的发生次数,跟这个非常类似(见图),也是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是高发期,现在有了非常明显的减少。这是从陆地上观测到的气温是在增加,我们观测到海温也是有明显的增加。在我国,极端天气事件也是有增加的趋势,它所造成的损失,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损失也是逐年增加的。

  采用气候模式来看,未来温度、降水到底是样品的状况?总体上来讲,至少是中国区域跟全球是一致的,也是未来一百年后会增温,降水也是增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增加的量值,降水的增加幅度也是增加。降水增加本身可能也会形成一定的危害,原来降水多的地方可能会更多,而降水少的地方可能会更少,这是IPCC报告其中的一条结论。

  最近台风总是形成一定的灾害,影响非常大,从模拟的结果和预估的结果来看,未来的30年到50年,台风的数量,不管是生成的数量还是登陆的数量,可能不会有非常明显的变化。但是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就是台风的强度会增强,我刚才讲的内容,有一些是观测方面的内容,是比较确定的,至少就目前的研究水平来看还是比较确定的,有些是和气候系统的模式、区域气候模式等,这些模式本身跟这个相关的还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我们对气候系统本身要增加了解。

  采用气候模式来看,未来温度、降水到底是样品的状况?总体上来讲,至少是中国区域跟全球是一致的,也是未来一百年后会增温,降水也是增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增加的量值,降水的增加幅度也是增加。降水增加本身可能也会形成一定的危害,原来降水多的地方可能会更多,而降水少的地方可能会更少,这是IPCC报告其中的一条结论。

  最近台风总是形成一定的灾害,影响非常大,从模拟的结果和预估的结果来看,未来的30年到50年,台风的数量,不管是生成的数量还是登陆的数量,可能不会有非常明显的变化。但是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就是台风的强度会增强,我刚才讲的内容,有一些是观测方面的内容,是比较确定的,至少就目前的研究水平来看还是比较确定的,有些是和气候系统的模式、区域气候模式等,这些模式本身跟这个相关的还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我们对气候系统本身要增加了解。

  在今年5月份,由中国气象局、科技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联合召开全国气象科学技术大会,这次大会的一个主题就是“合作、发展、创新”,我们也是希望能够把会议的精神体现在今后的科研、业务当中去,包括我们今天所做的交流中去。那次会议上实现五个科技新突破,其中有一个是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把位置提高的非常高。

  谢谢刘博士非常全面的介绍,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所以他就从地球开始了,地球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他讲了地球,讲了国家,讲了城市。再一次感谢刘博士的发言。

  主持人,在座的各位贵宾、来宾大家好,很难得有机会到祖国的讲台上做这样的报告。我在内政部的消防署,底下的组别是火灾预防组,所以针对火灾预防部分做介绍,跟前面几位专家演讲的领域和范围可能有些差异。我们的主题是高层建筑物,既然这个题目后段谈到了防火安全设计与评估,它可以推广使用的不仅限于高层建筑物,其他特殊的建筑物,或者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构造的建筑可以适用。大概分五个段落介绍。

  一,缘起与目的。主要是针对防火安全的,目前先进国家基本上所倾向的方向都是在谈所谓的性能设计,因为有很多建筑物做都市景观的设计,常常都有都市指标的设计,有些体育馆,比如工人体育馆,人数达到数万人的建筑物,都是一些比较特殊的设计。在法规体系里,可能规范的层级就不是那么高,因为目前不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还是台湾所使用的消防法,都是最低基本的安全需求,不管它里面所定的量化数据,不能超过几公尺的房屋范围,或者必须在多久时间内要行动,这样才能达到初期警报的功能。如果新的设计、或者新的建筑物没有办法适用现行法规基本安全的需求,我们怎么来做一些性能方面的设计,来印证它是不是具有同样的功能。

  最常碰到的案件,就像我这里所列的有四个形式:第一种情形,法规发布特别的防火安全工程设计,比如像台湾法规里面目前对于紧急广播,过去有一些规定,我们新的法规里面也导入新的计算方式,可以做一些性能上的计算,或者是避难安全的减震,比如说日本的《避难安全减震法》也在台湾建筑法里纳入这个规范;第二种情形因为结构限制没有办法适用规格法规,比如大型商场,这种天花板高度很高,跨距很大。第三种情形,比如业主要求,作出较现行规格法规同等性能以上之设计,比如提前做一些动作,甚至在生物科技这些厂房,必须做一些新的设计,或者半导体厂,对于尘烟探测的设备没有办法用,我们就使用传统的设备。比如有空气吸收式的原理来做烟雾的分析、感知,或者用监视器针对烟的浓度或者烟的形状,烟粒子的变化,来截取它的分析资料,可能业主基于他本身的考虑,选择由设计者来做一些选项。第四种情形,对成本或安全按极大利益的特别设计,比如有些建筑物外墙没有办法做开口,是不是把台湾的法规里面所要求的缓降机可以用避难器免除掉,像核能发电的厂房,它有一些新的要求和规范。大致在性能的防火安全设计方面,最主要有这四个起因所引起。

  台湾的防火法规,左边这个是以规格式的规范,在法规里面清清楚楚定相关的标准数据(见图),右边是防火安全的设计,这个性能方式必须要回归到最上位的以建筑法和消防法体系在防火安全设计目的上,可以归纳为三个目的,一,到底防火安全设计是针对人命安全来优先考量。或者是针对财产保护,像工厂设施或者半导体厂设施,它的财产保护可能优于人民安全。另外一个就是环境保护,比如生物科技厂房,如果我们以一般的火灾抢救观念来做火灾保护,可能它所产生的跟水混合的生物科技的化合物,和生化产品可能影响环境的频度和危害等级更大。所以,在法规体系里面有建筑和消防,斟酌设计的目的,加上功能,再到最后的性能上的要求,比如重点是在避难上,或者出入口大小或者数量上的选择,应该考虑到人数等等特性。这个是目前在台湾法规发展,大致上在防火安全设计有建筑和消防两大体系。在大陆有一部分建筑楼梯、出入口、走廊好象划在消防领域里面,简单就台湾防火法规体系做一个介绍。

  必须要提供的一个概念,今年有关防火安全工程评估分为三个等级,最主要的概念,它的危险度到底危险到什么程度?防护的对象主要是以为主?由这个来做区分,然后再经过风险的分析,像左边所列的属于第一极的原则,(见图),可能在建筑或消防的部分,有一些变动的设备,它是超越法规,跟法规具有同等性能的,比如我刚才提到的探测警报系统,它如果不是用现有法规所规定的设备,它可以选择具有同等性能的效果,来达到我们法规上所谓安全的要求,这个是属于第一极的评估,比较简单,在防火安全里面只有一个子系统,我们可以很快地把它解决。第二种,它可能包含了两个子系统以上,或者安全等级的需求,我们可以用时间序列或者其他方式来处理,对于烟尘下降,对于整个烟控的环境,我们做排烟的时候,做到烟控设计,对于烟控下降的时间和高度,必须控制它的时间和设定它的高度,像这样的安全等级,是由来做分析,然后做设定,这个由设计者和主管机关来做决定。第三种评估等级,就整体防火安全来看整体系统,变化的子项就比较多,而且牵扯到建筑物整个防火避难设施,包括出入口的大小或者楼梯的数量,甚至有关消防安全设备这些系统综合评估。前面的演讲人提到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把风险机遇必须纳进来做一些评估。

  必须要提供的一个概念,今年有关防火安全工程评估分为三个等级,最主要的概念,它的危险度到底危险到什么程度?防护的对象主要是以为主?由这个来做区分,然后再经过风险的分析,像左边所列的属于第一极的原则,(见图),可能在建筑或消防的部分,有一些变动的设备,它是超越法规,跟法规具有同等性能的,比如我刚才提到的探测警报系统,它如果不是用现有法规所规定的设备,它可以选择具有同等性能的效果,来达到我们法规上所谓安全的要求,这个是属于第一极的评估,比较简单,在防火安全里面只有一个子系统,我们可以很快地把它解决。第二种,它可能包含了两个子系统以上,或者安全等级的需求,我们可以用时间序列或者其他方式来处理,对于烟尘下降,对于整个烟控的环境,我们做排烟的时候,做到烟控设计,对于烟控下降的时间和高度,必须控制它的时间和设定它的高度,像这样的安全等级,是由来做分析,然后做设定,这个由设计者和主管机关来做决定。第三种评估等级,就整体防火安全来看整体系统,变化的子项就比较多,而且牵扯到建筑物整个防火避难设施,包括出入口的大小或者楼梯的数量,甚至有关消防安全设备这些系统综合评估。前面的演讲人提到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把风险机遇必须纳进来做一些评估。

  刚才谈到一级评估的案例,台湾的防火法规里,比如广播扬声器,原先是每十公尺必须要设一个扬声器,它的音必须要在92dB以上,我们现在法规里把它纳入性能式的设计,也就是说它不一定按照多大距离设一个扬声器,像左边这个规格式的设计(见图),用一个固定的空间,设多少数量的扬声器是一定的,右边的设计模式,可以经由这个空间的传响时间,还有平均吸音率还有指向性,与指向系数,只要达到受音点,达到音压75dB以上就可以。以上属于一级的评估,对子系统做了改变。

  从扬声器的位置,总远的角度,在0到10度的时候,音量可以达到的距离是最高的,随着它的角度变化,越呈横向变化,它的音量就变低。这个是针对刚刚我们提到的一级评估,在高雄市有一个现代体育馆,原先照我们规格设计必须设100多个消防紧急广播用的扬声器,我们最后核定的结果只要26具扬声器就可以了,因为体育场的空间是挑高的,扬声器的设置基本上经过这样的运算方式来达到法规上的要求。

  二级评估,很多人去过的台北101,它的101层是用来办公的,旁边的附属建筑物称为群楼,是购物中心。我们做烟控计算的时候,这是一个模拟的动态图(见图),一个火源在一层的位置起火,类似这样的案例,(见图)比如这个是在第五层,最高的人站的位置,设定它的安全高度,烟尘下降不能到地面高度的两公尺,我们也可以选择1.5公尺,一个更严谨的高度,甚至1.2公尺,这就是二级评估。如果用时间序列来看,烟尘上升的速率,烟的可视度,一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再参照这栋建筑物开口大小,跟外气的温度等参数,当烟如果往下继续沉降,我们通过机械的排烟风机排掉,让烟尘控制在两公尺可以是1.8公尺,可以是1.5公尺,这个是由下降生成的方式决定。烟尘下降,跟它具有相关性的就是避难,我们控制烟尘,就是按内部人员安全离开,在避难的评估计算有很多的评估工具,我们看一下避难的动态资料(见图),利用各种电脑模拟运算程式做一些评估,因为这个牵扯到一些行为,比如收容不收容的有老、幼、妇女,人的行为模式有推挤,人跟人在一起挤的时候会有推挤的行为,没有跑掉的可能就会向图上所出现的位置,在这些地方受到伤害。类似这样的二级评估,这是我们对防火安全设计上实际使用的一些评估工具。

  三级评估,牵扯到的风险跟机遇。我们设定发生多大的火灾,探测火警的声音探测系统成功率是多少,失败率是多少。灭活系统是不是能够成功,我们也做一些几率的预算,设定各种情境,这些情境所得出来的这些数据,最后导算出来每年的风险损失的估算,用这样的方式是属于比较中和,而且比较复杂,但是可以比较精准的评估,投资者或者业主对这种建筑物在设计的时候到底采用多高的安全等级。

  在整个防火安全设计体系中,除了原有的传统规格条例式的方法,如果超越法规的新的设计方式,或者是同等性能以上的,我们可以用可接受的方案设计概念,按照设计者或者业主的要求,看它变动的程度到底达到什么样的等级,因为任何一个建筑物的防火安全设计都用最复杂的模式去处理,可能只是变动局部的,我们就用简单的方式,在第一级的时候做解决。如果是比较复杂的话,我们再用比较复杂的方式来做处理。我介绍的不仅是高层建筑物,在其他的建筑物的防火安全的需求上,往往有超出现行法规规定的情形,只是对几个模式跟思考的理念做了简要的报告。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络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您在中国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