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2024届高校毕业季,一些不法分子和无良机构借机挖“坑”设陷,类似“付费内推”“有偿就业”等乱象时有发生,在一些网络平台上稍一搜索,“×万元进入电网、烟草、铁路、石油等好企业”“只要报了3万多元的全流程服务班就有98%的上岸率”等信息就会纷纷涌现。

  这些所谓求职服务,有不少都是骗局。比如利用信息差,将考试题、招聘链接等公开信息包装成独家资源,售卖给学生和家长;或者连哄带骗,声称自己有内推资源,其实纯属子虚乌有,让投入巨大的学生和家长竹篮打水一场空。

  每当有类似的新闻曝出,舆论总会提醒大学生一定要擦亮双眼,小心这类求职陷阱。今年4月,教育部也专门发布了提示,提醒大学生要警惕“付费内推”“实习生套娃”“虚假招聘”“非法传销”等求职陷阱。

  其实,检索可以发现,“付费内推”“花钱实习”已经存在很多年,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相关部门也几乎年年都会发布提醒。从常理上讲,在网上到处投简历的大学生,不太可能处于“真空”状态,完全没接触过这些信息,对这些陷阱毫不知情。那么,为什么这类机构依然顽固存在,总有大学生上当呢?

  这与当前就业市场存在的一些乱象有关。如今不少公司已经开始施行“内推”制度,这本是一个多方共赢的设计公司降低招聘成本,推荐者拿到奖励,被推荐者获得工作或实习机会。然而,这种制度逐渐有被玩坏的趋势。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一些员工开始兜售内推指标或者内推码,有不少甚至选择和中介机构合作,构成了系统化的产业链。如果去社交媒体搜索,类似的内推信息俯拾即是,诸如“在大厂,我靠卖内推资格每月多赚两万”“我是如果通过帮人内推致富”之类的帖子随处可见。

  这恰恰是“付费内推”陷阱高发的原因所在。因为某种非公开渠道的内推确实存在,大学生也就难以分辨真伪。“谁知道中介有没有路子呢?”很多大学生开始抱着这样的想法,结果上当受骗。

  不只是内推,诸如岗位信息、考试范围不透明等,也是催生求职中介的重要因素。2022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求职遇到的最大问题上,55.1%的受访应届生认为是招聘信息不透明,在所有选项中位列第一。其他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就业信息服务是毕业生最需要的就业服务。一些大学生面对各种非正规渠道的纷繁信息,很容易迷茫,转而求助中介,继而“入坑”。

  “付费内推”陷阱的存在,源于无良中介太多、大学生警惕意识不强,是当前就业市场乱象的一种折射。针对“付费内推”等求职陷阱,更重要的是对就业市场进行整体规范。其实,兜售内推码等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内部腐败,企业不应听之任之。相关部门应当敦促和引导企业完善、规范内推机制,强化员工管理,避免扰乱求职市场。

  针对求职信息不透明的问题,相关部门和高校也应当积极作为。比如,搭建更加透明的求职平台,组织更加正规的、直接的招聘活动等,尽可能消除大学生求职时的信息差。如果大学生和企业有更加密切的联系,那些号称有“内部渠道”“内部题库”的中介,自然也就没了市场。

  通过“付费内推”“有偿就业”等问题,我们应当关注到大学生求职时面临的一些共同困境。只有加强监管整治,将治理举措落到实处,才能廓清求职市场乱象,治本清除此类陷阱、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