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刘女士近日遇见个糟心事,她原准备在朋友生日当天送两本书做礼物,但却因为送货不及时而遭遇了尴尬。

  刘女士称,她3月2日晚在当当网选购了4本图书,原以为3月3日就能送到,正好赶上朋友3月7日的生日礼物。但令人郁闷的是,她所购图书至3月7日中午才到达她手中。在这期间,她曾多次致电当当网配送员,在3月6日的通线日早上一定送达的保证,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在网上买书的时候因为怕送货太晚耽误事,买当当也因为我家正好在‘当日送达’的范围内,没想到还是耽误了。”刘女士所说的“当日送达”服务是当当网在其网页上承诺的购买当当自营商品,当日13:00前提交的订单(以从对应发货地完成出库时间开始计算),当日送达。在北京所对应的送货范围包括西城区、东城区、崇文区、宣武区的全区,以及丰台区、朝阳、石景山区、海淀区的五环内地区,而刘女士的家就住在朝阳区的五环以内。

  “我其实可以理解送货不及时的情况,可是你可以先给我打个电话吧,都是我打电话问,还总是打不通。”刘女士称,她致电当当网页中的配送电话时,给出的解释为“送货员是新手”,这并不能使她信服。

  当当网公关部表示,当当所承诺的“当日达”服务送达率已实现70%以上,而“次日达”送达率已达90%以上。对于配送延迟问题,该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当当网配送部门有相关的配套制度,对延迟送达的包裹会提前告知,如消费者对快递进行投诉,当当网也会根据情况对消费者进行补偿。而对于对此类投诉的处理规则,该工作人员建议记者阅读当当网客服公告,但其配送及公告中并无对应送货延迟对消费者的赔偿内容。

  3月9日下午,刘女士表示收到了当当客服部门的道歉短信,并表示可以送5元当当礼券作为赔偿。

  人民网财经记者调查发现,网购中的送货拖延问题已经成为微博中网友抱怨的重灾区。很多网友都会选择直接@当当网总裁李国庆来投诉自己在客服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也抱怨“快递不给力”问题,邮政局局长马军胜表示,目前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快递企业实行经营许可制度,提高准入门槛,并修订施行了《快递市场管理办法》,让快递企业不敢懈怠任何消费者。

  业内人士认为,电商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信誉和服务,对顾客的善待和尊重是企业信誉的重要指标。在经营过程中难免有一些差池疏漏,但大面积出现同样的售后服务问题,电商应勇于承认并承担相应责任,同时及时与消费者沟通,制定完善的补救措施。(人民网记者 刘然)

  2012年初,苹果CEO蒂姆·库克造访中国。在北京三里屯的Apple Store,他瞥了一眼消费者手中的iphone 4S。库克想知道,中国用户拿着iphone在干什么?他们对哪些应用感兴趣?而收集这些资料,正是远在美国的苹果服务器分分秒秒都在进行的事情。

  苹果App Store里有一项名为“Genius”的功能:无论何时,它都能精准地向不同用户推送他们感兴趣的软件。易观国际估算,年内国内App Store账户数量将达到5000万个(境外机构在2011年估算为2200万个左右)。“Genius”之所以能越洋“猜到”国内5000万名消费者的心思,在技术层面正是依靠对用户数据和行为的收集分析。

  2011年,两位美国技术人员发现,iphone会在隐蔽的情况下,持续收集用户位置信息并且保存。《华尔街日报》调查后发现,即便用户关闭手机的定位功能,也不能阻止这种情况发生。

  事件曝光后,美国、欧洲、韩国相继有iphone用户对苹果公司提起诉讼。其中,韩国用户率先获得苹果的赔偿。

  “除了地理位置,通过App Store和其他途径,苹果还掌握了用户年龄、地址、信用卡、行为规律、消费倾向等许多信息,这些信息的商业价值巨大”,安全分析师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告诉记者:多数用户在使用手机应用商店服务时,都会“同意”所谓的隐私协定;但他们并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或者,这些应用商店和软件开发者会利用这些资料,去做用户完全不知道的事情。

  大数据,是当前IT界炙手可热的话题。通过对海量互联网用户的行为规律收集,广告主能够精准定位客户,以最高效率进行营销。在艾瑞咨询举办的某论坛上,就有业内高管透露:“用这种方式,我们帮助一家汽车厂商掌握了目标区域内拥有奥迪5年以上车主的信息”。

  无论用何种方式登陆互联网,大公司都知道你是谁、来自哪里、收入高低、品牌喜好,甚至一周内的消费计划。而孤立的用户永远不会想到,这些信息,就是通过iphone的一次不经意下载、搜索、导航、点评被掌握的。

  易观分析师王珺表示,安卓采取开放模式,而苹果相对封闭,“这意味着苹果的管控力更强”。

  安卓在安全问题上备受指责。但由于商业模式的差异,安卓设备在国内并不会绑定信用卡信息。此外,安卓的开放特性,使得程序员了解每个应用究竟在干什么事情(无论是好是坏);各个环节相对而言没有秘密。但苹果恰恰与之相反:“一切都悄无声息,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苹果掌握着一切”,业内人士表示。

  即便用户“自愿”将个人信息托付给苹果,那么大公司的技术水准能够保障数以亿计消费者的隐私安全吗?

  有行业专家称,在互联网领域,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早前,一家国内重要金融机构在作安全测评的时候,竟然发现自己连备用机房都没有;如果当时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过去两年,索尼网络在全球范围屡遭攻击。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11年,这次攻击导致1亿用户账户外泄。经调查,攻击者的目的正是窃取海量信用卡资料。时任索尼CEO的霍华德?斯金格不得不为此道歉。

  其次,苹果是否会出于商业动机,运用收集到的个人数据也是一个问题。大数据公司都会以“提供更好服务”为由,不间断收集用户行为规律,并从中挖掘商机。

  “Genius”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在App Store,苹果根据该用户的下载记录,就能推断他可能对哪些软件感兴趣。这样做的目的,除了“更好的服务”外,当然还能更有效的推销软件——众所周知,苹果在每笔应用商店的销售中将获得30%的分成。

  苹果掌握了海量用户资料,对于如何使用这些资料,苹果的商业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又在哪里?这当然又是苹果的另一个秘密。

  第三,作为苹果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软件的开发者对用户数据同样如饥似渴。“一个功能简单的应用,却要收集方方面面的资料,这种情况在测试中屡见不鲜”,某权威科研机构专家向记者透露。

  譬如一款摄影软件,如果加入了编辑、分享、备份功能,那么其系统权限大到惊人:位置信息、账户信息乃至个人信息,都会被上传到服务器中。

  “用户隐私被中小开发者占主流的App团队掌握更不安全,有团队直接将这些用户信息作为吸引投资的本钱”。

  对5000万中国App Store用户而言,他们期待苹果在“跨境”赚钱的同时,能够提供“本土”的服务和安全保障。

  有一款“名片扫描”类软件在App Store曾引发争议。该应用对商务人士而言十分实用:仅需用手机拍摄名片,联络人信息就会自动保存到iphone。不过很快,用户发现每次拍摄结束后,软件都会使用网络服务。据此,有国内用户怀疑这款软件向服务器传输了资料,并在App Store中提出质疑。

  记者就相关问题致电苹果,一位工作人员称:App Store部门在美国,消费者如果对购买的应用有疑问,均需在苹果官网以“页面提交”的方式联络境外服务团队。另一位工作人员则表示,App Store的服务团队可能在新加坡、中国或者亚洲其他地方。

  IT分析师闫大佳认为,智能手机是“云+端”应用的典型。“现有环境下,用户的安全意识很重要,个人资料在上传之前都要想清楚。”

  但情况恰恰是,用户很难清楚iphone和下载的App干了什么。本周,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报告当中的一组数据显示,66.9%的智能手机移动应用(APP)在抓取用户隐私数据,其中通话记录、短信记录、通讯录是隐私信息泄露的三个高危地带。报告称高达34.5%的移动应用有“隐私越轨”行为,即在与APP本身功能毫不相干的情况下,获取智能手机用户的敏感个人信息。

  所以,相比个人安全意识,业界自律和法律保障更重要。“大数据概念的出现,让产业链各环节对用户信息的收集达到了痴迷境界,而跨境对苹果的App Store部门进行监管又不现实”,研究人员表示。

  当一个生态系统具备足够的实力,敢于挑战它的人也会越来越少。采访中,记者联系知名网络安全公司专家。他承认苹果iOS系统安全和隐私保护“是值得探讨”的话题,但却因为涉及苹果而拒绝透露更多信息。

  互联网监管部门人士告诉记者,苹果至少应该在国内设立App Store服务部门和专门热线。“无论从用户规模还是应用数量考虑,中国已经成为苹果的战略市场;在中国建立沟通部门,解决消费者投诉,处理相关争议符合商业规律。”

  在个人信息收集问题上,倪光南院士并不看好监管或者苹果的“自律”。“这个生态系统就是人家的,是不可控的,中国千万用户的资料已经被收集;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增加自己的话语权,只能靠未来建设自己的应用生态系统。”(人民网记者 王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