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违五年再返中国,百年名团再现最强之音。昨晚,纽约爱乐乐团在指挥家梵志登的带领下,为羊城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听觉盛宴。

  今晚,美国当代杰出男中音歌唱家托马斯·汉普森将倾情加盟,为观众带来马勒著名歌曲集《少年魔角》中的精彩选段,唱响马勒的“精神家园”。

  尼娜·谢卡尔拥有多重身份:年轻的作曲家,尝试将流行音乐、电子音乐和古典音乐模式相结合;美籍印度裔作曲家,研究其祖先的声音;女性作曲家,研究性别刻板印象和女性美的概念;神经多元化作曲家,研究艺术和整个社会如何处理精神疾病问题。但这些分类并不能准确捕捉到她是如何将这些线索编织成散发着温暖、幽默和暴露自己脆弱的作品的。

  谢卡尔目前正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此前,她曾在密歇根大学和南加州大学学习作曲,并在南加州大学创作了这首《光》。这首作品为她赢得了美国作曲家、作家和出版商协会(ASCAP)鲁道夫·尼西姆奖,并被明尼苏达管弦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和纽约爱乐乐团等演奏。其他荣誉还包括两次获得 ASCAP 莫顿·古尔德奖和 2018 年 ASCAP 伦纳德·伯恩斯坦奖。

  《光》是一部管弦乐色彩研究作品,它借鉴了印度斯坦拉格(或拉加)乐曲的一些特色乐句。它以盘旋的小提琴独奏起始,伴有颤音琴的微光。谢卡尔指出,传统的印度斯坦演奏者通常先在一两个音符上盘旋,然后再向上扩展到整个音阶。她说:“《光》沿用了类似的结构,还加入了滑音、弯音和优美的音符模式,以模仿传统的装饰音,”她补充道,“我还大量使用了微分音,以营造浓密的云层,并对比黑暗和明亮的场景,模仿光与影。”

  1801年,克莱门斯·布伦塔诺和阿奇姆·冯·阿尼姆在哥廷根大学读书时相识,次年 6 月他们一起乘船游览了莱茵河。1805 年,两人追随浪漫主义对民间传说的迷恋、对中世纪的怀旧和对自然世界的崇拜,出版了民间诗歌集《少年魔角》,这是三卷作品中的第一卷。从表面上看,这本诗集收录了德国过去的民间诗歌,但实际上编纂者存在主观的增减,甚至撰写了部分原创内容。文坛巨匠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给这部作品的献词写道:

  “这本小书会在每一个聪明而有活力的家庭中找到一席之地......。这本歌集可以放在音乐爱好者或音乐创作大师的钢琴上,他们应会把里面的诗歌配上流传下来的旋律,成为完整的歌曲,也可以为它们配上合适的曲调,创作出新的有意义的旋律。”

  最终,这些诗歌启发了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罗伯特·舒曼、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其著名的《摇篮曲》的开头部分就取自这本曲集)、理查德·施特劳斯、阿诺德·勋伯格以及最引人注目的古斯塔夫·马勒等作曲家的创作灵感,马勒将这本曲集中的曲目编入其第二、第三和第四交响曲的乐章中,还创作了独立的歌曲集,其中一些配有钢琴伴奏,一些配有室内乐团。此外,他还准备了管弦乐曲的钢琴版本。《早晨号子》和《小鼓手》对军旅生活进行了大规模、悲剧性、令人魂牵梦萦的描绘,是强烈的、甚至是恐怖绝望的史诗作品,《少年魔角》中包含了各种情绪的表达。

  《莱茵河畔的传说》是《少年魔号》中的第七首,是该集中最快乐无忧的一首。悠然自得轻快活泼的圆舞曲风格,二部曲式。该曲完成于1893年8月9日,同年10月27日首演于汉堡。乐曲整体是梦幻、谐谑的,以不安稳的三拍子统驭着乐曲,讲述着少女思念心上人梦幻般的故事。前奏中圆号神秘地奏响,优美的弦乐朦胧而富于梦幻,长笛点缀了菜茵河中的波光闪烁。前段由两个八小节的方整乐句组成,主题句讲述了在菜茵河边割草的少女。七小节间奏后圆号再次奏响,一个诙谐的音型描述了莱茵河永不止息的水流和主人公流淌不尽的思念,并将寄于相思的黄金戒指扔进奔流的河中,带其流向远方。第二段转向A小调,歌曲更富于情绪波动,速度和音调都有所变化。当戒指最后呈现在国王面前时,国王将其归还给了心上人。这时小提琴奏出细腻、感伤的旋律表明心上人看到后的激动不已。

  《当美妙的号角响起》描写战争破坏了纯洁的爱情。是用男女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内容令人感到一丝神秘色彩——黎明前一位姑娘在朦胧的晨曦中,接待了急着要奔赴战场,特意来向她告别的情人。音乐凄婉动人,令人不堪卒听。用管弦乐伴奏,效果更具戏剧性,描写了黎明前访问的朦胧气氛,一对青年男女在远方传来的军号声中难舍难分的离别情状,爱情被战争破坏的悲剧气氛,都在音乐中强烈地传达出来。

  《早晨号子》描绘了一幅激烈而狂躁的场景。这是一场持久的进行曲,其宏伟程度可与交响乐中伟大的进行曲乐章相匹及。故事讲述了一位倒下的少年鼓手,他的战友们在行进中经过他,让他等死。在这首歌的大部分时间里,小号持续的军乐节奏无处不在,其重复性令人着迷。只有当鼓手恳求他的兄弟们不要从他身边经过时,音乐才会有所缓和。“Tra la li,Tra la ley,Tra la lera” 的讽刺、呐喊为这首歌增添了一丝冷漠。木管的颤音持续不断。随着音乐逐渐达到高潮,弦乐和鼓声变得更加激烈。最终,通过使用弓背击弦的技巧,使得整首歌曲的恐怖氛围愈发强烈。

  《小鼓手》是曲集中的最后一首,完成于 1901年8月。首部由三个逐渐变化的分节歌组成,E小调;第二部分为D小调。《小鼓手》曾作为《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葬礼进行曲”的主题素材。这是一首痛苦的葬礼进行曲,描写了少年鼓手作为一个逃兵被执行绞刑前的意识流动 :对恐吓的害怕 ;他身穿军装时的骄傲 ;他伤心地与同伴们道别的情景。歌曲开始便以军鼓的连击说明着主人公的身份和乐曲的紧张度,铜管乐低音的纯四度音程标示了乐曲的沉痛感,首部中更加强烈的铜管和打击乐以更强的力度出现,将乐曲的高潮逐渐推进。间奏转向D小调,音乐在力度上越来越弱。歌曲的第二部分着重描绘鼓手的心理恐惧和对战友们以及尘世生活的告别,将首部中的悲伤、忧郁深化到了哀伤和凄凉。乐曲最后一遍又一遍的告别不仅仅是对战友们的告别,也是对尘世生活的依依不舍。尾声将乐曲的情绪延伸到无限的绝望和哀伤之中。从长达十拍的极强“晚安(Gute Nacht,Good night)”到逐渐变弱的力度表现中,我们感受到了鼓手的不舍心历,仿佛是鼓手窒息的气息在慢慢变弱一般。特别是乐曲结束时十四小节的主持续,旋律由F到D的半音减弱下行,表现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此终结使人唏嘘不已的哀伤。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创作交响曲时时常感到畏惧,为追随贝多芬的脚步而不知所措。贝多芬的音乐为他提供了重要的灵感,但也为他树立了很高的标准,以至于年轻时候的作曲家很容易认为自己的创作视为微不足道。1876 年,勃拉姆斯才完成了第一交响曲的创作,随后他又大步向前,于 1884-85 年完成了他的第四交响曲,也是这一体裁的最后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他通过情感的对立:忧郁与欢乐、严厉与狂想、庄严与激昂,使作品达到了一种近乎神秘的超越。

  勃拉姆斯经常说,他的作品反映了它们被创作的地方。他在施蒂里亚阿尔卑斯山的米尔茨楚施拉格度过的两个暑假中创作了第四交响曲,他在给同事的信中写道,他正在创作的这部交响曲 “尝起来像这里的气候;这里的樱桃几乎不甜——你不会想要去品尝它们!”。此言生动地描绘了作品中许多乐章所体现的“略带甜味”的特质。

  尽管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采用了与他早期交响曲相同的古典四乐章结构,但整部作品显得更加紧凑统一,各乐章的行进充满了力量的积蓄。第一乐章不过分的快板高亢而激烈,第二乐章中庸的行板则时而激昂,时而宁静。小快板是勃拉姆斯第一次在交响曲中加入真正的戏谑曲,在终曲中,勃拉姆斯释放了一个巨大的帕萨卡利亚,这是一种新的巴洛克结构,其中一个八小节的进程被赋予了32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变化。

  作品一完成,勃拉姆斯就将副本寄给了值得信赖的朋友,而他们的回复则表达出了各种担忧。

  尽管他没有屈服,但他对交响曲的首演充满了担忧。他的音乐长期以来一直被批评为“过于理智”,但勃拉姆斯相信,他的第四交响曲至少与他之前创作的任何一部作品一样严谨。这部交响曲在首演中取得了成功,观众的热情在随后的演出中不断增加。

  第一乐章 不过分的快板。以E小调上一个摇曳起伏的旋律开始,它由小提琴柔和地奏出,短小的乐句间形成了和缓的对话。旋律的基本轮廓由一连串三度音程构成,这一特征弥漫于整部交响曲。不久音乐进入到一段对位式变奏中,这种复杂而精致的管弦乐织体同样为作品的其余部分确立了基调。贯穿这一乐章的是一种忧郁的高贵感,其间有着细腻多变的情绪及色彩变化。

  第二乐章 中庸的行板中由圆号和木管乐器演奏的第一主题具有某种远古和仪式色彩,从容不迫的节奏仿佛送葬行列的步伐。这种于抑郁悲哀中透出的平静之美以及深秋般的色彩体现了勃拉姆斯后期创作以及晚期浪漫派音乐的典型风格,也预示了日后马勒和拉威尔的音乐语言。这个乐章的冥想和宁静被第三乐章诙谐的快板打破,在明朗乐观的C大调上出现了一个欢腾跳跃主题,构成这个谐谑曲乐章的主体部分,在它的急切和率直中透出民间舞曲的狂欢性格。

  第四乐章 有力与激情的快板是在向伟大的传统做出崇高的致敬,并以悲剧性的结尾同它告别。勃拉姆斯以八个宏伟的和弦组成了一个E小调主题,由木管和铜管乐器庄严地奏出,其中蓄积着巨大的力量,同时充满悲剧色彩。这一主题接近于古老的恰空舞曲的固定低音,勃拉姆斯向他无限崇敬的前辈大师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尤其是为无伴奏小提琴写的D小调恰空舞曲中借鉴了创作手法,对主题进行了30次变奏,其中既有朴素的音型织体变奏,也有对主题的旋律、节奏、和声进行充分展开和变化的复杂变奏;主题的旋律有时在高音部,有时在低音部,有时则隐入内声部乃至完全消失,只将其和弦的织体体现于各个声部中。这30次变奏本身构成了四个部分,它们类似于一部作品的四个乐章,这种于大字宙之中构筑小字宙的手法同样来自伟大的前辈,于精雕细刻中见出恢弘气度。

  梵志登于2018年9月出任纽约爱乐乐团第26任音乐总监。他于2024年成为首尔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并将于2026年9月担任法国广播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近期结束了2012年至2024年在香港管弦乐团的任期。他亦曾与巴黎交响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克里夫兰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等多个顶尖乐团合作,担任客座指挥。

  2023-24年度是梵志登在纽约爱乐乐团的告别乐季,他将率领乐团演出多场协奏曲音乐会,其间乐团的六位首席会分别担任独奏。此外,他亦会向他在纽约爱乐乐团任职期间推崇的作曲家致意,重新演绎斯蒂夫·莱奇、乔尔.汤普森以至莫扎特和马勒的作品。到他完成纽约爱乐乐团任期时,乐团在他带领下作全球、全美及纽约首演的作品将多达31部。

  梵志登与纽约爱乐乐团灌录的唱片包括大卫·朗《国家的囚犯》(2020年)的世界首演,以及沃尔夫获提名竞逐格莱美奖的《我口中的火》(2019年)。他曾指挥香港管弦乐团演出瓦格纳的《指环》系列,为这套巨著的香港首演。他指挥演奏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纽伦堡的名歌手》及《帕西法尔》均大获好评,并已录制成CD及DVD,其中《帕西法尔》更在2012年为他赢得享负盛名的爱迪生奖最佳歌剧唱片奖。

  梵志登生于阿姆斯特丹,年仅19岁即获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委任为乐团首席,是该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乐团首席。近20年后,他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现时他是安特卫普交响乐团的荣誉指挥。他于2005至2013年期间在荷兰广播爱乐乐团担任首席指挥,现为该团的荣誉首席指挥。他在2008至2011年期间担任皇家佛兰德斯乐团的首席指挥,同时亦于2008至2018年期间出任达拉斯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在他的领导下,香港管弦乐团于2019年获《留声机》杂志颁发年度乐团大奖。个人方面,他在2012年获得《音乐美国》杂志“年度指挥家”称号,并于2018年10月到任纽约爱乐乐团之际,获邀成为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时事杂志》的主题专访人物。2023年,他获颁荷兰皇家音乐厅大奖。1997年,梵志登与妻子阿特耶创立了“帕坚奴基金会”,以支援自闭症儿童的家庭。

  美国男中音歌唱家托马斯·汉普森一直被公认为这个时代最具创新精神的音乐家之一,凭借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领导力获得了无数国际荣誉。他演绎了80多个歌剧作品中的角色,唱片目录涵盖了 170多张专辑,曾多次获得格莱美奖、爱迪生奖和唱片大奖的提名与奖项。

  在2023-24乐季的开幕演出中,汉普森与青年指挥家克劳斯·麦凯莱和BBC 交响乐团在BBC Proms合作演出了沃尔顿《伯沙撒王的宴会》,并在乐季晚些时候与麦凯莱和克利夫兰管弦乐团重演了这部作品。在与梵志登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进行中国巡演之前,他分别与首尔爱乐乐团和梵志登、雅典国家交响乐团以及法比奥·路易西率领的达拉斯交响乐团的欧洲巡演中演出过马勒的《少年魔角》。汉普森还与雅诺斯卡乐团在维也纳音乐厅的新年晚会上再次合作。

  其他演出亮点还包括与北德广播易北爱乐乐团和艾伦·吉尔伯特合作演出怀尔的《沃尔特·惠特曼歌曲四首》,以及与里昂国家管弦乐团和尼古拉·齐奈德合作演出莫扎特的《女人心》,汉普森还担任该剧的导演。汉普森与叶夫根尼·基辛携手重返舞台,为凯瑟琳·克莱斯曼·泰勒的剧作《查无此人》在伦敦玛丽波恩剧院和纽约市政厅演出。汉普森将回到魏布林根,参加一年一度的国际歌剧节,并举办大师班,还将参加在柏林皮埃尔·布列兹大厅举办的第六届舒伯特周。汉普森继续担任海德堡弗吕赫林音乐学院院长,该学院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歌唱家和钢琴家提供支持。

  上个乐季,汉普森重返歌剧舞台,在古斯塔沃·杜达梅尔领衔的巴黎国家歌剧院首演了约翰·亚当斯的歌剧《尼克松在中国》,并在其中饰演了理查德·尼克松一角,广受好评。汉普森还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与塞西莉亚·巴托莉共同出演了海顿的最后一部歌剧《哲学家的判断或奥菲欧与尤丽狄茜》的音乐会版本,饰演克里昂特一角。音乐会上,他与丹尼尔·霍普率领的新世纪室内乐团揭开了乐季序幕,并与玛莎·阿格里奇在卢塞恩合作演出。

  托马斯·汉普森是海德堡大学的荣誉哲学教授和伦敦皇家音乐学院的荣誉会员。除多项荣誉博士学位之外,他还被授予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荣誉歌唱家”和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2017年,他和里格共同获得了雨果·沃尔夫奖章。汉普森是海德堡歌谣学院的联合创始人和艺术总监,并于2003年创立了汉普森基金会,通过歌曲艺术促进跨文化对话和交流。曼哈顿音乐学院和汉普森基金会的直播频道都有他的国际大师班在线课程资源。此外,他还是歌剧促进和平组织的顾问。

  纽约爱乐乐团在纽约巿、美国以至全世界都扮演着文化先驱的角色。每个乐季,乐团透过在纽约和全球各地举行的现场音乐会、广播节目、唱片及教育活动,与数百万乐迷联系在一起。

  2023-2024乐季延续了乐团在新大卫·格芬音乐厅的转型,该音乐厅于2022年10月揭幕。梵志登一直关注他所倡导的作曲家,从马勒和莫扎特到乔尔·汤普森和尼娜·谢卡尔,并带领了六位纽约爱乐乐团音乐家作为独奏家的节目。纪念了捷尔吉 • 利盖蒂的百年诞辰;进行了14部作品在世界、美国和纽约首演;并庆祝了深受喜爱的青少年音乐会的百岁生日。今年梵志登和乐团重返中国,他们首次巡演是在2018年,也是大师作为音乐总监的第一个乐季。

  自1842年成立以来,纽约爱乐乐团委约了各个时代的顶尖作曲家谱写新作,有时更为这些作品进行首演,从德沃夏克的《来自新大陆》、格什温的《F大调协奏曲》,到两位普利策奖得主约翰·亚当斯的《灵魂的轮迴》和塔莉亚·利昂的《大步前行》等等。《大步前行》是乐团透过“19计划”委约19位女作曲家创作的乐曲之一,旨在纪念美国《第十九条修正案》生效百周年。自1917年以来,乐团灌录了超过2000张唱片,最新发行的唱片包括茱莉亚·沃尔芙获提名竞逐格林美奖的《我口中的火》及大卫·朗的《国家的囚犯》。2023年,纽约爱乐乐团宣布与Apple Music Classical合作。而乐团悠久的历史亦可在纽约爱乐乐团谢尔比·怀特及利昂·利维数码档案馆免费浏览。

  乐团除了每年在纽约巿各处举办免费音乐会外,亦推出相应的教育项目,包括著名的“青少年音乐会”及“非常年轻作曲家计划”作为献给社区及世界的资源。乐团迄今已走遍63个国家共436个城巿,包括于2008年出访北韩平壤,成为首个到访当地的美国交响乐团。

  纽约爱乐乐团由当地音乐家于1842年创立,是世上历史最为悠久的交响乐团之一。曾指挥乐团的著名大师包括柴可夫斯基、理查德·斯特劳斯、斯特拉文斯基和科普兰。梵志登于2018-19年起担任乐团的音乐总监,继承伯恩斯坦、托斯卡尼尼、马勒等音乐巨匠于乐团的领导位置。古斯塔夫·杜达梅尔将在 2025-26 乐季候任音乐总监一职,而后在 2026 年正式担任音乐和艺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