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陈堡洋芋艺术影像馆,2023年展出的大照片面前的小树长高了,几乎遮住照片上的陈皓轩。今年8岁的陈皓轩也长高了,他爷爷在村里置办了网红秋千,5元玩一次,不限时间。摄影师今年给他又拍了一张照片,陈皓轩抱在小树上,和自己一年前的照片合了张影,这张照片成为2024庄浪故事在地艺术影像展的第一张照片。时间过去了,故事还在。

  天津北方网讯:在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陈堡洋芋艺术影像馆,2023年展出的大照片面前的小树长高了,几乎遮住照片上的陈皓轩。今年8岁的陈皓轩也长高了,他爷爷在村里置办了网红秋千,5元玩一次,不限时间。摄影师今年给他又拍了一张照片,陈皓轩抱在小树上,和自己一年前的照片合了张影,这张照片成为2024庄浪故事在地艺术影像展的第一张照片。时间过去了,故事还在。

  2024年8月,“2024庄浪在地艺术项目”在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通化镇陈堡村启动,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实践团队携手来自全国各地和庄浪当地的摄影师及创作者们,开展为期10天的在地艺术项目,以影像发现记录人的故事,为乡村实际需求提供服务。

  这是南开大学文学院庄浪实践团连续到庄浪开展暑期实践的第6年。2019年以来,该团队先后派出17个项目组,南开师生98人,深入庄浪县乡镇,走访村社30余个,调研和采访农民、基层干部、乡村教师、非遗传承人、中小学生、帮扶干部等420余人次,共积累访谈视频素材5.5TB,拍摄照片7.4万余张,以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庄浪为样本,形成了丰富的第一手视觉和文字资料库。

  今年8月,该项目入选第九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为高校如何发挥作用,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开创了一个崭新范式。

  2024年8月13日,庄浪县韩店镇郭漫村周金梅家堂屋的茶几上摆满了小小的拍立得照片,这是他们每年和实践团“暑假之约”的纪念。6年的照片放在一起,映射出从脱贫攻坚到走向乡村振兴,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变化,孩子们长大了,进了新学校,交了新的朋友,女主人在新的生活环境里有了营生,撑起了家庭的半边天。男主人李永华说,“你们送的每一张拍立得照片,我们都好好保存着。你们在村子里办展,展览后的一些照片,我们也都捧回来了。”

  2019年到2024年,实践团深入庄浪县乡村一线,开展田野调查,重点跟踪记录韩店镇郭漫村两户典型贫困户以及村干部在异地搬迁前后,从生活到观念的改变。周金梅一家便是其中之一。

  人居环境变得宽敞,精神面貌更加昂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实践团的影像,不仅记录着周金梅一家的点滴变化,也见证了整个庄浪地区易地搬迁政策的成功实施。

  “通过采集在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影像记忆,构建可参考、可追溯、具有研究价值的中国乡村视觉文化样本,帮助我们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树立中国自信。”实践团指导老师、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南开大学)主任涂俊表示。

  2021年,实践团拍摄的影像资料凝结成一本《庄浪影像志》摄影手制书,作为史料性影像资料被庄浪县博物馆永久收藏。

  2020年到2023年,实践团在天津、庄浪两地分别举办了“时间样本见证新时代,聚焦脱贫攻坚纪实影像展”“庄浪空间影像志”“影像馆在地展”“照片交换计划”等多场影像展,通过“一村一展一纪实”的模式,以影像这一活化的历史建立起城市与乡村间沟通的桥梁,发现城乡差异,发展深度对话,增进互相了解和信任。

  四次不同的影像活动和艺术实践,从一开始的城市化风格巡展,发展为“艺术家+村民”创作模式,孵化出源于生活、冒着“烟火气儿”的在地影像馆,村民的身份发生了从旁观者、参与者到创造者的改变,实践团的影像采集工作也从客体拍摄逐渐发展成从村民手中采集再带回。过程中,南开与庄浪不断碰撞,实践团与当地村民间的连结和信任也越来越深。

  “这是我第一次用相机拍照片,很有成就感!”庄浪县卧龙镇白堡小学校园里,不时响起清脆的快门声。在实践团师生的带领和指导下,白堡小学的同学们第一次拿起相机,透过镜头感受外在的世界。

  2021年,南开大学文学院庄浪实践团在白堡小学建立了首个“南开数字艺术教室”,为孩子们捐赠了数码照相机、照片打印设备等用品。此后的每个暑假,实践团都会来到白堡小学,带领孩子们开展绘画美育、影像实践等活动。

  从开设创意美术课堂,以绘画激发孩子们的艺术潜能;到为孩子们现场拍摄照片、现场打印,让孩子们体验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照片的完整过程;再到带来古典工艺“蓝晒”现场体验,带着孩子们从校园里采集花草作为创作材料.....数字艺术教室的条件不断优化,内涵也日益丰富,逐步转向传统影像技术和现代化数字媒体相结合的多维度艺术课堂,为更多庄浪孩子插上艺术和想象的翅膀。

  为进一步做好文化帮扶,实践团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与学科专业优势,结合庄浪所需,连续五年为当地媒体从业者、留守妈妈等群体开展影像工作坊和专题讲座。

  2019年至2024年间,实践团分别为庄浪县融媒体中心、庄浪县博物馆、庄浪县文旅局等举办了“全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时间样本纪实影像展”“无人机摄影技巧”“先进影像生产与乡土影像传播”“庄浪县数字文化资源平台建设”“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博物馆文创产业创新应用”等多场讲座。

  实践团还发起了“关爱妈妈计划”活动,开设手机摄影课堂。妈妈们不仅自己练习拍摄,还会主动提出拍照思路与想法,并组建了“花河摄影发现工作坊”交流群。为照顾不同文化程度的妈妈们,老师会用语音、文字两种形式,在群里与妈妈们进行沟通交流。

  陈堡洋芋艺术影像馆,成立于2023年7月,由实践团联合通化镇政府成立,是全国首个永久性主题在地乡土艺术影像馆。活动邀请全国摄影专家、艺术家和摄影爱好者,齐聚庄浪,在暑期工作坊时间内,进行在地采集和创作。2023年陈堡洋芋故事影像工作坊和2024庄浪故事在地艺术工作坊分别在此展出。

  涂俊介绍,“陈堡洋芋艺术影像馆”旨在打造具有庄浪特质的传播场域,将在经典展览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讲述庄浪故事、中国故事。同时,影像馆也为陈堡村乡村旅游增添了文化内涵,希望能以影像馆为媒,把庄浪的洋芋故事推向全国,让更多人了解到庄浪这片土地的魅力。

  除了将镜头对准庄浪的当下,用影像记录发展,实践队的镜头还拥有一种可以重现过去的“魔法”。实践队与庄浪县博物馆合作,以前沿技术助力庄浪县文物数字化和文化传承,通过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全景VR相机和一亿像素中画幅数码相机等设备采集庄浪当地野外石窟造像和馆藏文物数据,为文物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可视化呈现,让文物在数字世界中“活”起来。

  通过这种方式,实践团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庄浪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千年石窟的独特魅力,同时激发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关注。“一亿像素留住文物呼吸”,这一专题通讯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转载,两日内浏览量突破100万。

  “六年磨一剑,青春我奉献。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六年的社会实践和文化帮扶,让老师和学生一道切实参与到以庄浪为样本的中国农村振兴这一艰苦而伟大工程中,共同培育了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涂俊表示,“以南开大学知中国,服务中国办学理念为核心,以实践为基础、课程为指导、项目为载体、创新为目标的南开-庄浪文化帮扶模式也必将为高校精准帮扶谱写出新的篇章。”(津云新闻记者 段玮通讯员 刘畅 李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