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更多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成果从科研院校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在广东,有这样一位高校工作者,二十多年来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也重视产学研合作,通过打通理论成果与实际应用转化之间的壁垒,不断推动更多国产装备的更新升级,并在实践中培养出一批批技术创新领军人才。
他就是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精密装备与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张宪民。从合作研发“面向印刷电路板装的视觉全自动无铅锡膏印刷和无铅焊接成套设备”,到获得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基于丝网印刷的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成套装备”,无一不是他将理论成果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谈及自己的学术贡献,张宪民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时常把感激、产学研等词挂在嘴边,他表示,很感激高校给予的学术平台,做科研一定要脚踏实地、多做实事,产学研是企业的生命线,真正落地的产学研一定是长期稳定、高度互信的合作,才能为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有力帮助。
在汕头工作期间,他获得了前往海外学习与工作的机会。2000年,在一场重要国际会议上,他认识了国际著名机构学专家明尼苏达大学机械工程系Erdman教授,并多次与Erdman教授一同驱车前往合作企业交流项目情况。这次项目经历,也为张宪民在后来的科研生涯中,种下产学研合作的“种子”。
2003年,机缘巧合下,张宪民来到了华南理工大学的机械工程学院,不到40岁的他,刚到学校就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科的带头人,围绕视觉检测、视觉引导精密定位、精密操作、精密装配等前沿热点领域开展研究。
“在汕头工作时,我一直从事的是基础研究工作,经常有人问我,我的基础研究做得很好,但基础研究成果应如何体现应用价值呢,这个问题给我带来了很大触动。所以我来到华工后,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就是一定要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产业中去。”张宪民说,回望二十年前的决定,感觉这一步迈得非常正确。
于是,张宪民开始带领团队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展产学研工作。“2003年,广州、深圳一带被称为电子信息产业黄金走廊,很多电子产品的电路板都是在这里生产,但当时很多设备都是进口的。东莞一家企业就找上门来,希望我们能帮他们解决设备问题。”张宪民回忆道。
当时企业的目标是希望产品能够在6个月后的上海展会上展出,为高效完成这一产学研合作项目,张宪民带领自己的研究所团队,每周在广州与东莞之间来回奔波。“时间很紧迫,做实验与实践成果总是有差别,困难挑战很多,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和团队每周末都在赶项目进度。”对这一与东莞企业的产学研项目,张宪民满是感慨。
终于,张宪民团队与企业在短短6个月时间内便研制出面向印刷电路板装的视觉全自动无铅锡膏印刷和无铅焊接成套设备,并成功在上海举办的亚洲最大电子装备展上展出,得到了业界广泛认可。
往后的科研生涯中,产学研合作便成为张宪民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当以光伏太阳能电池为核心的太阳能电力系统受到全球范围内的高度重视,张宪民带领团队再次与该企业进行合作,对基于丝网印刷的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相应的成套装备。
在整机技术方面,发明了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印刷机,烘干烧结系统、光衰系统、分拣系统等关键装备整机,并且在视觉精密定位系统等共性技术上取得了突破。目前,“基于丝网印刷的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的项目成果已实现产业化,项目产品自投入市场以来,广泛运用在在三十多家知名企业,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从最开始与企业合作研发面向印刷电路板装的视觉全自动无铅锡膏印刷和无铅焊接成套设备,到面向电路板无铅联装的光学和微焦X射线检测技术与成套设备,再到基于丝网印刷的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成套装备,这些都是张宪民带领团队,搭建理论与应用转化的桥梁,实现理论成果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的真实实践。
张宪民表示,产学研不是空话,真正的产学研是企业的饭碗,也是企业的生命线,精密装备技术具有专业性,企业的产品应用需要高校核心技术的不断迭代,所以一定要脚踏实地做科研,跟企业合作要相互尊重,让真正落地的产学研实现长期稳定、高度互信。
张宪民表示,中国是靠制造业崛起的,制造业最核心的支柱就是装备制造业,这就需要有大量的人才支撑,因此自己多年来坚持给本科生上《机械工程概论》,就是为了让专业的初学者了解这门学科的未来发展,以树立更好的职业目标。
作为老师,二十多年来,张宪民教授不仅始终坚持为本科生上课,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持续更新教学内容和探索更为生动的教学方法,先后主编出版《机械工程概论》《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等教材,为本科生开设了《机械工程概论》《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与创新实践》等课程,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微机电系统和微细加工技术》,为博士生开设了《现代设计制造与检测控制技术》等课程。
当前,先进制造业已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3%。这为广东先进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方向指引。
为结合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创新驱动需求实际,兼顾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要求,近年来,张宪民先后主持各类科研项目6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部,论文和著作引用12000余次;授权各类专利200多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国家优秀专利奖2项。
“是我的学生成就了我。”张宪民表示,在华南理工大学工作以来,他已培养博士后7名,博士研究生70名,硕士研究生121名,培养的学生在各行各业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领域起到重要的创新支撑作用,不少学生先后创办了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推动了高端装备、机器视觉、数字光刻等领域的发展。
不过,在他看来,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仍存在培养模式单一、学生的协同能力和国际视野相对欠缺、不同专业的交叉融合不充分等问题。为此,张宪民探索出基于协同创新的“创意、创新、创业、创造”四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意是很重要的。大学除了要培养知识,还要培养格局,要有面向全球的国际视野。所以我在给本科生上课的时候,都会列出著名的国际期刊,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机械工程专业要学习这些知识,另一方面让他们了解国际上的前沿研究,以此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张宪民表示。
对于未来的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规划,张宪民表示,产学研深度融合是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突出问题的重要路径,要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科技领军企业的对接,以适应产业界的实际需求,通过创造协同效应实现多方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