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响起,从长笛到单簧管再到巴松,不断重复着同样的旋律。繁华的东京上空突然出现一个彩色光环,随之从天而降的,是一只巨形的鹦鹉。

  战斗打响,被选召的孩子和他们的数码宝贝出现,伴随着《Brave Heart》的前奏,亚古兽进化成暴龙兽,在街道上与鹦鹉兽展开正面交锋。

  这是数码宝贝20周年纪念剧场版《数码宝贝大冒险:最后的进化·羁绊》(以下简称《最后的进化》)开场的一段剧情,大量的元素都和1999年细田守执导的第一部剧场版《滚球兽的诞生》,以及之后成为一代人童年回忆的《数码宝贝大冒险》遥相呼应,时空在这一瞬间交错,让人重新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当《Butter-Fly》的吉他声响起,已故的和田光司的声音环绕在整个影院,有人坐直了身体,开始跟着音乐轻轻摇摆起来。

  10月30日,《最后的进化》在中国内地上映,截止目前票房为8300万,不是一个出色的成绩,但已经超过该片在日本本土票房。不少人都将这部作品,作为对自己童年记忆的告别。

  《最后的进化》的故事延续了最为人熟知的《数码宝贝大冒险》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剧情,被选召的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开始面临新的成长问题。

  “成长”是数码宝贝最核心的主题。第一部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它以第一视角的方式,带领着观众和片中的孩子们一起在数码宝贝的世界里冒险、成长。整个故事从各个角度给观众带来极大期待:对未知冒险的期待、对未知数码兽的期待、对已知数码兽进化后样子的期待,紧张刺激,充满了好奇和热血。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种种困难,也因此学到了很多,每个人物和数码宝贝都个性鲜明,性格迥异,有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处理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八个被选召的孩子所代表的八种品质,也伴随着冒险的深入,深深刻在了观众的心中,这也正是这部作品打动了那么多孩子的原因,每个人都从角色的身上,或多或少看见了自己。

  《最后的进化》也延续了这个主题,曾经的孩子变成了青年人,面临着类似“不知是该考研还是工作”这种真实的迷茫。很明显,这部作品依旧想和过去的那波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再次让观众把自己的身影投射到故事当中。

  可能是为了体现成人世界的“无趣”和“残酷”,也可能只是为了刻意营造出离别氛围,调动观众怀旧情绪。《最后的进化》引入了一个新的设定:当被选召的孩子长大成人,决定了未来的方向,就将和自己数码宝贝彻底分离。

  影片中给出的解释是“之所以被选召的都是孩子,是因为孩子们的未来有无限宽广的选择。而一旦长大,这种力量就会消失。”换言之,就是成年人不再拥有可能性了,着实扎心。

  分离已成既定事实,摆在主角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为了拯救他人,继续进化和战斗,但这会加速他们的分离。二是逃避一切,和自己的数码宝贝度过最后一段岁月静好的时光。

  面对这样的抉择,主角自然是选择继续战斗。而他们的敌人,是一个无法接受自己与数码宝贝分离,而走上极端的人,她把所有被选召的孩子都聚集到一起,赋予了他们一个永远和数码宝贝生活在一起的假象。

  是该接受现实还是沉迷幻想,这样的价值观冲突在各类作品中并不少见,故事最后也是用“熟练到另人心疼”的嘴炮攻击,感化了误入歧途的敌人,而主角们也不再迷茫,接受了和数码宝贝分开的事实,迈向了新的人生。

  《最后的进化》算是一个完整,但不出彩的故事,无论是在故事节奏还是立意上,都中规中矩。甚至严格来讲,还有“吃书”的嫌疑。因为在TV版的第二部,已经给出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拥有了自己的数码宝贝,而长大的孩子们,也依然保持着和数码宝贝的伙伴关系。

  即便这样,架不住影片有童年记忆的加成。在初代作品中,直到最后一集,主角才突然被告知离别,已经完全沉浸在故事中的观众也被这种突如其来的离别震撼,让美美最后的“飞帽杀”成为动画史上经典一幕。

  这一次,虽然影片从一开始就一直在营造离别的气氛,颇有强行催泪的嫌疑,但当观众看到太一站在岸边,回过头发现亚古兽已经不在,神圣计划变成一块石头,多少还是让人心头一紧。

  为什么要制作《最后的进化》这样一部情怀拉满的作品,背后实际是数码宝贝整个IP面临的巨大困境。收割过去粉丝的感情,已经是这个IP黔驴技穷后的唯一选择了。

  《数码宝贝》实际上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业动画,可以理解为《海尔兄弟》。1997年,日本万代株式会社发售了一种液晶玩具战斗型电子宠物“数码暴龙”,定位是“战斗拓麻歌子”。“拓麻歌子”是当年拯救万代于破产边缘的电子娱乐产品,有着类似于“电子宠物”式的玩法,强调育成属性。当时“拓麻歌子”的用户主要是女性,于是万代发现商机,推出了这款面向男性的“拓麻歌子”

  “数码暴龙”上市后,在日本一度反响火热。万代因此决定制作相关动画,最初的《数码宝贝大冒险》动画团队由此开始组建。1999年,由东映动画以此为原案制作的原创动画《数码宝贝》上映,此后整个IP延伸发展成庞大的跨媒体制作产品系列。

  初代《数码宝贝大冒险》制作人关弘美曾在采访中提到,当时市面上已经有了《精灵宝可梦》这一现象级的作品,为了和《精灵宝可梦》打出差异化,才追加了人类、人类家庭以及人类社会的故事作为《数码宝贝》的核心,并且让人类和数码兽搭档进化。至于怪兽的形象,也不同于《精灵宝可梦》,不仅展现出数码兽可爱的一面,同时又让人感受到数码兽作为怪兽恐怖的一面。

  这种创新反而让《数码宝贝》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更成人化的怪兽设计也对年轻的观众造成了极大美学上的冲击。2001年,黄金时期的《数码宝贝》第四代剧场版斩获了30亿日元票房,大获成功。但在这之后,《数码宝贝》就开始走向下坡路。

  从设定修改的程度上来说,《数码宝贝大冒险》远远超过了其他所有同类型的游戏改编动画。这成为了日后《数码宝贝》世界观分裂以及衰落的最大祸根。

  一方面,动画制作团队松散且不稳定,继任编剧和导演对于作品的不同理解,使动画从世界观到剧情风格,都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变化,不少观众因此产生了陌生的感觉。比如《数码兽大冒险02》突然加入装甲体和联展进化,《数码兽驯兽师》的风格突然变成了SF风格,《数码兽最前线》又突然变成幻想风格以及引入人类的魂进化等。

  另一方面,原本动画应该跟着游戏的设定走,但因为动画太深入人心,导致动画的设定反而影响到游戏,游戏为了遵循动画设定大幅修改,得罪了不少原先就接触携带机和游戏的“核心玩家”。

  此外,《数码宝贝》系列游戏采用“掌机独占”的发行模式,几乎只在万代版开发的掌机Wonderswan上可以游戏,但Wonderswan最终没能战胜任天堂,退出了主机游戏市场的角逐,《数码宝贝》和Wonderswan平台一同没落。

  2015年,为了挽救整个IP,万代推出《数码宝贝》Tri系列,试图唤起曾经初代观众的情怀,但没想到弄巧成拙,从2015年到2018年,“数码宝贝”Tri系列一共推出了六部OVA动画,评分和票房成绩都一路下跌。

  反观当时的强敌《精灵宝可梦》,在过去的二十年始终保持着生命力。虽然也不再是当年最巅峰的状态,但依旧还有一大群死忠粉丝。

  由于宝可梦在基础设定上完全架空,反而不会受时代发展印象。像《数码宝贝》这样本身就脱胎于时代背景下的作品,当电子宠物的热潮褪去,“数码兽”这样的设定,已经显得落伍。它就像过去小浣熊干脆面的游戏卡一样,变成了专属于那个时代的记忆,不再能满足现代的要求。

  宝可梦游戏之间一般依靠“世代”来划分,平均3-4年,游戏就会更新一个“世代”。虽然每一代作品的主角都是小智,但实际上每一代都有不同,始终在随着时代的进化而不断加入新的元素,以保证可以吸引到新时代的观众。

  从这个角度看,由于国内的观众买不到数码宝贝相关的产品,反而守住了这部作品在心中的纯洁性。大家记住的,仍然是初代作品带给自己的感动。

  当太一拿起嘉儿的哨子,奋力吹响的那一刻,也是所有初代观众告别童年的瞬间,最终这部作品也变成了他们生命中的那个“数码宝贝”,不得不说一声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