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电子产品通俗地理解就是指供消费者日常生活使用的电子产品,一般是应用于办公、娱乐、通讯、个人生活等用途,例如手机、耳机、音响、电视、笔记本、平板、扫地机等,这些产品都包含大量电子元器件。

  (一) 具有消费品属性。消费需求具有较强的刚性,且功能简单,操作容易,价格不高,个人消费者购买决策快、上手快、使用频繁,部分电子消费品已经接近半快消品的标准,例如耳机、数据线、充电宝等。

  (二) 具有科技属性。消费电子产品涉及到光学、声学、通信、材料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技术,产品更新换代快,技术驱动、产品驱动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例如5G技术突破带来5G手机换机潮,智能汽车需要越来越多的芯片来实现对光线、温度、障碍物等的感知。

  上述两种属性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消费电子别有一番特色的现象:一方面,它比一般快消品(如服装、饮料、食品)更能卖出高价格,而且买单者众多;另一方面,它比冰箱、空调、电视等耐用型家电产品更快地更新换代,即使是有实力的消费者,其有可能每年换一次苹果手机,但很少会每年换一次卧室空调。因此,消费电子产品行业市场容量较大,除了考虑人口、人均消费量、市场渗透率等因素,还要考虑技术和产品创新因素带来的影响。

  消费电子产业特别强调产业高度协同。以摄像头产业为例,零部件众多,产业链很长,其上游主要可以分为镜头(如舜宇光学)、马达(如TDK)、滤光片(如水晶光电)、CMOS传感器(如索尼、三星)、图像处理器(如德州仪器、恩智浦)等五个细分行业;中游为模组封装制造商(如欧菲光);下游为整机厂(如苹果、华为、三星)。在整个产业链中,形成了以整机厂为核心的生态圈,其一方面洞察市场需求、紧跟国家政策,另一方面受制于上游供应商的技术创新。

  一看行业周期,其核心驱动力是上游供应商产品创新。比如智能手机,2012年-2017年就是典型的创新驱动周期,智能手机普及,智能手机产业链企业股价大涨,但2017年之后明显下行,包括这次的5G驱动换机其实都是下行周期中的小的向上周期。另外,2017年出现了新的细分行业—可穿戴设备,其崛起是以Airpods的大规模普及作为主线,Airpods的创新带来可穿戴设备销量的爆发,从而塑造了一个新的万亿级市场,例如立讯精密、歌尔股份乘风而上,开启了新一轮上涨。

  二看宏观政策,其核心驱动力是政府经济发展思路的调整。例如手机行业曾认为2020年是5G手机换机大年,但实际上5G手机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5G网络建设情况、运营商的价格政策以及手机厂商成本控制能力,而5G网络之所以建设推广不够快的一大原因就是5G应用场景还不够广泛、消费者的需求不够刚性,应用场景则严重受到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影响,例如中国各地传统燃油车退出时间表能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新能源汽车较高的电子化、智能化水平带来消费电子行业进一步爆发。以北京为代表的特大型城市,公交车、物流车、出租车以及网约车市场或将提前到2020年实现全面新能源化,私家车领域则将在2030年前后完成这一目标。

  三看应用场景,其核心驱动力是消费者消费观念和能力的升级。消费者一般总是懒惰的、不专业的,希望产品更加智能化、能傻瓜式操作、价格不断下降。因此我们看到消费电子行业从以往的“大单品”变为目前的“小爆款”,应用场景不断渗透,电费电子产品品类越来越多样化,例如以往就是电视、电脑和手机这几个主要的电子产品,目前就手机周边而言有TWS耳机、移动电源、无线充电等,就智能家居而言有智能音箱、智能灯泡、智能安防等,就车载周边而言有智能车充、行车记录仪、车载音响、车载冰箱等。

  四看全球供应链状况,其核心驱动力是国家之间的政治、技术斗争。最近几年中美贸易战持续进行,这不是短期的战争,而是美国要从战略上整体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为了解决包括消费电子等行业在内的“卡脖子”技术问题,中国毅然决定大力发展自主核心技术,因此国产替代进口是一个重要的行业风口。以智能手机的射频前端芯片为例,其包括滤波器、LNA(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PA(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开关、天线调谐等,其中滤波器市场容量占比约50%(SAW占35%,BAW占15%),功率放大器占比约30%,开关与低噪声放大器合计占比约20%,目前各细分市场均为日美巨头垄断,市场集中度较高;而国内PA供应厂商主要有卓胜微、紫光展锐、中科汉天下、唯捷创芯、飞骧科技、锐石创芯等,唯捷创芯刚于2022年3月1日获批上市,预计飞骧科技将在2022年紧跟其后上市。

  总结:不论是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投资,其本质原理是一样的,就是选好行业(赛道)、好公司(赛车)、好企业家(赛手),都需要对上述三者进行深度研判,只是一二级市场在侧重点有一定差别,而选好行业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在消费电子行业领域,掌握上述四个核心逻辑,则能在很大程度上把握机会、减少入坑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