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不好,音乐版权到期,更改发行商,甚至明星脸授权期满,都可能导致游戏下架。我们还提供了购买绝版游戏的渠道,以及作者是如何在这些渠道上被贩子骗了70美元的。

  现在说到PC游戏,那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游戏都在Steam集结”,虽说除此以外还有EA的橘子摊、育碧的“玩你们”以及波兰人的GoG,但在规模上完全不能与Steam相比。至于那些PC游戏销售网站,如Green Man Gaming、杉果之类,都像是Steam这棵大树上的藤蔓。我们有时候简直会把Steam当图书馆用Steam不仅有游戏,还有评论,吐槽,还有玩家做的各类同人图。

  话虽如此,Steam实际上并不是图书馆,它的本质依然是一排排货架,货物有上架的时候,就会有下架的风险。

  统计Steam下架了多少游戏是个费时费力的活,我大致凭着记忆整理出了一张表,里面有90多个游戏。我们可以对着这张表看看Steam上下架游戏的规律:

  这张表上我们可以看出,下架最多的游戏是各种电影/漫画改编游戏,比如《教父》《蜘蛛侠》《洛杉矶之战》等等。在它们之中,有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是丢掉了独占协议,比如《忍者神龟》的授权从育碧转到了动视,我们就要和育碧版说永别了;另一种是游戏虽然没有续约,但是也没其他人拿到新独占授权,那么游戏理论上还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第二类,则是那些需要现实产品授权的游戏,例如各类赛车,飞行,以及育碧的那票军事游戏。世嘉的《Outrun 2006》下架,直接原因就是法拉利的许可到期了;最近的《心灵杀手》下架也是因为音乐版权的问题;《鬼武者3》则据说是明星(金城武)授权到期的原因。

  至于绕过授权继续销售的事,世嘉还真干过,《疯狂出租车》的重制版就替换了过期了的音乐和广告牌。这样到底影不影响游戏性,就要各位老玩家慢慢体会了。

  第三则是一些题材重复的年货,例如足球经理和NBA系列,既然每年都有新作,题材又重复,那前浪赶紧死在沙滩上吧。老玩家早就转到新作上,厂商也省去了维护老游戏的麻烦。

  第四类大多属于小公司倒闭或转手,游戏没人接盘,或者和发行方合作关系结束,游戏下架。Prey发行权从2K转到了Bethesda,于是初代游戏下架。Reflexive Games专盯休闲小游戏的制作发行,被亚马逊收购后全线转向手游,全线游戏下架。Gearbox从3DRealms购买了《毁灭公爵》版权后,就迫不及待的下架了3DRealms的《毁灭公爵3D:重量版》,上架了自家的《毁灭公爵3D:20周年纪念版》。虽然后者新增了8个新增关卡,但没把原先的3DRealms版资料片收全,在粉丝中有不少争议。

  第五类则是需要公司长期维护的游戏,当年微软GFWL(Games for Windows Live)停止服务的时候,就曾导致一大批游戏下架,其中有不少在更改成Steamwork后重新上架,但也有一些永远的和我们说了再见。还有一些更懒得公司,例如《命运战士3:偿还》就是因为在新配置下无法适配分辨率,制作商不愿维护而下架。

  有那么一小戳游戏下架的原因确实难以解释,游戏公司通常也不会解释各中原因。也许是成绩差,或是其他什么我们永远也想不到的理由,反正版权攒在老板手里,他们开心就好。

  看上去游戏下架大多是被迫的,但是从游戏公司上架下架的动作来看,我们不仅能看到法律压迫下的毅然决然,还有背后老谋深算的生意经。

  动视是Steam上不折不扣的下架狂魔。2013年他们下架了007系列,“命运战士”和创意赛车游戏Blur;2014年下架了冰河世纪,行尸走肉和恶搞之家;消停了几年后,他们今年又下架了整个超凡蜘蛛侠和忍者神龟系列。

  表面上看,动视的这些举动十分不上算,连一些刚上市的游戏都惨遭毒手,例如《忍者神龟:曼哈顿》是2016年五月上的市,今年1月就被撸了下来,享年不足一岁。更有甚者,当年的《007:》,2012年10月上架,2013年1月,刚刚过了百日就被拉到暗无天日的小黑屋,至今没有重见天日的迹象。

  但细细考据,我们能发现发行商在背后打的小算盘。动视下架这些游戏背后当然是笔利益帐:一面是续约的成本,一面是游戏的销售额与这个IP的可挖掘潜力。这些IP作大抵都是骗粉丝钱的劣质游戏,《007:》和《忍者神龟:曼哈顿变异》都是Meta平均40多分的产品,离开了IP,它们一钱不值在下架前,这几个游戏的活跃玩家数已经降到50这个档次了。在IP衰落的情况下,为这些游戏续约都是亏本生意。

  《死侍》就是这么个好例子。此作于2013年六月上市,也就是个Meta 60分的游戏,口碑销量都一般。赶上2014年1月的版权日,它和《冰河世纪》一起下了架。不知是不是好莱坞要筹拍《死侍》电影版的消息让动视觉得这个IP大有搞头,他们在半年后又重新让《死侍》上了市,还风风火火的登陆了PS4和Xbox One平台。2016年上映的电影版让这个IP徒然增值,虽然游戏和电影真的没什么关系,但在Steam评价页里我们可以看到大把的电影粉在给游戏点赞所以至少在这几年内,我们应该还是可以看到《死侍》继续风光的活在各个平台上。

  游戏一旦下架,我们当然就没法从Steam上买到了,当然Steam有两宝:礼物和兑换码,有时一些盒装Key一样也可以兑换。这就给了我们这些收藏癖喜加一的机会。除此以外,为了获得这些游戏,我们可以用如下手段:

  冷酷无情的大公司例如动视,育碧之流下架都是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等你喜滋滋的等到打折季掏出钱的时候,游戏已经不在了。但也有富有人情味的公司下架前会广发通告,XXX游戏某月某日就要下架了,最后甩卖一次。于是看官们纷纷掏出了钱包,纷纷解囊购买,喜上眉梢又买了一个绝版货。

  前阵子低至8元的《心灵杀手》就是个现成的例子(关注游研社你就不会错过它)

  那些规模稍小的发行商,例如世嘉和Codemater,就会在下架前最后吆喝下,赚个人气。世嘉在下架《VR网球4》就曾以1美元的价格大肆放送过《尘埃:决战》也曾经免费领取过。所以对于这类资讯,我们千万不要错过,当然错过了也没关系,因为我们以后可以从Key贩子里面买到,只是略贵一点而已。

  当然有时候也会乌龙,绝版的游戏自己从棺材里爬出来,比如世嘉的《Castle of Illusion》,说好下架,结果强行被续了

  如果错过了绝版销售,那你可以到GMG或GamerGate等其他平台去碰碰运气,也许那里还有卖剩的Key。

  对那些大厂游戏来说,有个更好的平台或许能淘到CDKey,它就是Amazon。也许因为是非专业游戏平台,那些卖剩的Key会在那留的更久。许多两三年前下架的大作在那都仍然有售,如R.U.S.E,耶利哥等等,购买时只要注意版本是否是数字版,是否DRM Steam即可。

  最后,还有一些逗逼小厂在Steam下架后仍然在其他平台卖自己的游戏。比如一款叫做《World War 1 Centennial Editon》的下架游戏至今仍在GamerGate上销售。2014年此游戏因为母公司财务审查遭到下架,至今没有回到Steam。但它在GamerGate依旧在售,2015年的一战纪念日,制作公司还为它做过宣传。

  如果你想要淘点便宜便宜货,可以冒点风险去G2A,Kinguin或steamgift这类Key站,国内的SteamCN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些地方在某种程度上算是steam兑换码的跳蚤市场,到处都是二道贩子和玩家们拆出来的二手Key,在里面多淘淘,也许就会有不错的收获。

  G2A和Kinguin除了拆包Key,还有大量带预售DLC的游戏兑换码。当然作为跳蚤市场,也鱼龙混杂,有不少骗子出没其间。好在在G2A和Kinguin上,你可以花个几刀买个保险服务,对那些价格高昂的兑换码,多少是个保障。

  最后说一件我不高兴的事让大家高兴高兴我在Steam被二道贩子欺骗的经历。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我正杀完几局屁股,志得意满的打开Steam,有一个窗口突然跳了出来:

  对于那些普通账号,我是不会理睬的,但看他资料是个差不多200级的Steam交易老手,似乎可以聊一下。聊着聊着我的劲头也起来了,要不直接就直接Steam开交易?

  “NoNoNo,我的key都是放在G2A的。”这个老外放了几张G2A仓库截图,都是兑换码打了码。

  这个时候兑换码已经彻底钓起我的胃口了,再加上他要的钱低于我心理预期,于是就跑那第三方游戏占充了钱。之后那哥们就开始装病了:

  “我的Chrome突然崩溃了,打不开。”“我的电脑挂了,我发誓我电脑真的有问题”。

  反正就是各种不给我Key,等我第二天起床后,如大家所愿已经被他拉黑,之后Steam举报和Paypal申诉都已经无效了,我因此损失70美元。

  买Key前先去这些游戏社区看看,例如Blur的社区就有玩家指出Blur并不存在兑换码,只有steam礼物,卖Key的必然是骗子;

  去有保障的网站,国外对信用卡消费的保护比较好,容易追回,国内在这方面非常弱;

  最后也没啥多说的了,希望大家能举报举报这个骗子,在他下面喷喷他,顺便祝喜加一开心。

  编后:作者在成文后发现有好事老外专门成立了Steam绝版组。该组设置了很高的加入门槛,其中一项为“需要至少85个绝版游戏”,仅这一条,就过滤了绝大多数的玩家。

  这帮有爱的绝版收藏玩家还创办了个统计网站,地址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跳转,你可以去统计一下绝版货收藏个数,我居然有45个,你的有多少呢?

  叶子猪每日行业播报系叶子猪游戏网出品的资讯栏目,仅作于汇聚互联网游戏行业的每日资讯,如需查看文章出处可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