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8日消息(记者王思远)又到求职高峰季,游走于灰色地带,称“付费内推”就可获知名企业实习和就业资格,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多少“求职坑”?应届高校毕业生突破900万,创历史新高;留学生迎来“归国潮”,职场竞争持续升温。2021年应届生的整体就业形势如何?相比以往,招聘市场的风向和需求有了哪些变化?新需求、新趋势给求职者和招聘企业提出了哪些要求?中小企业该如何提高招聘效率和招揽人才?

  数据显示,今年国内应届毕业生已经突破900万;另有消息称,受多种因素影响,留学生的“归国”趋势也将加剧。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近一段时间网络、朋友圈,甚至电商交易平台上,招聘市场“付费实习、付费内推”的广告,成了很多人“心照不宣”的秘密。

  所谓内推,本是一种企业鼓励现有员工向企业推荐优秀人才的招聘方法。一份《2021未来招聘趋势报告》中显示,74%的中国受访者认为内部招聘在后疫情时代变得越来越重要。

  企业对于内推的倾向性选择也让一些中介看到了“商机”,做起了买卖。这些广告宣称,“互联网、电信、金融等企业校招社招‘内推’,直达团队,一步到位”“国内‘大厂’,职位应有尽有,‘内推’简历100%跟进有回复”,通过内推,不但可以获得实习资格,甚至可能转正工作。

  记者调查发现,动辄2、3万元的“知名企业内推实习名额”,多是言过其实。某互联网厂商业务主管张先生告诉经济之声,多次收到陌生的“合作来电”,称“每介绍一名实习生,就可以得到一万元佣金。如实在无法安排实习,也可以个人名义出具实习报告证明”。张先生以“违背职业道德和风险大为由”拒绝了对方。而对于这些“黑中介”的来历,以及如何得知自己的电话,无从查找。

  思远:眼下,求职市场中很多应届生对于内推途径非常看重,今年高校应届生、海归对内推求职需求如何?前面提到的乱象严不严重?

  肖竹:从根本上来讲,因为市场上有需求,而且需求强烈。有些学生对内推有些迷信,甚至不知所措,也反映了当前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学生群体中被“名企”标签绑架的心态,希望用“名企标签”作敲门砖;学生群体受到了很多“求职经验分享”的影响,这些经验中非常力推“内推”途径,也助推了这种内推的盛行和文化。

  思远:内推文化最早由外企引入中国,内推人知道企业的用工需求,也相对了解应聘者或候选人,所以可以在内部给双方背书,给HR提高招聘效率。越好的企业、越高的职位,招聘成本越高。但这两年国内职场人情味过度,内推就变味了。今年有超900万名应届毕业生,海归回流潮也来了,您了解到的高校整体的形势如何?以前受追捧的热门行业,如金融、互联网现在是不是还吃香?您看到了哪些新趋势、新需求?

  肖竹:对于整体就业形势,要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一方面是海外留学生回国的趋势,还有很多去年毕业没能就业的应届生,也提高了竞争密度。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8月份,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5.3%。“就业难”持续多年,一个原因是高校毕业生体量庞大,预计今年将突破900万人;第二是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期望比较高,不愿意“低就”,满足大学生期望的新增岗位不足;第三,大学生本科毕业后,有一种慢就业现象,因为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好,很多家庭支持学生考研,这也是延缓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的重要原因;最后就是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实践能力培养,跟市场上的用人需求脱节。趋势上看,互联网和金融业还是热门行业;大数据、电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软件工程,都成为吸纳非常多就业、有很好职业发展的行业。

  思远:提起应届生就业的预期过高,之前有媒体报道,一部分应届生预计十年内年薪可以达到百万,这是噱头炒作还是学生们真那么乐观?

  肖竹:我倾向于媒体炒作。大学生对薪资要求是分学校和专业的,高校有就业指导课程,职业规划做的比较好的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和薪酬待遇会有客观判断。

  思远:如今,职场中适度的包装很重要,对应届生而言,没有工作经验和项目,适度包装和言过其实的边界在哪?

  肖竹:应届生还没有太多职场经验,更多是基于实习经历、项目。简历需要美化,但教育背景、实习经历等,特别是岗位相关信息,一定要保证真实性。否则,入职以后,用人单位会以信息虚假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思远:从招聘企业的角度,特别是非头部行业的中小企业,毕竟资源有限,和“大厂”比不了,怎样招到合适的人才呢?

  肖竹:当下的就业环境,倒逼着求职者主动迎合市场,对非头部行业或者中小企业是有好处的。企业的规模还有行业地位,在招聘时跟目标高校的层次是有对应关系的,中小企业招聘时,通常比较重视所在行业中的非顶尖高校的专业人才,会有针对性地进行招聘。

  思远:这种人力资源匹配就像相亲,当自己是潜力股,但目前资源有限时,不求全,而要求“合”,找与企业价值观一致的人。最后说说求职环境,如何打造清朗的求职、招聘环境,您有什么建议?

  肖竹:首先是规则,政府要进一步规范就业招聘市场,加强监管,打击职业招聘中介的违法行为,这是底线性规范。从企业方来说,要懂法、守法,以长远眼光对待企业发展的眼前利益和人力资本的使用。高校要解决招聘信息和学生求职技能的问题,把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工作做牢和做实,推进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高校可以跟中介平台合作,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市场信息。这需要产、学、研、政,几方共同发力。

  拿到公司offer仅仅只是开始,若干位同学的切身经历告诉你,在入职前对企业做一次深入、全方位的背调是多么有必要。

  日前,校车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2020年第1号预警,提醒有关部门、学校、校车运营单位加大校车安全管理力度。冬季即将来临,雨雪冰冻、大风大雾等极端天气增多,提醒学校和校车运营单位、校车驾驶人做好冬季运行各项准备,制定应对极端天气交通安全措施。

  人社部:@吴桂春们,这份求职就业指南请收好,记者从人社部获悉,这个端午节,失业农民工吴桂春在广东东莞图书馆的留言让人感动,而人社部门积极提供就业服务,帮助吴桂春就业,也受到“点赞”。如果你想了解就业创业政策和办事指南,可登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官网()及各地官网,或拨打12333电线

  又到求职高峰季,游走于灰色地带,称“付费内推”就可获知名企业实习和就业资格,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多少“求职坑”?应届高校毕业生突破900万,创历史新高;留学生迎来“归国潮”,职场竞争持续升温。2021年应届生的整体就业形势如何?相比以往,招聘市场的风向和需求有了哪些变化?新需求、新趋势给求职者和招聘企业提出了哪些要求?中小企业该如何提高招聘效率和招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