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人满为患,有的坐在走廊的椅子上,有的从门缝里偷看,孩子们贪婪地看着这部动画……《铁扇公主》虽然出现在战争时期,但内容并没谈及战争(意思是并不是一部宣传战争的动画、与同时期的日本动画《桃太郎的海鹫》形成鲜明对比),后来才知道,这是一部宣传抗日的内涵动画,感受到动画制作人的高明之处。”手冢治虫去世前一年的1988年,讲谈社出版手冢治虫漫画全集《漫画的奥义》一书中,这个可称为“日本动漫之父”的漫画家再次提到1942年在日本上映的中国动画《铁扇公主》。

  1938年,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动画《白雪公主》在孤岛上海上映,带给动画人万籁鸣的震撼可想而知;而当时票房惊人,观众络绎不绝,也成功引起了上海新华影业公司的关注,让总经理张善琨产生制作中华动画之巨作的决心。不久,新华影业公司的导演方霈霖受到张善琨的委派,带着当时著名编剧王乾白的剧本《铁扇公主》——剧本得到了万氏兄弟的认同——以《铁扇公主》命名,暗含着与《白雪公主》分庭抗礼、为国争光的志向。

  1941年,《铁扇公主》上映了,这也是亚洲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当熟悉《西游记》故事的国人走进影院的时候,发现这是一个没有“哪吒三太子”和“托塔李天王”带走牛精的新结尾——据说关于这段结尾的处理是万氏兄弟在承接绘制本片时提出的条件。他们希望将剧本改为隐含唤起民众团结一心、坚持持久战斗、取得最后胜利的抗日主题,这一条件也为张善琨所认可。

  1942年的日本观众,如果走进影院,看到的会是65分钟版本——当局先是剪去了7分钟,影片上映没几天后,又被日本军方下令禁播。即便如此,少年手冢治虫还是幸运地看到了这部作品——那一刻,像是推动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对整个日本漫画世界,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西方有学者认为,日本漫画“几乎从一开始,就在针对成年人群制作动画。”事实上,在手冢治虫青年时期,日本当时流行着主要面向儿童的通俗读物“赤本”(由于纸张缺乏,印刷厂使用低劣的纸质进行印刷,这种纸面往往泛着浅浅的红色)。直到手冢治虫的出现,才将这种“针对成年人群制作动画”的路数,变成了日漫不同于美国迪士尼动画的独特存在。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观众们颇为幸运地在83年后,又在大银幕前看到这部旷世名作《铁扇公主》的修复版。或多或少,能从中一窥手冢治虫的心境,并隐约察觉出中日动画电影不同走向的偶然与必然。

  《铁扇公主》片头有这样一段文字:“西游记本为一部绝妙之童话,特以世多误解致被目为神怪小说,本片取材于是寓为培育儿童心理而作,故内容删减存精,不涉神怪,谨以唐僧等四人路阻火焰山,以示人生途径中之磨难,则必须坚持信念,大众一心,始能获得此扑灭凶焰之芭蕉扇。”本片将动画作为培育儿童心理的创作思路,也成为我国美术电影很长一段时间的创作主导方向。

  细看本片内容,虽然依原著刻画了孙悟空的神通广大,但不同于日后以《西游记》为蓝本的故事里总是悟空高光,本片中真假牛魔王与正妻(铁扇公主)、小妾(狐狸精)间的婚姻关系,充分发挥了我国传统叙事尤擅人伦的特点——不知手冢治虫对于这个三角恋的故事是否也曾深受震撼,从而带着日漫走上了“全年龄段”的道路。撰稿|孟渐新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