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在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投资的公司。在经历了美国英雄主义式的剧情后,依靠iPod、iPhone和iTune一举站上了互联网时代的顶峰。苹果的logo,也引领了时尚界的变化。

  苹果的第一个标识非常复杂,它是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读书的一个图案,上下有飘带缠绕,写着Apple Computer Co.字样,外框上则引用了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短诗,“牛顿,一个永远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中灵魂。“

  乔布斯后来认为这一标识过于复杂,影响了产品销售,因此聘设计一个新标识一个环绕彩虹的苹果图案。那么,为何这一苹果被咬掉一口呢?这或许恰恰正是设计者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在英语中,“咬”(bite)与计算机的基本运算单位字节(Byte)同音。1998年,苹果又更换了标识,将原有的彩色苹果换成了一个半透明的、泛着金属光泽的银灰色标识。

  视窗操作系统的成功让Micosoft誉满全球,比尔盖茨也多年在世界财富榜上稳坐头把交椅。微软的Logo一直都是以文字为主。直到2012年Windows 8的推出,微软的LOGO加入了视窗的LOGO,并且进行了扁平化的处理。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Windows操作系统LOGO的演变也是值得我们回忆的。挥动的旗子在2012年Windows 8的推出变成了侧视的视窗,虽然一开始大家都不能接受,不过后来就慢慢习惯了。

  Intel的LOGO同样直观,直接用文字作为LOGO,在2005年后,伴随着多核心CPU历史的开始,Intel统一了自己的LOGO,更加动感与时尚,同时为自己的logo上面加了一个“紧箍咒” ,估计是想锁住自己的品牌价值吧!

  Google的第一个标识由联合创始人布林设计,为了设计这一标识,他特意自学了免费图形软件GIMP。此后不久,Google又在标识后面加上了一个感叹号,此举明显是为了模仿雅虎。1999年,斯坦福大学艺术专业教授鲁斯科达尔(Ruth Kedar)为Google设计了新标识,并沿用至今。

  1911年,国际记时公司(ITR)和计算机度量公司(CSC)合并,组建了新公司计算-制表-记时公司(CTR)。1924年,CTR将公司名称变更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IBM于1947年改变了标识,新标识就是IBM三个字母的打印体。1956年5月,托马斯华生在去世前不久正式将权力移交给儿子汤姆华生(Tom Watson)。

  汤姆华生行动迅速,用行动和符号展示了一个新的时代。他接手IBM后的第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巧妙地改变了公司标识。新标识用City Medium字体取替了Beton Bold字体,使“IBM”字母显得更刚性、更扎实、更平衡。1972年,IBM又采用了一个新标识,仍由兰德设计,但用水平的条纹替代了实心字符,暗示着“速度和力量”。

  索尼仅在品牌成立2年后变更过一次自己的logo,此后至今的50多年时间,除变换几次字体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变化。虽然这几年索尼略显低迷,但是几十年来”索尼“带来的黑科技可不是其他公司能比的。

  其实大多数品牌的logo的进化都是由繁华简的,因为这确实是跟随审美观的进化的一个过程。但太过简单的logo设计也可能趋于平庸,甚至让人看不出来它的logo属性。这样就显得有些华而不实了。例如Moving Brands为惠普设计的新logo,看上去质感不错,但过于线条画的设计并不能真正突出HP这个两个字母的本意,艺术的设计固然重要,但至少得让人能够看清楚logo所涵盖的信息。对于认识惠普的人来说,也许认真看一会还能猜到,但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惠普这一品牌的人说,也许会把只它当做四条竖线。

  雅虎最近也随大流更换了一次LOGO。新标志继续保留了感叹号和紫色色调,字体则采用全新设计的无衬线体,并且在字体中加入了棱角效果,整体将显的更加现代。

  作为百年老企业以及影响80后如此之深的品牌,NOKIA现在的状况的确有点唏嘘。在没有手机的年代,诺基亚甚至在做轮胎。NOKIA来源于古芬兰字nois,指的是一种栖息在诺基亚河岸的小黑貂。这也难怪NOKIA一开始Logo上有一条鱼。在后续的演变中,NOKIA逐渐演变成文字LOGO,其中CONNECTING PEOPLE的口号深入民心。

  品牌LOGO,代表品牌文化、品牌内涵、品牌气质的具象化符号。就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扁平化的流行,如今品牌LOGO更趋向以创新为基础的直观易读。简约而不简单,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