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印刷厂的文化和记忆巧妙地融入现代消费和休闲体验之中,新印厂这个工业遗址焕发新生。

  顺着简约时尚的现代风商铺招牌望进去,红砖黑瓦的原始老厂房悄然融入黄昏时分五彩斑斓的街景。

  秋风乍起,吹起了吴晖情感上的涟漪,“那3栋建筑就是我们贵州新华印务有限责任公司以前的老厂房,加盖了二楼。”他用手指着新印1950正大门对面的商业体。

  贵阳市云岩区宝山北路新印厂,是1950年成立的贵州人民印刷公司的生产区,1966年改名为贵州新华印刷厂后,大家都叫它新印厂,厂区门前的一条街还以此命名。贵阳人耳熟能详,不仅因为这里位于市中心区域,更因为在这里印刷的各类书刊、几代人使用过的课本,都成为了许多贵阳人深刻的记忆。

  吴晖的父亲是第一代新印人,从事铅活字排版。工作就是对照原稿内容,在提前用铅、锑、锡合金铸成的活字中,按照字号大小和字体样式,一颗颗挑选出来排列成行。

  今年54岁的吴晖,小时候放学后常去新印厂玩,“两三米高、十来米长的书刊轮转机在厂房里不断轰鸣,好新奇。”

  从技校毕业后,吴晖从家属子弟变成了厂二代。1992年,他进入新印厂的彩印车间,主要印刷对质量和技术要求较高的书籍封面等。虽然与父亲在一起上班,但干的活却天差地别。吴晖每天操作单双色印刷机、四色印刷机,“效率提高了很多,比如我父亲一小时能排500字,我一小时能印出5万张。”

  20世纪80年代初,中文激光照排系统问世,印刷行业从“铅与火”时代,走向了“光与电”。

  那是吴晖激情燃烧的岁月,他每天乐此不疲穿梭在车间,不停琢磨,怎么才能比别人印得多印得好。他连续多年被评为厂里的先进个人,2010年,贵州首届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举行,他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就在宝山北路这一方小天地内,全省中小学教材教辅、众多期刊图书及各类画册,在印刷机的轰鸣声里,被生产出来,运往各方。

  面临数字印刷和环境治理两大挑战,印刷业再次换挡提质、转型升级。2020年,印刷厂搬到沙文高新区科技产业园,新印厂老厂房成为工业遗址。吴晖也离开彩印车间,退出生产一线转入设备部。

  成为贵州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后,贵州新华印务积极调整经营战略,并引进数字印刷生产线,实现印刷绿色化发展。

  2024年,新印厂通过改造,以文化与商业相融合的地标性特色文化创意街区形象,跃入大众视野。

  印刷博物馆,以及原印刷厂设备等带有文化印记的展陈,巧妙地融入现代消费和休闲体验之中,“新”与“旧”在这里交织、碰撞。

  “有珠宝首饰品牌想要入驻,但我们果断拒绝了,因为要保持整体的文化特性。”贵州新华印务的办公室科员夏俊杰参与了新印1950一、二期相关工作。

  5月25日正式开园以来,新印1950日均客流约3.5万人次,目前已有116家商户开业经营。这正是贵州高质量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占据优越的地理位置,通过文创反哺主业、延伸印刷产业链等方式打造,新印1950这个项目让老厂区焕发新的生机,为贵州新华印务带来经济新增长,更是在顺应时代转型中做出了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