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之间,孙悟空上了全球的热搜榜,并且惊动了外交部。21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及,中国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受到国际玩家青睐。发言人毛宁表示,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吸引力。

  据了解,不少外国玩家们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游戏的文化内涵,开始集体阅读《‌西游记》‌。‌‌更有外国玩家直言“我就是孙悟空”,用一个西方谚语来形容这种上瘾且不可戒断的状态,那就是“被一只猴子缠住了”(a monkey on my back,重负缠身)。

  有网友曾讨论,如果美国的超级英雄代表是超人,日本是奥特曼,中国是什么?很多人都答出了那个名字:孙悟空。孙悟空这个中国超级IP,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历经岁月的洗礼而依旧熠熠生辉,始终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孙悟空,为天父地母所生,他破石而出(born from a stone),“不伏麒麟管,不受凤凰辖,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

  孙悟空的形象其实经过了漫长的演变,才化作了如今我们熟知的模样,犹如在炼丹炉里经历了七七四十九天的神火淬炼,而玄奘取经故事的流变则是太上老君的神火。在近千年时光里,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犹如一个“开放源代码”,经过不断修改、完善,逐渐定型为百回本《西游记》。

  先是玄奘口述、弟子辩机编纂的地理史籍《大唐西域记》,如同一颗种子,埋下了的根基。接着是玄奘弟子慧立及彦悰共同撰写的玄奘传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文化色彩。

  到晚唐五代,一部神异化的取经故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悄然诞生,孙悟空第一次闪亮登场,那时它还叫“猴行者”,是一位白衣秀士,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宛如一位神秘的侠客,自愿踏上帮助唐僧取经的征程。取经成功后,猴行者被唐太宗封为“铜筋铁骨大圣”,虽形象尚显单薄,却已然成为故事的主角。

  时光流转至元代,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更是西游故事演变的关键一环。在这部剧中,唐僧身世故事和猪八戒首次出现,故事人物基本定型,情节丰满曲折。从此,西游故事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孙悟空神通广大、行侠仗义的形象也逐渐深入人心。

  终于到了明朝,感谢吴承恩先生,集前代传说、戏曲、文艺之大成的百回本《西游记》现世,取经故事完成了儒释道文化的深度过滤,汇入中华文化的浩瀚汪洋,并成为其中的深海明珠。孙悟空也一扫之前“猴精”的顽劣形象,摇身一变,成为至仁至义、人见人爱的美猴王。

  对文化最好的传承是创新。1986年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成为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美猴王的形象妇孺皆知。六小龄童接过前辈衣钵,将传统戏曲猴儿戏和电视艺术融合,不仅在模仿猴儿时惟妙惟肖,且更加注意使用眼神,表演大气洒脱,给我们成功塑造了融动物、人、神于一体的美猴王形象。

  当时,《西游记》的拍摄条件极为艰苦,特效技术在今天看来也十分“五毛”,但很多人认为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2014年,《西游记》已经重播了3000多次,是世界上重播率和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

  此后,《西游记》和孙悟空被无数次改编,如《西游记动画》、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甚至国外也加入到了改编与戏说的队伍中。日本《七龙珠》的男主角孙悟空,《宠物小精灵》中从小火焰猴、猛火猴到烈焰猴的进化,《数码宝贝》中的悟空兽、猪八戒兽和沙悟净兽,甚至还有《我的世界》中的孙悟空同款皮肤,都少不了《西游记》的灵感启发。

  还有科幻美剧《穷山恶水》(Into the Badlands)在人物和剧情上,也都对《西游记》有所借鉴。全世界不断有创作者通过不同的媒介,以《西游记》故事为灵感,编织出属于自己的英雄史诗。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孙悟空是共同的童年记忆,是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只要提到孙悟空,不论身处何处,都会勾起每个中国人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让中华民族永远凝聚成一体。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遍《西游记》中“刻进DNA”里的高频词汇和经典台词吧。部分译文来自余国藩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