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中,香港金融管理局正以其前瞻性的视野和坚定的步伐,引领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创新与发展。从批发型CBDC的试验到零售型CBDC的探索,金管局不仅独立开展项目,也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每一步都彰显了其对金融创新的执着追求。本案例的(上)篇已对CBDC的发展历程及香港金管局在批发CBDC领域的实践进行了阐述,本文将进一步探讨香港金管局在零售CBDC方面的研究举措,并预测金管局在CBDC领域的未来发展。

  零售CBDC(简称rCBDC)是指中央银行面向个人与公司发行的数字货币,旨在替代或补充传统的现金和银行存款。通过数字形式的货币,以增强支付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时降低现金管理的成本。

  2021年,香港金管局开始研究在香港推行rCBDC的可行性,并在同年6月启动了“数码港元”(e-HKD)项目,研究范围包括技术实施和政策制定等方面。截至目前,金管局还未决定是否以及何时正式试行“数码港元”。

  根据《从技术角度看“数码港元”》白皮书,“数码港元”项目的技术研究由两部分构成。一方面是对rCBDC的技术实验研究,旨在探索和测试支持rCBDC的技术基础设施。这涉及对现有问题的识别评估以及寻找可能的技术解决方案,包括系统架构、数据管理、交易处理和安全性等方面。另一方面是对发行e-HKD可行性相关的全面研究,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这部分研究不仅考虑技术层面,还包括对电子货币的使用情境进行分析,探讨其潜在好处,例如提高支付系统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也会评估与之相关的风险,特别是数据隐私保护、反洗钱(AML)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挑战。此外,还考虑了法律和货币政策等重要因素。法律方面的考虑可能涉及电子货币的法律地位、监管框架以及与现有金融法规的兼容性;政策方面的考虑可能包括发行e-HKD对货币供应、利率和汇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潜在影响。

  从顶层技术构架来看,数码港元白皮书中提到了两种设计方案:直接(或单层)rCBDC架构与双层rCBDC架构。直接rCBDC架构指CBDC的发行完全通过央行运作的单层系统。这在操作和政策层面上会遇到多重挑战:一是原本由私营部门承担的面向客户的操作任务和相关成本都会转移到央行身上,这可能会使央行偏离其作为经济政策领导者精简和专注的公共机构定位;二是CBDC可能会成为网络攻击的新目标,央行需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即维护与CBDC用户规模相匹配的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和稳定性;三是直接rCBDC模型还可能引发隐私保护问题,并影响长期的金融创新。

  鉴于上述挑战,双层rCBDC架构被认为是更佳的选择。这里的“双层”包含两个互相连接的独立层次:一是面向银行间市场的批发层,二是面向零售用户的零售层。在这种模式下,央行与私营部门中介机构(如银行和支付服务提供商)在CBDC的分配和流通方面能形成有效的分工合作。央行可以集中精力构建CBDC的核心基础设施,确保其价值稳定,并监督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为私营部门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私营部门中介机构则可以承担大部分操作任务和面向消费者的活动,利用其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零售服务。这种双层结构既能发挥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作用,又能利用私营部门的微观运作效率和创新能力,共同推动数字货币的健康发展。

  批发层,为发行与赎回系统,采用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央行负责发行和赎回CBDC,并监控批发层的所有交易。选定的中介机构可以参与到DLT共识过程中,运行验证节点,但中央银行节点不参与共识过程,以实现更好的职责分离。批发层的设计注重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央行的节点可以通过数据单向传输机制(data diode)与批发系统隔离,以增强抵御网络攻击的能力。

  零售层,为分发和流通系统,面向包括个人与企业在内的普通用户。用户通过移动钱包应用或其他前端服务与零售层交互。中介机构在零售层中充当门户,负责将中央银行发行的CBDC分发给最终用户,并将用户的支付指令传递给中央银行。此外,零售层采用了基于未花费交易输出(UTXO)的交易结构,以确保每一笔交易都是独一无二且可被追踪和验证的。

  在确定双层rCBDC架构作为顶层技术架构设计方案后,香港金管局进而探讨了基于双层rCBDC架构上的四种货币发行模式。这几种模式之间并非完全相互独立,可以交叉应用。

  在构建中央银行和私营部门合作的双层数字货币体系时,两者间的职能划分以及如何管理用户的账户余额是核心问题。在最基础的变形中,私营部门负责客户服务和用户验证,央行则管理用户余额并处理零售支付交易,这种模式是直接数字货币模型的一种衍生形式。

  混合型数字货币模式进一步扩展了私营部门中介机构的职能,不仅包括客户服务和用户验证,还涉及所有零售支付交易的实时处理。尽管央行不直接介入零售交易,但它仍然负责记录所有用户余额信息,这些数据由中介机构提供。根据设计,中介机构可能会保有完整或部分的零售分类账副本(Synchronisation of ledger copies),并与央行的记录以及其他中介机构所持有的分类账副本进行同步,这一过程可以实时或定期完成,也可以选择是否使用分布式账本技术(DLT)。这种模式使央行成为支付系统最后的保障者,即使中介出现问题,央行也能使用所持有的信息介入,确保支付系统的运行。然而,这也意味着央行在保护用户数据方面的责任将更为重大。

  在中介型数字货币模式中,央行完全不参与用户余额的记录工作,只管理批发市场中各中介的余额;每个中介自行维护零售交易和余额的数据记录。这种模式的基础结构和运作方式类似于现有的即时零售支付系统。央行的运营负担减少,通过在批发市场和零售账本之间解耦,增强了系统弹性。由于央行不直接处理用户交易或余额,其在数据保护方面的职责也相应减小。但这种模型也带来了监管挑战,需要额外的保障措施和审慎标准以确保中介向央行报告的货币持有量能准确反映其客户的持有量。

  双层rCBDC架构所使用的基础设施同样适用于中介机构发行由CBDC支持的电子货币。与由央行直接承担负债的数字货币不同,这类电子货币属于私人货币,由发行中介机构承担责任,通常被称为间接或合成数字货币。这类电子货币的优势在于它提高了安全性和客户保护水平。由于央行不是电子货币的直接发行者,它无需维护零售用户的记账系统,因此在保护用户数据方面的责任也有所减轻。央行的监管职责主要是确保中介机构不会在缺乏足够数字货币支撑的情况下超额发行电子货币。然而,当发行中介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时,中央银行可能缺乏足够的信息来兑现其托管下支持资产的索赔。

  对于“数码港元”的推出工作,香港金管局经研究认为可采取“三轨道”策略。第一轨道旨在奠定基础:技术方面,将先行开发银行同业间的批发层面,为零售层面的设计奠定技术基础;法律方面,将与政府合作,确保数字形式的货币获得法定货币地位。第二轨道旨在深入研究及试验:与第一轨道并行,深入研究用例,并通过与银行及业界的试验获取实际经验,改进“数码港元”的执行方式。第三轨道旨在推出并试行“数码港元”:在第一和第二轨道的工作基础上,为将来正式推出“数码港元”做好准备,并在市场条件成熟时迅速启动推出工作。

  2022年11月,香港金管局推出了“数码港元”(e-HKD)先导计划,这是其为探索和评估CBDC在香港的潜在应用而采取的重要步骤。该计划属于金管局“三轨”策略中的第二轨,旨在通过实际的试点项目来探索零售CBDC的商业可行性。为支持先导计划,金管局同时开发了“数码港元”沙盒,允许参与机构在一个安全、受控的环境中快速设计、开发“数码港元”的概念验证原型,进而测试其用例,获取实践经验。

  “数码港元”先导计划的第一阶段于2023年5月正式启动,共有16家来自金融、支付和科技行业的机构被选中参与该计划,聚焦于六个关键领域进行测试,包括全面支付、可编程支付、离线支付、代币化存款、Web3交易结算和代币化资产结算。第一阶段最终显示出了积极的成果,但金管局也意识到,第一阶段的试验在受控环境下以小规模形式进行的,要评估这些效益是否能够在现实世界的大规模应用中实现,还需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测试。

  2024年3月,金管局启动了“数码港元”先导计划的第二阶段。基于第一阶段的成果和经验,第二阶段将聚焦于深化对“数码港元”三项核心特性的研究:可编程性、代币化和即时交收。同时,该阶段也将探索在第一阶段未涉及的新的应用场景。预计第二阶段将持续到2025年中,以确保参与机构拥有充裕的时间来对提出的应用方案进行测试和评估。

  除了对数码港元的持续研究,香港金管局也参与了多项rCBDC领域的国际合作项目,在收获多个合作伙伴的同时也累积了CBDC领域的宝贵经验,为今后数码港元的正式推出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

  Aurum(拉丁语意为“黄金”)项目是由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IS)创新中心香港分部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在2022年10月联合发起的CBDC系统设计项目,二者联合发布的报告阐述了该项目的实施目标、指导原则、技术架构、运作方式以及成果意义等内容。Aurum旨在设计一个全栈的双层rCBDC系统,进而探索零售CBDC的两种发行机制:通过中介的CBDC(Intermediated CBDC)和由CBDC支持的稳定币(CBDC-backed stablecoins)。

  该项目构建了一个包含批发层(即interbank system,批发银行间系统)和零售层(即retail e-wallet system,零售电子钱包系统)的双层CBDC系统。CBDC首先需通过发行层进行第一步较大金额的货币转移和结算,然后再通过零售层以小规模资金流入普通消费者或零售用户手中进行日常交易。

  (资料来源:根据报告《Aurum项目:两层央行数码货币(CBDC)原型》制图)

  Aurum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首先,它实现了两种类型的rCBDC架构,即中介CBDC和CBDC支持的稳定币。其次,通过使用区块链中UTXO(即Unspent Transaction Output)技术,Aurum项目确保了代币的可追溯性,这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和增强用户信心至关重要。此外,双层架构的设计为最终用户提供了隐私保护,因为银行间系统不记录任何个人数据。最后,Aurum项目通过解耦批发层和零售层,提高了系统的网络安全性。这种设计减少了零售和批发活动之间的交互,从而降低了潜在的网络攻击风险。

  Sela项目是由香港金管局、以色列银行以及BIS创新中心香港分部联合发起的一项合作研究计划。该项目通过对政策、网络安全、法律和技术等关键领域的深入分析,旨在评估零售级别的CBDC框架在促进中介机构间数字支付竞争与创新方面的实际效果。

  该项目中引入了一种新型中介机构——访问使能者(Access Enablers,AEs),它们提供所有面向客户的rCBDC服务,但不持有客户的rCBDC资金,从而降低信用风险和流动性成本。项目中的金融机构(Financial Institutions,FIs)管理用户的存款账户和ATM,最终用户可通过移动设备上的电子钱包管理自己的rCBDC资金。

  在传统的数字支付系统中,资金流转过程因涉及多家中介机构,中介和用户都需要承担一定的财务风险和资金成本,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额外的成本。而在Sela架构中, rCBDC支付的整个过程资金均不会在AEs或其他任何中介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停留。并且由于中央银行参与rCBDC的结算过程,也无需AEs在转账期间持有抵押品或流动性来抵御结算风险。另外,AEs也不需要持有自己的rCBDC或现金储备来帮助最终用户兑换现金或其他形式的数字货币,这些兑换工作将由FIs根据它们在央行的现有储备来进行处理。

  (资料来源:《Sela项目:可供广泛使用及安全的零售层面央行数码货币生态系统》报告)

  Sela项目证明了一个由中央银行运营零售账本的rCBDC系统可以在不增加网络安全风险的情况下促进支付服务的访问、竞争与创新。该项目强调了未来研究的领域,包括评估类似Sela架构的适当监管结构和商业可行性、与现有支付系统的互操作性、增强的功能性和网络安全维度等。此外,项目还强调了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于建立一个多元化、活跃的中介机构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为进一步推动香港地区金融创新并增强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金管局将在CBDC领域持续研究与创新。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金管局对CBDC的未来探索将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1)批发层面与零售层面的CBDC项目试点。金管局目前同时关注零售层面(即“数码港元”)和批发层面(即“Ensemble项目”)的CBDC项目。通过两个层面的探索,旨在全面理解CBDC在不同金融场景中的应用,并评估其对市场基础设施的潜在影响。

  (2)跨境支付系统的发展。金管局致力于研究CBDC在跨境支付和结算系统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利用CBDC提高交易效率和降低成本,这将有助于香港维持其作为全球贸易和金融交易枢纽的竞争力。

  (3)强化监管与透明度。为了适应CBDC带来的新挑战,金管局正在研究和开发相应的法规和标准,包括数据保护、反洗钱(AML)和反恐融资(CFT)等方面,以确保金融稳定和消费者保护。

  (4)技术合作与知识共享。金管局深刻认识到CBDC的跨境应用对于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性,因此将推动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合作,共同探索CBDC的国际使用和互操作性。

  (5)支持金融科技创新。通过设立沙盒机制等措施,金管局鼓励金融科技公司在安全的环境下测试和创新CBDC相关应用。这不仅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创新发展,也帮助传统金融机构了解和适应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与此同时,金管局正深入分析CBDC在未来数字经济中的角色,研究其如何与新兴的金融技术趋势相结合,以及如何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发挥作用。

  (6)整合专家资源。为了充分探索CBDC的潜力,金管局计划集合政府、金融业和学术界的多方资源,建立专家小组共同推动CBDC的研究和应用。

  通过在这些领域的探索与努力,香港金管局致力于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确保香港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提升香港在全球金融系统中的技术领先地位,并为香港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确保其在不断变化的国际金融环境中保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