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企业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沈阳持续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打造优质创新生态,为科技型企业插上腾飞翅膀。今年以来,沈阳市新增科技型企业2110家,科技型企业总数达24021家,继续位列东北地区首位。
沈阳飞行船数码喷印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行船)近日收到了一个好消息,他们与沈阳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达成投资协议。引进这笔投资后,将加速企业建设双面数码印花产业基地、开展跨界商业模式再造、从设备制造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型发展的进程,实现科技风投助力科技型企业早期项目“从0到1”快速发展的投资宗旨。
飞行船总经理王辉介绍,企业研发的同步双面打印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开创了双面数码印花的先河。一次成型双面数码印花机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认定为“国际领先”产品。2024年将完成海外市场近3000万元的订单。
“我们坚持以同步双面打印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确立了差异化产品战略。同时以设备投资形式建设产业基地,积极创新商业模式。”王辉认为,数码印花已经在纺织印染市场中抢占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双面数码印花目前可以满足高质量、小批量应用需求,未来也将开辟出一个崭新的蓝海市场。飞行船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型,依托技术优势,直面终端用户,全力开拓新市场,就是要在未来蓝海市场竞争中确立难以撼动的先发优势。
东能(沈阳)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能能源)是一家成立仅仅3年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托强劲的科研实力,在综合能源、电机及驱动、半导体的细分领域找到了立足点,攻克了“卡脖子”技术,推出了“撒手锏”产品。
半导体12英寸晶圆制造代表了目前晶圆制造的最高水平。东能能源副总经理王志军介绍,12英寸晶圆快速热处理设备控制系统是企业的拳头产品,在晶圆制备中的氧化长膜、薄膜沉积及扩散、退火、合金等核心工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设备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产业化是东能能源的初衷,企业也因此驶上发展快车道。“我们的快速热处理设备已经通过了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中芯国际的验证,有望实现12英寸晶圆制造热处理设备的国产化替代。”王志军告诉记者,东能能源将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方面持续发力,在电机(低空经济动力源)、能源工程、节能发电等领域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沈阳,像飞行船和东能能源这样找准发展赛道,在产业发展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企业已成为科技型企业的中坚力量。
上半年,沈阳市统筹抓好“创新空间、创新平台、创新生态、创新人才”建设,赋能创新主体,尤其是科技型企业蓬勃发展。
沈阳市做强平台支撑和服务产业功能。全力推动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太行实验室辽宁基地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全市20个重点产业链和10个重点产业集群,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组织各级各类创新平台面向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开放共享。新增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全市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705个,提前完成全年目标。
聚焦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难题,探索形成“325沈阳模式”。围绕重点产业链组织实施147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在真空干泵、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攻克178个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及相关专利、标准等241项。沈阳市争取国家级、省级各类科技政策4项、项目965项,获得支持资金3.91亿元,同比增长173%。
健全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研究制定《沈阳市加快独角兽企业培育行动计划(2024—2025年)》《沈阳市科技领军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联合北京金控集团征信大数据平台,从40余万家企业信息中筛选844家精准培育企业、3389家重点培育企业,建立精准培育库。
强化市区联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效能。组织66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面向10个产业集群的137个细分领域发布156项公共服务事项。鼓励创新主体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共建概念验证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大学科技园、创业吧等成果转化载体。创新性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奖补”变“股权”政策,以国资入股形式支持沈阳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等3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全市登记技术合同5324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324.7亿元,同比增长42.1%。
持续推进科技金融服务。鑫谱晶体、冷芯半导体、新松半导体等6个项目获得3499.5万元的投资资金支持。市科技局协调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为300余家科技企业提供超8亿元融资支持。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科技创新上持续攻坚发力,优空间、强平台、改机制、拓场景、育主体、引人才,营造更加优质的创新生态,努力把科技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效益和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