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可以模糊印象,一种精神却不会黯淡;时间可以改变山河,一种理想却不会磨灭;光阴能够冲淡记忆,一种信仰却历久弥坚。
“微观北大荒”开设《北大荒红色印记》专栏,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照片,再现北大荒人开垦荒原的伟大壮举,反映建党百年来北大荒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沧桑巨变,涌现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以及感天动地的历史事件,传承红色基因,厚植为民情怀,赓续精神血脉,抒发爱党爱国之情,凝聚启航新征程、奋斗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在曙光农场场史陈列馆里,有一部老式油印机安然地躺在“艰苦奋斗”板块的第二部分新中国最早的农业标准展示台上。
这部老式油印机是1952年《松江省桦南机械农场农业技术操作规程》手书钢板使用印刷的机器。这部操作规程为后来农场有限公司、垦区乃至全国的土壤改造、实施绿色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操作规程能够得以大面积推广,这部老式油印机立下了汗马功劳。
说起这部操作规程的诞生,还要回到1948年。79名佳木斯训练班的学员住窝棚、吃糠面,锹挖镐刨,人拉肩扛,在一人多高的荒草地上开荒,硬是靠着人力,当年就开垦7035亩土地。学员陈光荣在人力开荒中首创日效1.2亩的最高纪录,因而获得“铁牛”的称号,学员黄肇武继陈光荣后,创人力开荒1.02亩,获得“黄老虎”的称号,陈光荣与黄肇武所在的小队间开展劳动竞赛,被称为“牛虎相斗”。
为了让这些宝贵的经验流传下去,1950年,在桦南机械农场副场长刘岑的授意下,全体学员、战士、干部共759人,一边忙于各项生产,一边记载各作业环节数据。农场农业办公室农业技术员王知仁负责整理撰写农业标准管理方面的有关材料。王知仁白天对农业生产各作业环节进行调研,搜集数据,晚上独自整理资料。1952年春,一本对耕地、耙茬、种子处理、播种、休耕地管理等提出了详尽严格的操作标准与质量要求的《松江省桦南机械农场农业技术操作规程》出炉了。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此书是王知仁手书钢板印制。
1952年标准实施一年中,大豆亩产由1951年的55.5公斤,增加到78.5公斤;小麦由38.5公斤增加到58.5公斤。
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1954年建立了“地号设计书”,制订了作业质量检查验收标准,编制了作业路线图,如播种作业的“恒速作业法”“插旗编号送种法”“红旗标志法”等。
《松江省桦南机械农场农业技术操作规程》于1952年诞生,1962年,全场正式全面推行标准作业,贯彻以“坚持田间标准作业,完成产量指标,降低成本”的指导思想,总结实施了轮作制度、土壤耕作制度、施肥制度、良种繁育制度、植物保护制度的农业生产“五大管理”制度。1963年,“曙光农场五项技术管理制度”的建立,使农机标准作业质量管理进入了系统化、制度化。当年实现大豆亩产70.2公斤,玉米亩产119.1公斤,小麦亩产72.5公斤,分别比上一年提高26.6%、13.6%和29.8%。
1999年,农场为促进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和《黑龙江省标准条例》,制定了《农机田间作业技术规程》,并首家以《黑龙江省曙光农场农机田间作业技术规程》向农垦总局技术监督局申请获批准(备案)(Q/HSN001—1999)
2013年,这本《松江省桦南机械农场农业技术操作规程》分别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规划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标准馆授予黑龙江省和新中国“最早的农业标准”,也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发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书原版一直珍藏于红兴隆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