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是综合型的电子系统科技服务商,主营业务围绕电子系统展开,专注于为汽车、 高端装备、无人运输等领域的客户提供电子产品、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和高级别智能驾 驶整体解决方案。通过长期业务积累,公司形成了以包括一汽集团、中国重汽、上汽集团、广汽集团、 纳威斯达等国内外整车制造商和英纳法、安通林、博格华纳等国际知名汽车一级供应商 为核心的汽车领域客户群,同时获得了中国商飞、中国中车等高端装备领域客户和日照 港等无人运输领域客户。通过长期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实践经验积累,公司将掌握的技术成果与所处的电子 系统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推动技术产业化与商业化,形成了先进辅助驾驶系统(ADAS)、 防夹控制器(APCU)、远程通讯控制器(T-BOX)、商用车车身控制系统(BES)等电 子产品,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咨询服务、整车电子电气仿真测试解决方案等多种研发服务 及解决方案,以及港口 MaaS 解决方案为代表的高级别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得 到了国内外行业客群的广泛认可。
1、电子产品业务, 发行人的电子产品业务包括汽车电子产品、高端装备电子产品和汽车电子产品开发 服务。汽车电子产品提供前装电子配套产品,长期供应国内外知名整车制造商和一级供应 商,按产品类型分类包括智能驾驶电子产品、智能网联电子产品、车身和舒适域电子产 品、底盘控制电子产品、新能源和动力系统电子产品。(1)智能驾驶电子产品 ,(3)车身和舒适域电子产品,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功能、舒适度、便捷性等方面需求日益多元化,发行人车身和舒 适域业务围绕进一步改善和提升驾乘人员用车体验展开,主要产品包括防夹控制器 (APCU)、乘用车车身控制系统(BCM)、智能座舱感知系统(SCSS)、无钥匙进入及 启动系统(PEPS)、车身域控制器(BDCU)、商用车车门控制系统(DES)、商用车车 身控制系统(BES)、顶灯控制器(OHC)、电动后背门控制器(PLGM)、自适应前照 灯系统控制器(AFS)、车门域控制器(DDCU)、座椅控制器(SCM)、氛围灯控制器 (VALS)、智能防眩目前照灯系统控制器(ADB)等产品。发行人智能驾驶电子产品业务围绕汽车智能化展开,主要包括先进辅助驾驶系统 (ADAS)、智能驾驶域控制器(ADCU)、车载高性能计算平台(HPC)、毫米波雷达 (RADAR)、车载摄像头(CAM)、高精定位模块(LMU)、驾驶员监控系统(DMS) 和自动泊车辅助系统控制器(APA)等。(2)智能网联电子产品, 发行人智能网联电子产品业务围绕汽车网联化技术趋势展开,主要包括远程通讯控 制器(T-BOX)和网关(GW)等。(4)底盘控制电子产品, 底盘电控系统作为整车电子电气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可以改善驾乘的舒适性, 同时也保证了驾乘的安全性,是汽车运动控制、主动安全功能实现及智能驾驶的基础。发行人底盘控制电子产品包括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EPS)、电子驻车系统(EPB)、线 控制动系统(EWBS)和底盘域控制器(CDC)等。(5)新能源和动力系统电子产品, 发行人新能源和动力系统电子产品顺应汽车电动化发展趋势,主要提供整车控制单 元(VCU)、电池管理系统(BMS)和动力分动模块(PDS)等产品。(6)高端装备电子产品 ,发行人为高端装备领域客户配套生产机电控制等产品。凭借自身研发技术和系统的 解决方案,公司高端装备电子产品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7)汽车电子产品开发服务, 发行人依托自身在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新能源和动力系统、车身和舒适域、底盘 控制等领域的汽车电子产品量产经验与技术优势,根据整车企业新车型项目的定制化需求,在产品定点后组织人员开展汽车电子产品的定制化开发服务。目前,发行人该类业 务的主要客户包括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北汽集团、江铃汽车、博格华纳等。
2、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业务 ,发行人的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业务包括汽车电子系统研发服务与高端装备电子系 统研发服务,为不同行业客户的电子系统研发过程提供各类技术解决方案、工具开发和 流程支撑服务。
3、高级别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 发行人于 2015 年进入高级别智能驾驶业务领域。为了实现高级别智能驾驶系统出 行即服务(MaaS)解决方案的商业化运营,发行人开发了单车智能解决方案、智能车 队运营管理解决方案和车-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一)技术升级推动汽车行业向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整车性能的提升依赖于不断 革新的汽车电子技术。近年来汽车电子技术快速发展,产品种类不断丰富。随着汽车电子产品种类的逐渐增多和复杂度的不断提升,汽车电子系统化及模块化 的趋势日益明显。与消费电子相比,汽车电子关系到汽车的行驶安全,同时面临更加严 苛的使用环境,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更为严格。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推广和应用,汽车电 子产品也面临着更高的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要求。
在汽车电子产品种类增多、复杂度提升、更新速度加快以及质量要求趋严的综合背 景下,从汽车电子系统的设计开发、汽车电子产品的系统集成,到汽车电子系统的检测 与验证,全流程的汽车电子技术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 全球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和电动化发展方向转型升级。由于发展自动驾驶对我国 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公安 部等单位密集颁布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 等政策、战略规划,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构建标准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监管 服务、打造产业生态、探索法规修订等一系列举措,助力自动驾驶产业发展。2020 年 11 月 2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 (以下简称“规划”),强调智能化、网联化和电动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引领汽车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汽车电子底层硬件从提供简单的逻辑计算,向提供更为 强大的算力支持转变;汽车软件也从基于某一固定硬件实现单次开发,向具备可移植性、 可迭代性和可拓展性转变。汽车电子化的程度正逐渐被看作是衡量现代汽车水平的重要 标准,汽车电子化已经成为在智能化、网联化和电动化趋势下开发新车型、改进汽车性 能的重要技术措施,推动汽车由单纯的交通运输工具逐渐转变为智能移动空间,兼有移 动办公、移动家居、娱乐休闲、数字消费、公共服务等功能。根据佐思汽研的统计数据,2020 年,中国乘用车新车前视系统(即公司 ADAS 产 品)装配量为 498.6 万辆,同比增长 62.1%,前视系统装配量装配率为 26.4%,较 2019 年全年上升 10.9 个百分点。随着前视系统算力提高以及功能的不断增加,预计到 2025 年,我国乘用车前视系统装配量将达到 1,630.5 万辆,装配率将达到 65.0%。
“软件定义汽车”预计成为行业重要发展趋势。随着 AI、人机及语音交互、V2X 车联网等技术的不断革新,智能汽车功能持续丰富,有望成为继 PC、手机后下一个互 联网入口,软件不再是基于某一固定硬件开发,而具备了可移植、可迭代和可拓展的特 性。随着软硬件接口协议逐渐统一,在高算力通用主控芯片的基础上,外围硬件和功能 软件可实现充分解耦,软件应用开发多样性和灵活性提升,可提供包括车内娱乐、车外 应用等服务,全新定义汽车功能。此外,利用空中下载技术,软件可以持续迭代,持续 优化车辆性能、提升驾驶体验、提高客户粘性。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下,原有主机厂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模式与价值分配也 正逐渐变化,产业核心价值链处在重构的过程中。谷歌、高通、英伟达、华为、阿里、 百度等巨头通过合作、授权或供应商等身份嵌入汽车产业细分领域,未来产业的核心价 值可能向车载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数据等方向转移,软件能力更强的参与者有望分享 更大的产业价值。
(二)公司是目前国内少数能实现覆盖智能驾驶电子产品、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高级别 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公司部分核心产品及服务打破国外垄断,技术水平 及市场地位在国内供应商中处于领先地位。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持续提升产品及服务的 先进性,增强公司技术竞争力,对保障我国智能汽车、高端装备、无人运输等领域持续 自主研发、强技术、补短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品市场表现方面,公司为汽车、高端装备以及无人运输领域客户提供综合的电子 系统配套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部分代表性产品具有较高市场份额、市场认可度和品牌 影响力。根据佐思汽研的统计,2020 年,公司乘用车新车前视系统(即公司 ADAS 产 品)装配量为 17.8 万辆,市场份额为 3.6%,为中国乘用车新车前视系统前十名供应商 中唯一一家本土企业。
在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中,2020 年公司前视系统(即公司 ADAS 产品)市场份额 占比 16.7%,位居市场第二。
2020 年 9 月 1 日,《营运货车安全技术条件 第 2 部分:牵引车辆与挂车》等标准 中的多项条款正式落地执行,其中规定牵引车辆应具备车道偏离预警系统和车辆前向碰 撞预警系统。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统计,2020 年 9 月至 12 月新规实施以来,国内 重型牵引车(营运类)搭载 ADAS 预警产品新车上险量为 36.79 万辆,其中公司 ADAS 产品搭载量 11.2 万辆,市场份额占比达 30.44%,居市场首位。
根据佐思汽研的统计,2020 年,发行人远程通讯控制器(T-Box)产品装配量达到 36.9 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 3.9%,位居全部厂商第 10 位,本土厂商第 5 位。发行人所处行业内的主要企业如下:
一、公司存货余额较高且规模增长较快,存在发生跌价的风险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 57,344.59 万元、67,485.65 万元、88,264.30 万元和 130,942.15 万元,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 30.70%、25.42%、22.62%和 30.31%。存货中生产成本/合同履约成本的账面价值分别为 35,092.94 万元、44,835.74 万元、 55,210.56 万元和 76,532.08 万元,占存货的比例为 61.20%、66.44%、62.55%和 58.45%, 占比较高,主要系汽车电子产品开发服务、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与高级别智能驾驶整体 解决方案等业务执行及验收周期较长所致。上述业务在对应项目验收完成前,按实际发 生的成本计入存货中的生产成本/合同履约成本,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各期 末尚未验收的项目持续增多,存货规模也随之上升。公司未来若因市场环境变化导致存 货积压或跌价,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2.受汽车行业复苏和公司智能驾驶电子产品和车身及舒适域电子产品等业务收入快 速增长影响,公司 2021 年实现的收入和利润相比去年同期均大幅增长。公司 2021 年实 现营业收入 326,236.40 万元,同比增长 31.61%;公司 2021 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 的净利润为 14,618.73 万元,同比增长 98.37%;公司 2021 年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 11,137.85 万元,同比增长 87.83%,盈利能力显著增强。
2022 年 1-3 月,预计公司营业收入为 66,000 万元至 72,000 万元,预计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4,000 万元至-2,000 万元,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8,000 万元至-6,000 万元, 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
公司主要产品是汽车电子系统,是国内软实力最强的汽车电子厂商之一,21年全球范围内车规级芯片短缺问题影响了公司部分产品的交付,2022 年第一季度业绩大幅预降,但是公司目前在手订单充分,预计将来保持稳步增长,国产替代背景下业绩还算可以,公司产品市占率还过得去,叠加自动驾驶概念是市场热点,短线亿左右估值,无风不建议关注,发行估值太高,建议不申购。
温馨提示:对于新股预测表的价格,无风重点是指开盘价,不是指开盘后跌到这个位置。从炒作情绪来说,高开低走太伤人气,就算高开了跌到某个价位也不建议接盘,除非庄占比资金介入量明显暴增。预测表是看重公司上市前的财务质地和行业前景,新股后期有波动是正常的,个人看法会随着资金的喜好和题材的发酵而改变前期观点(请关注本号每天复盘,会更新不同的估值分析观点),请谨慎和理性参考,本文内容不做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