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是工业设计的明珠,但中国人是否有能力参与其中,一直是公众线年上海车展是中国汽车设计的里程碑,这是中国品牌集体、正式、正面对抗全球汽车品牌的元年。2024年则是中国汽车设计出海的元年,各中国品牌开始强化海外设计中心的价值。2024年中国汽车设计教育酝酿多年的变革开始展现出新的形态——比如吉利全球汽车创新设计营。
中国教汽车设计的老师特别不希望工作只是照本宣科,更不想让学生被保护在象牙塔里只会表达自我。尤其在设计出海的势头中,更需要符合时代需求的新鲜人才源源不断地供给到产业端。
这就是校企双方有必要合作的原因。而吉利设计在人才培育上的“前瞻意识”为中国汽车设计孵化长期主义的人才注入了新的动能。吉利最近举办的2024全球汽车创新设计营首创“陪伴制”赛程,集结中国顶尖校园新锐设计学子和优秀导师,邀请全球设计师打造“产学研共同体”以赛助产。短频快的赛制创新,用最短时间,从产业端给予设计新生力们最高价值的培育输入。
创新,是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核心竞争力,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中国汽车长期致胜参数图片)的关键。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动,培养中国汽车新一代的生力军。企业和学校是“命运共同体”,唯有合纵连横,将两端捏合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真正驱动中国汽车工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吉利与景德镇陶瓷大学开创“汽车油泥模型-吉利班”,补齐中国汽车油泥模型 “产学研”人才培养缺口。
2023年,吉利设计联合中国美术学院(CAA)发布《中国汽车设计话语体系白皮书(第一版)》,为中国汽车设计出海点燃烽火。
2024年,吉利意大利创新设计中心携手Pforzheim大学展开跨国教育合作。
今日成果绝非一蹴而就,只有知道设计教育进化到今天的历程,才能理解吉利全球汽车创新设计营的里程碑意义。在1980年代,全球每年能够找到汽车设计工作的毕业生也就几十人——全球范围内只有几十人。
建筑设计比较复杂,需要强大的想象力,但它从二维草图向三维转化是相对容易的。建筑的结构大都是几何图形演进而成。而汽车表面要复杂很多,可能它是从二维草图到三维最难实现的工业产品。能够设计汽车的设计师,通常都有能力设计其他工业产品。
汽车重量巨大且高速运动;汽车要在极端天气下运转,汽车设计师要考虑法规问题。汽车还要考虑生产,生产模具的巨大成本,复杂的零部件供应链,都决定了汽车设计是戴着脚镣跳芭蕾舞。
陈政说汽车设计是品牌最好的翻译官。这就要求设计师懂用户、懂产品、懂品牌,三位一体。
设计师不仅需要通过“用户思维”加持汽车设计,更要有高超的表达能力与逻辑性说服老板与工程团队去实现优秀设计。设计师需要的能力太多,而给年轻设计师去实践的成本太高……
Mini设计之父Alec Issigonis说:汽车设计师是懂工程的艺术家。
艺术通常追求自我表达。但汽车设计师需要考虑用最低的工程成本满足普遍用户的功能需求以及情绪价值。因此,汽车设计师的成长,可能比艺术家更为复杂。
这是最古老的模式。早期全球和国内汽车设计专业比较少,所以采取一对一合作模式。目的是让企业的职业设计师提供专业指导以正规开发流程帮助学生成长。
二十一世纪汽车设计教育全球化发展,尤其在中国。2001年清华美院(Tsinghua)、2006年中央美术学院(CAFA)开办交通工具设计专业。于是汽车媒体举办比赛,给年轻设计师更多曝光机会,帮助全球更多学校的学生连接到企业设计师。
相较媒体举办的比赛,车企提供更充足的赞助费用,更多学生与专业设计师的交流机会,更直接的就业资源。
中国更加开放。更多外国有教育能力的设计师来华。比如,前宝马设计负责人Chris Bangle在中央美院开设workshop;前奔驰设计负责人Harald Leschke在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短期交流。
中国汽车设计学生在研究生阶段选择在海外顶尖学校就读。机构能提供更多交流资源(尤其海外学校),帮助学生准备毕业作品集,给他们出国留学建议。
智能与电动带来的全新体验颠覆过去的设计框架,学生需要知道汽车市场上最新鲜的变化。
于是吉利全球汽车创新设计营邀请众多设计大咖们进行多维度分享,将经验和知识倾囊相授,意义就是打破象牙塔,让整个活动充满干货。通过大咖公开课、导师天团授课、课题PK、知识实战、顶尖高校圆桌座谈、实地参观等多元化形式,探索智能化时代下汽车设计教育新模式,以培育真正能够引领时代、适应社会及产业的设计人才,助力中国设计走向全球。
为期两周的设计营安排了从理论到实战,循序渐进的一系列课程,首先是要让学生们认识今天全球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在发生什么?在颠覆什么?未来趋势是什么?他们需要关注当下,并着眼未来,带着问题看一件事才能更深刻,才能迸发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从而培育出更符合时代和产业需求的设计人才。
目前中国设计总监还比较年轻,10—15年之后他们会像Chris Bangle一样在一线助力教育的发展。
柳冠中教授认为不能简单地培养T字型人才。T字形人才是专深的,但是专深的基础上要有横跨,也就是“廿”字形人才——专深在自己的学科当中,在基础部分跟别的学科交叉,上面出头的部分是新知识、新学科、新产业。
2. 汽车设计的殿堂不只属于CAA、CAFA、Tsinghua的学生,那些普通高校学生的机会是什么?
陈政的态度是吉利设计遵循“不掐尖,不收割”的原则。创新设计营搭建千人千面成长平台,搭建中国设计人才的「创新培养体系」,和多家国内顶尖院校深度合作,一起开展智能电动时代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陈政认为中国汽车的终极形态是“Designed by China”,将设计思考和产品定义高度集成。同样,产品经理也必将是汽车设计师的终极形态,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以长期主义的视角去创新,去突破,找到商业制胜的关键因素。这是我对未来设计师的想象,也是一切内卷的尽头。设计,必将升维。
陈政认为面对全球竞争,设计战略不再只是做一两个爆款的产品。设计要步步为营,做好设计的长期布局。智电时代的设计要蜕变,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是一两个明星设计师可以扭转局面的。因此要从英雄史观,向并肩作战的“人民史观”转变。
吉利银河E8就是“人民史观”的范例,2024年它荣膺五大国际顶尖设计奖,包括IDA设计奖、iF设计奖、muse设计奖、红点产品设计奖、意大利ADESIGN AWARD最高奖项——铂金奖,蜚声海外。近期在意大利A的颁奖台上,站在台上的是吉利全球设计团队。每个人都是时代的英雄,他们用凝聚力铸就的全球设计力,让中国车企持续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
上述观点也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何汽车设计学生到企业里还需重新建立认知,而不能即插即用?
不是学校的老师不行,也不是学生的天资不行。是产学研体系结合的不彻底,两端看似相连,但中间还有一层薄薄的窗户纸。学生始终无法真切的看到车企实战端正在发生的事。吉利就是捅破窗户纸的车企。
中国汽车的未来,没有人才是不行的。人才培养,没有创新的合作模式也是不行的。
吉利设计正用实际行动为中国汽车产业培育长期主义的设计人才,切实推动中国汽车设计的全球化战略,为中国汽车设计走向世界并引领全球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