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眼下,正值春回田间,万象“耕”新之际,即日起,本报推出“春到田间看‘耕’新”系列报道,记者走进田间地头,直击我省粮食主产区,挖掘全省各地贯彻落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牢牢扛稳“粮袋子”,千方百计鼓起农民“钱袋子”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电线日,在萍乡市湘东区腊市镇水稻育秧中心,1号育秧棚内一筐筐秧苗,被装车运往腊市镇庙岭村300亩早稻种植基地。
“这是用早稻稻种中组126培育出来的秧苗,抗病性强。这一品种的水稻产量高,亩产可达1000斤左右,成熟期只需108天,为种两季水稻赢得了时间。”育秧中心负责人黄振波向记者介绍,中组126产出的稻米,更适合做米粉,每公斤比普通早米贵0.6元。今年他流转了2500亩水田种植水稻和制种,抛去土地流转等成本,纯收入能达到200万元左右,还常年带动了30余名农户就业,其中5人是脱贫户。
近年来,湘东区委区政府依托在制种行业的优势,赋能希望田野,用一粒种子带富一方百姓。
4月6日,在湘东区排上镇上珠村,机声隆隆,水稻种植户纷纷抓住春耕好时机,育苗、施肥、播种……忙碌在田间地头,好一幅万象“耕”新闹春图。
脱贫户陈爱秦在田间负责灌溉与施肥,一天有150元收入。“除了务工收入,加上土地流转收入,我一年在家门口可挣5万元。”陈爱秦说,家里的耕地流转后,不仅解决了种田不赚钱的问题,还可以在村里稻种基地务工,多了一条赚钱门路。
陈爱秦的日子有奔头,得益于湘东区大力扶持种田能人与制种大户的政策。排上镇农办主任陈玉辉向记者介绍,几十年来,湘东区活跃着像候鸟一样往返海南和萍乡的数以万计的稻子制种人,在制种业一枝独秀,为湘东赢得了“杂交水稻制种之乡”的美誉。
“这个群体中,不乏资金、懂技术的制种大户和种粮能人,我们诚心把他们请回来。”陈玉辉告诉记者,近年来,由于种田效益低,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谁来种田成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为此,湘东区大力招揽制种大户和种粮能人,引导农户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培育扶强打造制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规模化经营主体,让返乡能人带着农户干。
“购买农机,补贴30%、制种补贴每亩225元……”谈及湘东区给予的扶持政策,制种大户罗敏掰着手指向记者细数。
罗敏是湘东区人,十多年前到海南租田创业,从事杂交水稻制种,在湘东区政府的邀请下,他返乡创业,在湘东区有6000亩制种基地,常年带动150余农户就业,成为本地最大的制种大户,稻种除了本省销售外,还卖到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安徽等地。
“制种业需要一定的技术,投入比较大,风险性更大,很多农户一开始不愿意干。”罗敏告诉记者,通过制种大户和种粮能人带动,农户纷纷从“要我种”转变为“我要种”。
4月7日,在排上镇桥头村制种基地,制种大户高洪优分外忙碌,“最近天气转暖,要抓紧把秧苗下田。”
高洪优是土生土长的桥头村人,从事杂交水稻制种20余年。去年,他在本地流转了基本农田2400余亩,用于水稻制种,带动了70余农户就业,其中有脱贫户4人入股分红和务工,人均年增收达2万余元。今年他扩大了制种规模,制种面积增加到近4000亩。
高洪优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水稻制种产值约3000元,利润800多元,而种植普通水稻,每亩产值约1200元,利润300元,从收益来看,每亩稻种的利润是普通水稻的两倍多。
在湘东区,像高洪优这样从事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和服务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不在少数,据湘东区农业农村局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稳定制种面积达5万亩,参与到南繁制种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专业制种公司和专业合作社12家,制种大户120余户,通过联农带农,举办培训、现场指导,普及种植技术,解决技术难题,推动制种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吸纳农民就业3.4万人,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集体经济村年均增收4万余元,一粒小稻种成了农户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湘东区的稻种不愁卖不出去。“我们每年培育稻种200多个品种,制种队伍达6000余人,去年4月,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湘东区农业农村局分管种植业的负责人肖晓冬向记者介绍,湘东区在水稻制种行业有很高的品牌认可度,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种子公司前来签订包销合同。目前湘东区稻种制种产业基本囊括了全国杂交水稻新品种推广前期生产试制的重要环节,初步形成了集生产、加工、经营、服务于一体的制种产业链条。
肖晓冬透露,下一步,区里将依托湘东制种的品牌效应,组建湘东制种种业集团,打造产业集群,坚持稳定粮食安全和发展高效农业相统一,端稳端好“金饭碗”,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仓廪实,天下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必须在种粮“增值”上下功夫,提升粮食生产的回报率,让种粮有赚头。
湘东区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依托国家级制种大县、国家杂交水稻制种之乡的技术与品牌优势,综合市场需求、政策导向等多个维度进行精准施策,让优势更“优”,特色更“特”,把稻种产业作为富民强区的特色产业来抓,持续加大财政、信贷、保险、科技、人才、用地等方面扶持力度,全面支持稻种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有机融合,让产出的粮食“身价”倍增,用一粒种子带富一方百姓,把国家所需、本区所能、农户所盼有机结合起来。
湘东区的探索表明,特色就是竞争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不仅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