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出一个读书人,有时会忍不住关注一下印出这本书的印刷厂。而且出版社的图书,会因为印刷厂的风格不同,而形成自己的特点。

  比如,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书籍,字体有一些单薄,同样是宋体字,它的字体精细以不易觉察的细一号的方式亮相。这都是典型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印刷厂的风格。这种风格多少年都没有发生变化,一看中青版的图书,就会知道,它们的印刷风格都是一样的。

  而对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八十年代的图书,如果稍微关注一下,就会发现,它的印刷厂都标明“内文六0三印刷厂”印刷,或者注明“湖北六0三印刷厂”印刷。

  我对六0三印刷厂印象最深的是,当时买过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沈从文散文选》《沈从文小说选》,这也是国内最早的沈从文作品选本。

  觉得这套书的印刷风格,的确不同其它的文学书,它看起来落落大方,纸质微黄,但柔韧力强,手感似乎很润泽,印刷在上面的字体,颗粒分明,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深厚宽广之感,而不是一个劣质印刷厂印出来的浮皮潦草、歪不斜扭的状况,所以,对这本书,就是在印刷装帧上,就让人爱不释手,大有好感。

  后来发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多也是六0三印刷厂印刷的,这也代表了文学类书籍的最高印刷水品。

  即使是同一套书,六0三印刷厂与其它印刷厂印的不同册数,质量也完全不一样。我们不妨看看同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静静的顿河》,其中由广东肇庆印刷厂印刷的一册,纸质很粗糙,装订是用线订的,多次翻动之后,册页就散落掉线,已经破败不堪。

  而六0三印刷厂印刷的一册,却装订紧密,质量完好。两相比较,不能不对六0三印刷厂刮目相看。

  那么,这个六0三印刷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单位?为什么北京的书籍,要跑到湖北去印刷呢?

  这个印刷厂的决策,应当追溯到1964年。当时,国内印刷能力不足,很多书籍印刷不出来,尤其是毛著的印刷,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因此,当时文化部决定成立一个采用新技术印刷毛著的专用厂。

  当时国家提出“调整第一线,建设第三线”的方针,将一些老厂迁移到内地去。按照这一规划,拟将北京新华印刷厂编为第一新华印刷厂(铅印厂),第二新华印刷厂(彩印厂),新建的两个战备厂,就顺延着命名为第三新华印刷厂,第四新华印刷厂。

  接着就开始选厂址。开始的时候,准备在四川宜宾设立第三新华印刷厂,但当时四川的基建任务已经排满,建筑材料严重缺乏,四川这个选点计划就被否定了。

  在湖北襄樊建成的新华第三印刷厂,后来为了保密,改成了六0三印刷厂,这就是现在名闻遐迩的六0三印刷厂的来历。

  至于那个落脚到山西的第四印刷厂,后来改名为六0四印刷厂,命运却截然不同。因此当时厂址确定得较为偏僻,且当地风沙较大,对印刷质量多有影响,所以六0四印刷厂虽然搬过去了一些设备,但后来还是半途而废,最终都没有建成。

  而六0三印刷厂的设备与技术人员,都是上海援建的,技术质量都代表了当时上海印刷技术的最好水平,这样,使得六0三印刷厂在印刷质量上都得到了有效保证,这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七、八十年代印刷的一些文学书籍能够保持高雅、精致、大气的原因。

  现在六0三印刷厂的名字已经不复存在,现名叫:中印南方印刷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印刷集团公司,依然活跃在中国的图书制作行业。只不过,随着北京周边地区的一些新兴印刷企业的出现,六0三印刷厂的重要性显然要有所减弱,但是,它所印刷的一些优质文学图书,即使在今天,依然散发着无可比拟的优质品味,深深地留在读书人的记忆中,成为与文学相伴共生的文化屐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非银支付新规细则出炉,强调“平稳过渡”:业务规则暂沿用现行规定,各机构过渡期不一

  探索数字化转型与项目式学习——中国教师报课改中国行(英语)公益教研会在贵州兴义落幕!

  七彩虹推出 iGame 甲辰龙年限定内存,48GB DDR5 6800 套条1399元

  苹果专利探索 HomePod 织物屏幕,可显示播放 / 暂停等状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