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各地企业纷纷按下开关键,跑出转型发展的加速度。远程办公风靡、佩戴口罩“刷脸”、智能制造上线……借助新技术的发展,一系列创新应用为复工复产提供有力支撑。
最近这段时间,在上海一家游戏公司做“码农”的齐思明一直在家里“敲键盘”。“春节后我还没去过公司,但其实已经在家复工快一个月了。”齐思明和同事每天通过云协作平台进行沟通,维护游戏的正常运行。
因疫情防控需要,“云复工”模式成为当下很多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企业的普遍做法。为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各地均鼓励企业采取线上办公、弹性办公、网络办公等新模式。
“云复工”需要云端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配套支持。为此,不少互联网公司免费开放远程协作办公服务,推出了包括健康报备、内容协作、文件共享在内的新功能,进一步优化了企业复工后的数字化办公环境。
其中,腾讯云推出“云办公全家桶”,利用企业微信、腾讯会议、腾讯文档等平台,帮助企业实现即时通讯与办公,提高远程协同的工作效率,全面准确掌握员工健康情况。
与此同时,各大运营商也纷纷免费开放云服务,帮助企业加速复工:中国移动为一些地方政府安装云视讯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将不同地区的企业代表汇集在“云端”进行招商合作;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云视频会议。
业内人士认为,经历此次疫情的考验之后,远程办公等新模式有望进入上升期。根据第一财经联合钉钉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在线办公市场规模近年来保持稳步增长。2012年市场规模为53.7亿元,2017年达到194.4亿元,今年受疫情影响导致需求爆发,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
“云复工”解决了企业员工无法到岗的问题,但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复工复产需要更多人员回到办公桌和生产线上。复工复产后守住防疫底线,成为企业的头等大事。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快落地,为复工复产保驾护航。
员工佩戴口罩能否登记打卡?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这样的需求不难实现。依靠更加精细的捕捉和精准算法,百度、京东数科、腾讯等多家互联网公司对面部识别技术进行了模型优化与体验升级,增强精准性。
据介绍,京东数科在算法层面引入注意力机制,加大鼻部以上特征的识别权重,合成各类口罩模板模拟佩戴等,口罩场景下人脸检测算法准确率超过99.87%。机器还能有效检测和识别出规范佩戴口罩、不规范戴口罩、未佩戴口罩3类情况。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帮助企业完善防疫管理方案。“通过人工智能系统,我们可以实时监测人员聚集情况、食堂排队状况,发现防疫的薄弱环节,最大程度减少疫情风险。”一位北京中小企业负责人说。
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健康码成为出入社区和办公楼的“有效证件”。只需填报一次个人健康状况,即可利用健康码进出不同地点,无需反复填报信息,防控部门也能借此快速掌握疫情大数据。
山东省大数据局局长马越男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在复工复产方面,大数据可通过监测货车流量、网上办公流量、企业用电流量等数据,综合分析各地区各行业复工复产情况,为各级各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参考,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吴曼青表示,大数据技术支持复工复产的各项工作,主要体现在支持复工复产目前态势、人员流动情况、物资供需对接、用工对接以及运输调度等方面。他说,复工复产的换挡加速,核心是要知道风险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
新冠肺炎疫情给企业生产经营,尤其是劳动密集、自动化程度低的传统企业复工复产带来挑战,但也使得率先完成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的企业凸显优势、“满血”复工。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制造业、物流业等行业依靠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逐步恢复产能,并推进智慧工厂、智能物流等新模式的发展。
在位于重庆的长安汽车渝北工厂总装车间内,生产线上的几百台机器人挥舞着手臂,将零部件逐一组建成型。这间“智慧工厂”自动化率达90%以上,比传统汽车制造工厂减少操作工人56%。同时,工厂内的工业物联网平台每天可采集制造数据5000万条,对设备运行情况实时监控并预警。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通知,要求推动制造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深化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推广协同研发、无人生产、远程运营、在线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恢复制造业产能。
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近日发布倡议提出,制造业企业要充分认识智能制造在降低人工依赖,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优化产业链、供应链配置水平等方面的优势;要把功夫放在平时,把技术、能力的积累体现在日常,应用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转型等手段,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建设以及人工智能、5G、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场景化应用,加快企业的智能化转型。
专家指出,在复工复产过程中,科技创新正在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要以更大力度支持和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更大范围内的应用,加快产业转型步伐,为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记者 刘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