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胸口佩戴大红花坐在贵宾席上,享受着全场的掌声,这一年他获得了很多殊荣,诸如全国劳动模范、十佳农民企业家、天津市优秀党员等。
他就是59岁的大邱庄书记禹作敏,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大邱庄从一穷二白的贫困村,蜕变成工业总产值40亿元的全国首富村,禹作敏功不可没,说他是大邱庄每一个百姓的衣食父母都不为过。
年近花甲的禹作敏此时名利、荣誉傍身,怎么也想不到四年后自己竟会锒铛入狱,而这一切也都是他罪有应得。
1930年,禹作敏出生于天津市静海县大邱庄的一个农户家庭,大邱庄的人们世代以种地务农为生,是天津出了名的穷乡,其贫困程度可以用当地流传的一句顺口溜来形容:宁吃三年糠,不嫁大邱郎。
禹作敏小时候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尤其擅长数学,一手珠算在整个天津都是无人能及的,但在那个吃饱饭都是问题的年代,他擅长的领域显得格外鸡肋。
60年代的大邱庄处于生产队模式,全村人起早贪黑地耕种着400亩田地,而年收入却只有20万元,除去各项开支,一年到头只有5万元的结余,相当于每个人每天仅收入两角钱。
1977年,47岁的禹作敏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们对于这个知识分子是寄予厚望的,禹作敏也是拍着胸脯跟村民保证:不出三年,我一定带大家脱贫致富!
数日后,禹作敏召集全体村民开了一个思想动员大会:我们的祖祖辈辈都在种地,也只能勉强果腹,要想摘掉贫穷的帽子,要想发家致富,我们必须摒弃传统务农观念,全力发展工业。
在禹作敏的极力推动之下,大邱庄生产大队在东拼西凑之下一共积攒了15万元,这就是大邱庄的初始创业资金。
禹作敏带着全村人的希望买来了二手的机械设备,翻新之后便在大邱庄建立了第一个轧钢厂。仅第一年,轧钢厂的净利润就达到了17万元,禹作敏决定将这笔钱用来开办新厂,村民们也都极力支持。
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全国钢铁需求一路飙升,大邱庄等待几十年的脱贫之路终于出现了。
之后的几年里,大邱庄相继建立了印刷厂、电器厂、钢管厂等,一根根耸立的烟囱直逼云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得到天津的一个乡村里居然有着可以和沿海城市相媲美的工业区。
大邱庄渐渐的在全国崭露头角,各大报社媒体争相报道这个“华夏第一村”。大邱庄一共3040人,现有承包单位15个,固定资产两千万,如今已经不局限于炼钢,每年的总利润大约在一千万元。
当时全国的人均年收入不过两三百块,而大邱庄的人均工资达到了1000元,还有2000元的年终奖。
禹作敏面对记者采访时说道:我们的目的是统一致富,工业赚了的钱都会补给种地的农户,平均每个人的年收入都会达到万元。
1987年,余作敏将轧钢厂、印刷厂、钢管厂、电器厂改为四大公司,并在随后的几年里不断投资扩建。
90年代初,耗资10亿在大邱庄西北方建立了工业园区。1992年,大邱庄的企业数量已经突破200家,从业人员12000人,工业总产值为40亿,相当于整个天津市的十分之一。
财富的急剧膨胀让大邱庄人民提前进入小康社会,1991年大邱庄买进了16辆奔驰轿车和100多辆进口小轿车。余作敏曾说:这些豪车就是专门买来接送记者和媒体的,我要让他们感受到大邱庄的气派。
实打实的脱贫业绩给他带来了无尽的殊荣,1983年,他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党员以及天津市劳动模范,1987年,他获得全国改革人才金杯奖,并被评为全国最佳农民企业家,之后当选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2年,他又被半月坛评选为中国十大新闻人物。1989年春节联欢晚会,更是让全国人民都认识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