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col465/index.html?number=B0106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十三五”商务工作的指导,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速推动商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形成江汉平原对外开放新高地和区域性商贸中心,特制定本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十三五”商务工作的指导,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速推动商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形成江汉平原对外开放新高地和区域性商贸中心,特制定本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十三五”商务工作的指导,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速推动商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形成江汉平原对外开放新高地和区域性商贸中心,特制定本规划。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商务厅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商务系统抢抓机遇、积极进取,以“加速转型、缩差领跑”为目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两种资源,商务经济规模逐步扩大、质量不断提升,较好完成了“十二五”规划各项商务工作目标,为我市扩大开放、调整结构、促进消费、改善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快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流通市场主体培育,着力引进知名品牌,大力发展新型商业业态,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城区商业为龙头、县市商业为骨干、农村商业为基础、连锁商业为网络、物流配送为支撑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消费增长。2015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13亿元,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5.1%,连续五年增幅排名居全省前列。

  流通企业主体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大流通企业扶持力度,出台《荆门市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强化商贸流通资源整合,培育和引进了一批商贸流通龙头企业,流通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以东方百货、金城集团、众诚物流为代表的一批本地骨干流通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沃尔玛、中百仓储等一批知名流通企业落户我市。大力实施商贸企业成长工程,强化“小进限”工作。2015年底,我市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累计达1037家。

  商贸流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强城区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完成商业网点规划修编,商务部门成为城建规委会成员。我市城区商贸流通基础设施步入投资建设高峰期,星球商业中心、象山新城、华铭广场、万达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基本建成,全市城区商贸流通业形成以东方百货、金城集团、中商百货等企业为核心的中天街商圈和以星球商业中心为核心的虎牙关商圈等大型商业中心。

  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加快。“十二五”期间,我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众诚物流等本土流通企业整合网点资源,对传统商业业态进行改造提升,逐步发展成为大型连锁企业。苏宁电器、国美电器等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先后入驻我市,提升了我市连锁经营新型业态的档次和水平。投资22亿元的中兴农谷电商产业园正加紧建设。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现代商贸物流企业群体迅速发展,满足了现代零售企业小批量、多频次、快周转的物流服务需求,汽车、家电、医药、烟草等专业物流形成一定规模。电子商务发展迅速。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32.42亿元,同比增长62.70%,占GDP的比重达15.6%。

  农村流通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我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实施商务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为契机,加快对农村传统流通网络进行改造提升,加快构建农产品购销、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三大网络,争取到农产品现代流通集中连片示范区项目,获得1880万元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了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城乡“双向”流通格局基本形成,农村消费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特种流通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稳妥推进典当、拍卖、二手车交易、成品油经销等特种流通行业发展。至2015年底,全市有典当行10家(不含分支机构),拍卖公司7家,取得零售资格的加油站358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初步建成,争取到国家第三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资金2400万元。

  市场流通秩序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强商务执法队伍建设,商务执法不断规范。以“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示范店活动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诚信兴商活动,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优化。发挥商贸流通领域行业协会作用,强化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商贸行业整体形象得到较大提升。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阶段,外贸出口主体不断壮大、出口规模快速提升、贸易方式更加完善、出口商品结构日益优化、国际市场开拓向多元化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40亿美元,是“十一五”期间累计进出口总额的3倍,年均增长23.2%。其中,出口累计完成31亿美元,是“十一五”期间出口总额的3.2倍,年均增长24%,高于“十二五”规划目标9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出口8.5亿美元,是“十一五”末的2.9倍。

  外贸出口主体不断壮大。积极培育外贸出口主体,实施外贸出口“三项”工程,全市对外贸易经营备案登记企业达到300家。2015年,我市有120家企业实现出口。其中,20家企业出口过1000万美元,大峪口化工公司出口过1亿美元,楚玉食品等3家企业出口过5000万美元,永新食品、金龙非织造布等6家企业出口过3000万美元。

  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实现了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深加工产品为主的转变。出口商品由纺织服装和化工初加工产品为主逐步调整优化,形成农产品、机电装备、精细磷化工产品、纺织品等出口产品基地。其中,农产品出口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飞速发展,成为我市出口过2亿美元的大宗产品。

  市场开拓取得显著成效。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南博会、世界原药展等国内外大型商品展会,引导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手段开拓国际市场。推动进出口市场结构从传统市场为主向多元化市场全面发展转变。2015年,我市出口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初步形成以美国、欧盟、日本、韩国、香港为重点,出口市场遍布全球的多元化格局。

  通关环境不断改善。成立了全省地市首家进出口企业孵化中心,建立和健全了涉外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进出口环境座谈会,解决企业反映突出的问题。海关荆门办事处恢复运营,建成荆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办事处。京山伟嘉纺织建成恒泰源保税仓库并投入使用。

  “十二五”期间,我市吸收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结构日益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0家,实际到资创历史新高,达到13亿美元。五年间,我市利用外资实际到资年均增长12%,高于“十二五”规划目标2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3110万美元,同比增长12%。“十二五”期间,累计引进市外境内资金4352亿元,年均增长32%。

  招商引资质效不断提升。同“十二五”时期相比,我市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1倍,引进市外境内资金增长7.2倍。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965个,比“十二五”多1558个。近几年,成功引进了爱飞客镇、泰康之家、楚商产业园、中珠集团生物制药产业园、联想控股、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等重点项目。

  招商引资机制不断优化。加强了招商引资调度,每季度组织召开全市招商引资现场会,集中观摩,晾晒项目,形成招商引资大比拼氛围;每月组织召开中心城区招商引资信息研判会,对重点跟踪项目进行梳理甄别,加大对接力度;每月组织召开中心城区招商引资项目评审会,引导项目按功能分区入园,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产业链招商成效显著。按照“一个产业、一个产业链行动计划、一张产业链招商地图、一支专业化招商队伍、一个承载园区、一只产业基金”的“六个一”工作要求,每位市委、市政府领导包联一个专班,围绕一个主导产业,建立责任明确、运转高效的招商引资新机制,在引进产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上实现新进展。

  外派劳务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十二五”时期,我市累计外派劳务人员2400余人,实现劳务收入4000多万美元。创立湖北润德日本农业研修生品牌,向日本外派农业研修生1500多人。

  企业境外投资步伐不断加快。“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核准备案境外投资企业17家,投资总额1.3亿美元。京山轻机、农谷实业、普安阀门、葛洲坝水泥厂、凯龙化工、新洋丰、群艺数码等16家企业成功走出国门,分别在印度、美国、韩国、日本、莫桑比克、刚果(布)、巴基斯坦、老挝、澳大利亚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设立企业或机构。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更加凸显,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也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创新性的新举措,我市商务经济发展迎来新一轮战略机遇期。与此同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商务经济发展环境错综复杂,商务事业发展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实施带来的发展机遇。按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向纵深迈进,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一带一路”建设将开启中国对外“新投资时代”,加快推动国内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落地实施,新一轮开放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湖北省加快“两圈两带”发展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实施,以及“中国农谷”和柴湖振兴发展两大省级战略在我市的实施,为荆门加快商务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在国企、民生、互联网、金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领域推出改革利好政策,推进政府简政放权、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服务业和商贸发展;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内贸流通统一开放、创新驱动、稳定运行、规范有序、协调高效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内贸流通将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优化资源配置的新动力;着力民生改善,居民收入将持续增长,带动消费结构升级等等,为商务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互联网+”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迅猛, 5G网络即将普及,基于高性能高流速互联网的商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孕育大量新商机。网上购物、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在线服务、智慧商业等新业态快速进入百姓生活,成为当前消费领域的新亮点。充分利用我市农产品、工业品、商业网点等优势资源,多管齐下加快“互联网+”模式下的新经济培育和发展,打造竞争新优势,将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我市推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全市上下按照“投资第一、产业第一、工业第一”的理念,着力培育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加工、化工、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大健康等七大产业集群,为我市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供了难得机遇,为促进商务经济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

  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球总需求不振,大规模国际产业转移明显放缓,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围绕国际贸易规则主导权的争夺日益加剧。美联储加息可能引起世界经济进一步动荡。国内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进出口下滑,工业生产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等等,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加剧。国内各地在资源、市场、资金、人才方面的相互竞争日益激烈,增加了我市商务经济发展的危机和压力。我市商务经济发展面临提升总量和调整结构的双重压力,传统产业具有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商务领域的竞争趋于激烈,亟需探索建立与我市发展基础和转型升级要求相适应的新的商务经济发展模式。

  我市商务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一是商务经济总量不大。消费总量不够,仅居于全省中游,经济外向度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与荆门经济发展总量不相称,与省内先进地区也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结构不优。农村市场体系和流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商业网点布局不尽合理,商贸物流相对落后,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有待进一步培育,流通业龙头企业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发展后劲不足。经济活跃度不高,新的增长点不多,亮点不突出,缺乏大企业、大项目支撑。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部署,坚持一条主线,即加快转变商务发展方式;实施两大引领,即开放引领、创新引领;围绕三个对接,即城乡市场对接、内外贸一体化对接、加强市场管理与完善市场服务对接;推进“四个商务”,即开放商务、活力商务、民生商务、法治商务建设,努力在内外市场中不断培育商务发展新优势,提升商务发展新成效。

  “十三五”时期,在我市“生态立市、产业强市、资本兴市、创新活市”战略的引领下,在着力打造江汉平原中心城市的目标要求下,结合商务经济在新形势下的地位和作用,我市商务发展的功能定位主要体现为“一中心两基地”:

  ——江汉平原区域性商贸中心。发展品牌商业、特色商业、文化商业、绿色商业,加快与周边城市资源、资本、市场对接共融,加快建设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展、健康养老、休闲养生中心,努力将荆门建设成为江汉平原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积极培育骨干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支持建设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配送基地,构建优质农产品快速流通渠道,形成区域性农产品集散中心。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引导电子商务企业拓展服务领域和功能,发展各类专业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打造区域特色明显、创新能力突出的区域性电商中心。

  ——全省重要的农产品、磷化工和机电产品出口基地。推进以永兴、楚玉食品等为代表的农产品出口基地、以大峪口化工为龙头的磷化工出口基地、以京山轻机为首的机械设备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研发、制造、营销能力和较高管理水平的龙头企业,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全国重要的研修生外派基地。以湖北润德公司为依托,加快研修生输出基地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研修生选招、培训、输出、跟踪服务的网络体系。

  “十三五”时期,我市商务经济发展将坚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与较高的发展质量并重,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提升开放型经济规模和质量。

  ——国内贸易。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建立,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加快发展,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3%,到2020年达到945亿元,限上企业数累计达到1500家。依托互联网电商平台,形成以线上线下融合为主的新型商贸业态。重点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生活消费品市场、再生资源市场及其它“互联网+”市场。到2020年,建设培育线上线下年交易额过百亿的市场2-3家,主城区人均零售网点营业面积由0.95㎡增加到1.0㎡,零售网点营业面积达78万㎡,新增28万㎡。

  ——电子商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加快推进产业承载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大的现代电商产业园区建设。到2020年,全市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达到210亿;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100%,90%以上中小企业经常性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培育电子商务交易额超10亿元的企业3家,超1亿元的企业10家;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家,省级示范基地3家,入选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6家;新增1万以上从业人员;重点打造9个电子商务集聚区;培养电子商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000人左右,累计1万人次接受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培训。

  ——对外贸易。外贸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外贸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进口与出口、优势产业与外向型经济协调发展。到2020年,全市实现出口12.5亿美元,年均增长8%。有出口实绩的企业数量增加至150家左右,其中,出口超过3000万美元的企业10家,培育2-3家出口过亿美元企业。出口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培植一批有自身特色,能适应新的国际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经济效益的产品。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取得新进展。全市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000人次。全市对外承包工程、开展国际化经营企业达到40家,其中“双重”工程企业达到10家。

  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商圈建设,进一步改善居民消费环境,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专业市场集聚区,形成统一开放、畅通高效的市场体系。

  统筹全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完善商贸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商业品位。中心城区依托万达广场等核心企业,打造以金融商务为核心,兼具商贸、会展、文化等综合功能,高端服务要素集聚、城市服务功能突出、现代都市魅力彰显,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CBD商圈(中央商务区);依托东方百货、金城大厦、中商百货等商贸企业,打造传统商业与现代化商业集聚的中天街市级商圈;依托星球商业中心等企业,打造高端零售业、休闲娱乐业、酒店餐饮业、节庆会展为主的虎牙关市级商圈;依托多辉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新农物流园等企业,打造高端商贸业、休闲娱乐业、酒店餐饮业、大宗农副产品批零业为主,亲水休闲为特色的长坂市级商圈;统筹推进龙凤山商圈、漳河新区商圈、杨家桥商圈、人民万福商圈、航空新城商圈等5个市级副商圈。京山县重点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型商贸服务业,建成武汉的后花园。沙洋县重点发挥汉江经济带优势,打造港口批发型商贸流通业。钟祥市发挥生态人文优势,建设文化旅游商贸城市。加快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业态先进的现代化商业网点体系。

  “1”、即1个区域级核心商圈CBD(中央商务区):以金融商务为核心,兼具商贸、会展、文化等综合功能。

  “3”、即3个市级商圈:中天街市级商圈以综合购物为主;虎牙关市级商圈以高端零售业、休闲娱乐业、酒店餐饮业、节庆会展为主;长坂市级商圈以高端商贸业、休闲娱乐业、酒店餐饮业、大宗农副产品批零业为主。

  “5”、即5个市级副商圈:龙凤山商圈、漳河新区商圈、人民万福商圈、杨家桥商圈、航空新城商圈。

  依托荆门丰富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专业(批发)市场,着力培育六大市场集聚区。重点推进东宝杨家桥综合市场集聚区、掇刀兴隆岗农产品市场集聚区,京山香菇、粮油市场集聚区,沙洋水产、苗木市场集聚区,钟祥花卉、蔬菜市场集聚区和屈家岭以种子、水果为主的市场集聚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集展示交易、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信息发布于一体的现代新型专业市场集聚区。重点支持一马光彩家居建材市场、中国农谷•农产品交易大市场、汉光农产品物流园、金瑞农电商物流园、国际汽车城、再生资源交易中心、万通钢材大市场快速健康发展,打造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辐射面广的内外贸结合市场。引导专业交易市场加快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推进信息中心、检测中心、结算中心、安全监控中心和废弃物处理中心等建设,向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结合互联网与物联网,开展网上交易,拓展线上业务,实现交易主体、交易范围、交易功能、交易方式、交易规模的全方位升级。到2020年,培育2家年交易额过百亿元的市场,市场销售额每年增幅不低于15%。

  掇刀一马光彩大市场:建成集家居、建材产品展示、体验、销售、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家装一站式服务平台。

  凯跃农机博览城: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农业机械;农资、农业基础材料;农用运输工具;工程、建筑、园林平整类机械;二手机械设备;农用机械配件等“六大专业市场”。

  东宝万通钢材大市场:建设电子信息商务中心、产品展示中心、物流仓储中心、汽车运输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技能培训中心、加工配送中心。

  掇刀国际汽车城:建设包括汽车4S经销店、物流信息中心、机械交易区、大型仓储等一体的综合性汽车产业园区。

  金瑞农电商物流园:建设5万平方标准仓库、3万吨容量冷链仓库,1万平米邮政速递鄂西电商分拨中心库,500余台大型货车停车场大型综合市场(一期工程完工)。

  沙洋县机动车后市场:建成综合性的品牌汽车交易市场,可容纳展车20000多辆。

  大力发展农产品交易市场。重点支持多辉农产品交易中心二期建设成为鄂中地区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物流加工配送中心。鼓励芳盛果蔬集团、荆沙蔬菜农民合作社等农产品生产企业建设销地综合性加工配送中心、产地集配中心和田头市场。推动有条件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培育农产品批发商联合体,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基金等模式,加快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积极推动农产品产销衔接。加快“农批、农超、农校、农餐”对接,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重点推进优质农产品走进中石化易捷连锁超市,对接良品铺子、爱蜂巢等连锁超市。充分发挥荆门农产品西安、上海营销中心销售平台优势,推动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扩大中国农谷优质农产品在全国的影响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开展直供直销,向城市超市、社区便民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

  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完善农产品物流冷链系统和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提升农产品流通标准化水平,构建布局合理、运输畅达高效的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

  加快实施农贸市场改造升级。按照“清洁、卫生、安全、方便”的总体要求,实施城乡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改善城乡居民购物环境。到2020年,市中心城区和县(市)城区农贸市场全部完成标准化改造(包括改造、改建、新建);每个乡镇建成1家标准化农贸市场。探索“智慧菜市场”建设,运用大数据平台,实现菜市场传统交易模式向超市转变。重点支持中心城区规模大、基础好、信誉高的菜市场,试点“智慧菜市场”建设,为居民提供价格合理、质量安全可追溯的生鲜农产品。

  掇刀多辉农产品交易中心:建成鄂中地区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年交易额达百亿(一期工程完工)。

  沙洋鄂中农产品产业城:建成集粮油、棉花、农产品、水果交易一体批发大市场。

  充分发挥内贸流通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吸纳就业、改善民生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初步形成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开放竞争的流通发展格局,努力将内贸流通业打造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新动力,为全市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提供有力保障。

  准确把握城乡居民消费的发展趋势,大力推动内贸流通业与旅游、文化、健身、养老、医疗、体育、休闲、娱乐等服务业融合发展,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构建消费促进长效机制,着力推进信息、绿色、住房、旅游休闲、教育、养老健康六大领域消费。鼓励商贸企业在消费模式、流通方式、营销手段上实施创新,推进定制消费、预约消费、网络消费的发展。突出高端时尚、品牌聚集的消费特色,形成国际与本土、高端与大众相互融合的商业格局和文化,促进传统消费向创新消费转型。挖掘农村日益增长的便利店消费、日常生活用品消费等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促进节庆消费。配合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推动乡村扩大家具、家电、家纺、汽车、摩托车、通讯等方面的消费,重点培育品牌消费,引导部分中高端商品消费,进一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由保障型向品质型转变。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和支持各类资金、人才进入生活性服务业,着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打造便利社区服务业。深入开展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引导菜市场、便利店、快餐店、美容美发、洗染、沐浴、织补、维修、养老、再生资源回收等贴近居民生活的服务网点进入社区,推动发展“网络+实体”的现代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增强“十分钟便民服务圈”便民服务能力。探索建设城市社区便民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并逐步向农村地区推广。

  积极推动家政服务业。健全家政服务体系,着力培育一批管理规范、信誉良好、服务全面、竞争力强的家政服务龙头企业。加强社会和居民生活服务人员技能培训,加快保洁、育婴、病患陪护、家电维修等专业服务人员技能培训。规范服务行为,加强服务监督,力促传统家庭服务行业转型发展。

  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业。以社区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机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家政服务机构和其他相关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机构和医疗保健服务,支持泰康之家医养结合基地、沙洋县太乙湖休闲产业城、漳河新区生活•家社区服务项目建设,扩大养老机构及相关服务供给能力。

  创新发展餐饮服务业。支持传统餐饮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网络营销,创新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推动骨干餐饮企业向大众化、信息化、品牌化、标准化发展,支持具备条件的餐饮企业争创国家“钻级酒家”和“绿色饭店”。

  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以建设江汉平原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推动商贸物流业快速发展。

  加快商贸物流园区建设。按照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建设要求,积极推动杨家桥传化物流园、掇刀七颗星物流园、钟祥现代流园区、京山金瑞农电商物流园、沙洋水产品物流园等重点商贸物流园区发展。建设好园区交易市场、常温配送中心、零担配送中心,强化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信息、金融等综合配套服务,发挥好商贸物流园区的中枢功能。

  大力推进商贸物流标准化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商贸物流智慧基地、智慧企业试点项目,大力推进基础设施、装备技术、服务流程、内部管理等标准的实施应用,培育商贸物流标准化服务和管理品牌。着力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北斗车载定位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快建立全市商贸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在全市重点商贸物流企业中逐步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化、网络化、可视化、自动化和可控化。

  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建立适合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物流快递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将电商物流快递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完善骨干节点和末端投递服务站点建设。建立完善配送车辆标准体系,实现配送车辆规范运营。建立从业人员服务和考核标准,提高快递从业人员素质。

  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创新转型为引领,实现流通方式转型升级,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

  深化内贸流通企业改革。围绕提高流通效率、方便城乡群众生活、保障市场运行和商品质量、引导生产发展和促进居民消费,进一步推动东方百货、金城集团等优势流通企业兼并重组,形成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大型零售商、批发商、物流服务商。推进流通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鼓励各类投资者参与国有、集体流通企业改制重组,推进混合所有制发展。

  鼓励发展会展经济。积极探索“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会展业发展模式,发展规范运作、独立公正的专业化行业组织。以举办爱飞客飞行大会、全国菊花展为抓手,加快推进中国农谷国际农业会展中心和荆门通用航空器展示交易中心建设,打造成为国内知名展会品牌。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鼓励东方百货、众诚物流等本土企业依托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开展跨市区、跨城乡连锁经营,引进国际国内连锁巨头到荆门发展。加快传统零售企业资源整合,优化结构和布局,发展新型零售业态,重点推进超市、便利店、折扣店等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发展,鼓励发展“百货+超市”等复合业态。

  构建绿色循环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鄂中再生资源大市场辐射和集散能力,大力推广格林美“互联网+分类回收”模式。扎实开展流通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推广和采用节能产品和新技术。引导汽车绿色循环消费,大力发展品牌二手车经营,支持二手车交易市场升级改造,促进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体系建设。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扩大节能产品销售,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塑料袋,遏制商品过度包装。

  建立中小流通企业服务平台。积极争取平台试点项目,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提供融资、市场开拓、管理提升、科技应用等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成本、人才、市场等方面的困难,充分挖掘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作用和潜力,从政策、资金、机制上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建立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建立和完善猪肉、食用油、糖等重要商品储备制度,优化储备品种和区域结构,适当扩大小包装粮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储备规模,保障突发公共事件和市场异常波动时的市场供应。

  完善市场运行监测机制。加快市场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以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农村市场等为重点的城乡市场监测信息直报系统。强化市场运行分析和预测预警,增强市场调控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泰康之家大健康产业项目:引入“医+养”模式,建设医养结合基地和泰康国际医疗中心。

  慈心美德养老中心项目:占地500亩,建成老年公寓、康复医院、残疾人托养中心和老年文化中心。

  星球•世界城:占地170亩,建成荆门商务金融港、新世界百货、全景天幕步行街、儿童城。

  国际汽车城:占地400亩,建设集4S经销店、二手车交易、汽车配件及租赁,大型仓储物流信息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汽车产业园。

  中国农谷•国际农业会展中心项目:占地500亩,流转耕地10000亩,建设多功能国际会展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农业研发中心、农业电子商务中心,形成农产品期货交易区、农副产品交易区、农资展销区,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荆门国际航空展览馆:占地750亩,建设集会展、科技、文化、商务、休闲、旅游、居住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国际博览城。

  根据国家、省对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规划部署,“十三五”期间,全市电子商务将围绕“12345”工作思路,走出一条具有荆门特色的电子商务创新发展道路。

  根据我市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流通优势,实现电子商务与产业、生活等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产业对周边地区物资集散、商贸集成和产业集聚效应,将荆门市打造成为区域特色明显、创新能力突出的江汉平原电商中心。

  根据全市商贸流通业总体规划,加强全市9个重点电商产业园区建设。结合荆门市粮油产业的优势,大力推动中兴农谷及多辉农产品大市场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的建设。

  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荆门主城区:荆门电子商务核心区。东宝区:重点打造家居建材电子商务集群、同城服务电子商务集群、荆门市电商物流集群、特色农产品电商集群和农产品大数据中心,建设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高新区•掇刀区:加快建设公用型保税仓库,重点建设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跨境电子商务中心、数据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打造体育用品电子商务集群、农产品电子商务集群。漳河新区:重点打造生态旅游电子商务集群、通用航空电子商务产业集群。钟祥市:打造特色旅游电子商务集群、食品、农产品电子商务集群,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基地。京山县:打造生态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机械制造电子商务集群、大健康电商集群。沙洋县、屈家岭管理区:建设农产品、农副特产、花卉苗木电子商务产业集聚板块。沙洋县重点打造农副特产、水产品、苗木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屈家岭管理区重点打造种子、水果等农副产品电子商务产业集群。

  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建设。支持中兴农谷电商产业园建设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现实和虚拟相结合,传统经济与新经济相结合,以互联网手段,组织同货异地、同步集中竞价或单向竞价、统一撮合、统一结算、价格行情实时显示等交易方式,为我市乃至全国粮食、菜籽油等大宗农产品提供信息来源、客户源、在线结算、物流等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在全市范围内启动电子商务专项行动计划,重点推进电子商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行动。

  电子商务进企业。推进企业触网行动,支持生产企业开展网络零售、网上订货和洽谈签约等业务,鼓励消费品生产企业入驻各类B2B、B2C大型电商平台或委托开展网络营销,提高电子商务应用率。争取跨境电商发展优惠政策,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仓储、物流、通关、保险、外汇、退税、担保、融资等全流程供应链,引导出口企业利用跨境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网上贸易和电子商务等开拓国际市场。

  电子商务进社区。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向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物流快递等领域拓展,大力发展社区电子商务应用。通过网站、固话、手机和数字电视等终端载体,为社区居民提供身份识别、小额支付、购物消费等服务。整合部门资源,推进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务卡、居民健康卡、交通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和跨市一卡通用。推进便民支付自助服务终端的普及应用,实现水电费、燃气费、通讯费等日常生活消费电子化。

  电子商务进农村。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充分利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网点、邮政、供销合作社、商贸企业、村级党员群众活动中心等现有资源,支持配送中心和农家店信息化改造,完善服务功能及配套信息设施,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打造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电子商务质量监督平台、专业市场电商平台、单品交易平台等四大平台

  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物流、市场、信息等要素,搭建具有荆门特色的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

  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按“统一规划、资源共享”原则,建成由安全认证、网上支付、交易平台和物流配送等组成的电子商务服务支持体系。平台通过全市各地区和重点行业领域的网站分级互联、资源共享,形成全市范围内统一互动的树型体系结构,实现全市网上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有机集成和共享,达到整合市内电子商务资源,提高流通领域运行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电子商务质量体系监督平台。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协助配合,对全市销售的电商产品进行质量检测认证,市农业局协助提供地标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工作,确保电子商务产品质量过关,标准统一。同时建设全程信息追溯系统,实现对各类产品供应链的全程实时监控、预警、检验和溯源管理,构建我市电商产品全程质量监测体系。

  专业市场电商平台。依托荆门市化工、农副产品和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所集聚的优势资源,由行业协会牵头,借助中国网库筹划建设的60个单品交易平台,开发覆盖全行业的专业市场电商平台。鼓励李宁工业园、荆门市钢材市场、建材市场等专业市场集聚区以及生产资料经营企业、专业批发市场开展大宗物资网上交易,构建“展示+平台+物流+服务”的四位一体创新模式平台。

  单品交易平台。建设运行好淘宝网、京东、一号店等大型电商平台上“特色荆门馆”,积极开展农产品直销,以特色优势产业龙头企业为支撑,借助网络平台优势,将荆门特色产品如蟠龙菜、京山桥米、葛粉等优势单品推向全国,进一步扩大荆门特色优势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完善电子商务支付体系。扶持发展以电子商务支付为主要业务的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加快第三方支付平台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和支付服务机构共同搭建安全、兼容、快捷的在线支付平台,尽快形成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及其他支付渠道构成的新型综合支付体系,满足电子商务活动中多元化、个性化的支付需求。

  优化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整合现有工业、商业、仓储和运输等物流资源,开发建设电子商务物流园。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加快社区、农村网络购物快递投送场所建设。整合高速公路、铁路等货运物流优势,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物流公司、快递企业,布局铁路、公路等多个物流基地和智能仓储,建设智能物流体系,努力把荆门打造成鄂中物流枢纽。

  构建电子商务人才保障体系。加强与市内外高等院校、电商培训机构合作,建立健全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技能人才等培训机制。加大领军型电子商务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力度,重视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加大对全市机关事业工作人员、企业主、个体经营户、居民、农民等群体的电子商务的培训力度。

  构建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起一套完整、规范、长期有效的产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从生产、销售、质量标准制定等多个方面共同把关,建立网络化、开放式的查询终端,实现产品生产、仓储、运输、消费各环节全过程监控记录,为消费者、生产者和各级管理部门提供服务。

  探索电子商务统计指标体系。商务、统计部门共同协作,统一电子商务数据统计口径,编制电子商务发展报告,形成常态化统计机制。从全市企业商务网站建设、效率与效益水平、交易规模与构成等多个统计指标对全市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进行总体性的监测与分析,为荆门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制定,企业投资决策提供量化支持。

  中兴农谷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农产品电商运营平台、大数据中心、加工中心、物流中心和检测中心以及线下产品体验馆(荆楚特产展示馆)。

  荆门市东宝电商产业园:建设电子商务孵化中心、电子商务孵化加速中心、电商综合服务大楼、跨境电商中心及快递分拨中心。

  东方百货电商运营服务中心:加挂“东宝区电子商务创业园”, 建设荆门市消费者信息数据库、网络销售平台、250平米体验店、多媒体电教室、会议室等。

  京山金瑞农电商物流园:形成5万平方标准仓库、3万吨容量冷链仓库,1万平米邮政速递鄂西电商分拨中心库,500余台大型货车停车场大型综合市场。

  钟祥冷水共兴电商产业园:占地180亩,建设创客空间服务大楼1栋,电商店铺211间、仓储面积27000平方米,购置安装电商经营设施,配套建设休闲广场等。

  沙洋县电子商务中心:建设沙洋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网络交易平台、特色农副产品展示中心等。

  漳河新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集特色产业、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与一体的大型现代服务业平台,主要包括商品交易中心、仓储物流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品牌推广中心、商城服务中心、运营管理中心。

  围绕稳增长、促转型、优环境的方向和重点,以构建竞争新优势为主线,扎实开展强主体、建基地、拓市场、升产业等各项工作,着力培育我市外贸竞争新优势。

  壮大出口主体。继续实施外贸出口骨干企业龙头工程、成长企业壮大工程、开口企业实绩工程,实行 “一产一策”、“一地一策”、“一企一策”, 促进外贸出口持续稳定增长,增强发展后劲;着力引进一批机械装备、建材等产业的出口型企业,培训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外贸业务,不断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发展壮大我市外贸出口主体;2020年,形成出口企业总数突破150家,出口5000万美元以上、3000-5000万美元、1000万美元以上的梯次结构企业突破30家,占出口总额的60%以上。

  培育出口基地。在现有龙头企业和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加大对优势产业出口基地的培育,鼓励企业按照ISO9000、ISO14000等管理体系的标准要求,获得权威机构认证,健全出口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出口商品质量,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着力培育磷化工出口基地,力争龙头企业大峪口公司出口突破2亿美元大关,成为全市标杆型出口企业。建设以京山轻机为首的机械设备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争取机电产品出口过2亿美元。借助我市自然禀赋优良的农产品优势,加大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培育和引导,在我市现有钟祥市、东宝区、高新区3个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基础上,使京山、沙洋再各建1个安全示范区,争取农产品出口过3亿美元,做强做大我市农产品产业。

  拓展出口市场。坚持稳定传统市场和拓展新兴市场,巩固香港、欧盟、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传统市场,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及拉美、非洲、金砖国家等新兴市场。每年组织不低于50家次的企业参加境内外知名展会,提升我市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以此逐步扭转我市过渡依靠传统市场局面,使出口市场均衡发展,力争全市产品进入全球80%的国家和市场。进一步拓宽我市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路径,鼓励更多行业、企业加入到敦煌网、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等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逐步扩大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

  引导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充分利用进口各项优惠政策,推进企业购买实用技术、先进设备、稀缺原料,促进企业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鼓励京山轻机、宏图等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和技术含量。促进我市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提高浩伟农业、兴利食品等基地企业的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特色发展水平。建设和完善出口产品追溯体系,引导企业实行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提升出口商品的质量及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推动出口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境外注册商标和专利,提升自主品牌出口比重。到2020年,实现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升10%,出口名牌产品达到10个。

  积极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努力构建畅通、便捷、高效、安全的通关环境。

  加快建设开放大通道。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大通道,对接“汉新欧”等中欧国际班列,构建连接丝绸之路的对外开放大通道;通过汉江、江汉运河千吨级航道,连通长江,对接武汉新港、上海港、宁波港等口岸功能大港、外港,主动融入海上丝绸之路。

  加快建设开放大平台。积极主动地实施开放战略,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稳步推进恒泰源公用型保税仓库发展,建设完成中兴农谷公用型保税仓库,支持我市有实力的企业申报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以各级产业园区、铁路货运、跨境电子商务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为重点,降低企业外贸成本,与宁波港合作联手打造陆地港,实现区域通关一体化。

  深入推进大通关建设。完善涉外部门协作机制,争取荆门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升格为正式机构,促进通关便利化。加强区域口岸通关合作,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实现跨区无障碍通关。借鉴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不断提高投资贸易自由度、便利度、开放度。

  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劳务输出、企业对外投资、服务外包等产业发展,开创我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新局面。

  促进和规范对外劳务合作。构建集服务、促进、保障、规范和管理为一体的对外劳务合作平台,加强对各县市区的协调督办力度,通过深度开发以日本为主的发达国家市场带动劳务输出,利用荆楚理工学院、荆门技师学院等教育资源优势,建立全覆盖、不同层次的劳务培训体系。每年组织不少于400名符合条件的人员到国外务工,学习先进理念和技能,拓宽致富渠道,积累创业资本。支持湖北润德公司发展壮大,新增1家外派劳务经营企业和1家具备境外承包工程资质企业,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业研修生外派劳务基地。健全外派劳务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类境外劳务群体突发事件,确保我市外派劳务工作健康平稳发展。

  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实施“双重工程”工程,对我市境外投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培育扶持、着力提高。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引导我市农业、磷化、机电、水泥、玻璃等优势企业抢抓机遇,赴境外投资,实施优质富余产能向境外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投资。突出发展民营外经企业,引导民营外经企业向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成为引领荆门企业走出去的“领头羊”。建立工业园区或以境外经贸合作区为平台,以相关协会为载体,扶持企业抱团“走出去”。发挥政府、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的协作效应,健全法律、信息咨询、领事保护等服务,降低海外投资风险。确保我市境外投资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培育和打造10家以上具有较大规模和实力的跨国经营企业。

  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加强服务外包各类人才培训,搭建信息共享、人力资源、市场开拓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和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深化高校与服务外包企业的合作,重点发展产品技术研发、信息技术研发、信息技术外包、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等领域,力争培育10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企业。

  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推进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依法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畅通高效的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健全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市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协调作用,落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和中介组织自律责任,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建立健全政企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机制。突出整治制假售假案件高发地域、互联网领域、进出口等环节商品侵权假冒问题,持续开展中国制造“海外清风行动”、城乡结合部专项整治、互联网领域专项行动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查办一批大案要案,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努力打造商务综合行政执法新模式。以被确定为全国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深入推进商务综合行政执法。推进流通领域地方立法,建立执法工作流程全程记录、错案追究制度,制定实施商务执法自由裁量权标准,完善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大力开展商务执法培训,提升新形势下的执法办案能力。探索“互联网+商务执法”的新路径,完善商务举报投诉服务体系,建立商务领域消费者维权和交易争端解决机制,构建举报投诉、综合执法、商务信用等多网合一的数据中枢。引导商业特许行业有序发展,建立科学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拍卖、典当、商业特许经营、零供公平交易、单用途商业预付卡、成品油市场、酒类流通、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等涉及民生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监管,努力走在全国商务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前列,为全国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探索出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加快推进商务诚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积极倡导诚信兴商。继续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诚信经营示范创建”等活动,形成诚实守信的商业氛围。推进商贸企业征信工作,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档案,促进信用信息行业应用。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企业失信行为清单,实施跨部门信息共享、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增强信用对经营者的约束力,推进商务领域诚信建设。

  强化规划引领,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相关规划衔接。重点加强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省商务“十三五”规划的衔接。按照相关规划的要求,做好目标任务衔接,突出本规划的行业和地方特色,合理设置年度目标,抓好本规划的落实,确保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为圆满完成全市《规划纲要》、省商务“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支撑。

  明确规划实施责任。落实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制定年度发展计划,层层分解工作指标,实行项目化管理,加强绩效目标考核,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工作进度。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做好政策引导和各项服务,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强规划监测评估。开展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每年根据工作情况对规划实施效果和进度进行小结,实施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根据评估情况及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需要及时修订目标任务,调整工作目标和任务,完善工作措施,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推动规划按计划、有步骤地得到落实,保障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积极筹划一批具有带动性、支撑性、持续性和影响力的重大商贸事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不断充实和完善规划项目库,促传统产业升级、经济结构优化,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提升经济发展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政策支持作用,优先保障重大项目与民生项目,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健康养老等产业投资基金,促进商贸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积极争取各方资金支持,研究制订促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等商贸流通提质增效的政策措施。推进商贸流通领域地方立法,确立商贸领域秩序维护、行业发展以及市场监管等基本制度。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推进“人才兴商”战略,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培养和引进力度,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打造一支精通商务工作的商务工作队伍,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商贸行业专业人才和经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