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磨炼心灵,我们没有必要特地去坐禅,没有必要居深山、击瀑布。只要将全副精力投入眼前的工作,在当下这个瞬间极度认真、极度专注,就是任何方法都无法替代的精神修行。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拼命投入,持续努力。释迦牟尼说过,这就是磨炼心灵的修行。
只要将全副精力投入眼前的工作,在当下这个瞬间极度认真、极度专注,就是任何方法都无法替代的精神修行。
我听过一位木匠和大学哲学老师的对话,这位木匠从事庙宇神社的修建工作长达数十年。他们的对话让我深受启发。
那位师傅小学毕业后就当了木工,从事庙宇神社的修建工作,后来成为工匠,成了木匠们的“头儿”。
他将自己的整个人生,全都奉献给了这项事业。他的谈话内容精彩,耐人寻味,丝毫不逊色于专业的哲学家。
数十年间,这位匠人与树木相对,与树木交流,活用其经验和心得,为修造卓越的建筑倾注精力,一心一意。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在提升人格。
对我来讲,我的制造精神的原点,就是在这个小作坊里辛勤劳作着的父亲的身影。
我父亲只是小学毕业,之后在一家印刷厂做学徒工的时候,印刷厂的一个纸张供货商看好父亲的技术和认真劲儿,就把一台旧印刷机低价转让给了我父亲。
在我出生的时候,父亲就以“稻盛调进堂”这个商号办起了自己的印刷厂。然而在经商的才能上,可能还是我母亲更胜一筹。
父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老实人,技术非常精湛,但没有什么欲求,对什么事情都十分慎重。
他从早到晚不停地忙碌,透露出一种工匠精神,即便是通宵达旦,也坚决遵守交付期限。
现在想想,其实父亲的手还真的是很巧。因为是工厂,从早到晚印刷机都在不停地运转着,而就在印刷机的旁边还有一台叫作自动制袋机的机器,是用来制造纸袋子的。
记得那是一台带有比较长的回转传送带的机器,从这边将薄薄的纸放进去,传送带就不断地向前运转,最后从那边就出来纸袋子了。
说起来简单,实际上那是一台非常复杂的机器。因为是昭和初期,所以我想在当时应该是一台比较新式的机器,但父亲还是能非常熟练地进行操作。
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在工厂里到处乱跑,所以也是一直看着父亲劳作的身影长大的。
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愿望固然很重要,但是,即使树立了远大的目标,在日常工作中,却必须要做许多看起来简单乏味的事。
可是,在任何领域,在取得丰硕的成果之前,都必须对工作进行改良改善,必须做基础性试验、收集数据,必须四处奔走争取订单,必须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反反复复,精益求精。
不要忘记,伟大的事业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努力和一步一步的积累。
不管什么伟业,都少不了一步步的努力。如果想完成一项工作,就只能靠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绝对不存在类似喷气机那种能把人快速送至目的地的便捷工具。
即便明白这个道理,但许多企业家在面对目标与现实之间的遥远距离时,还是会焦躁不安——“我想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可我现在每天做的都是平凡的工作。这样下去,我们公司能成为日本第一吗?”我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烦恼和困惑。
明明想让公司发展得更好,但每天都因为各种事务而忙得焦头烂额,处理着一个个问题,重复着平凡的工作。
日本人把徒劳无用的行为比作“在冥河河滩堆石头”。但在我看来,即便是堆石头,只要坚持一块接一块地堆下去,照样能取得成功。
如果企业家具备这种精神,势必能够感动周围的人,于是部下和伙伴都会同心协力地和你一起“堆石头”。
而他们的部下也会感动,从而加入“堆石头”的队伍。这样一来,随着公司不断地发展壮大,事业上的伙伴也会逐渐增加。
正所谓“人多力量大”, 哪怕每个人“只堆一块石头”,如果有上百乃至上千人齐心协力,那么企业就会产生一股巨大的“员工合力”。
一个人能做的工作有限,但众人团结一心、持之以恒的话,就能最终成就大事业。
迄今为止,大家都在积极倡导中坚企业、中小企业“应该专业化”。我也认为,中坚企业、中小企业必须在专业上做彻底,精益求精。
另外,大企业至今都是从西欧先进诸国引进技术,这种发展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因此需要在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推行专业化。
有一种模式叫作事业部制。迄今为止,事业部制的概念是“利润中心”,或者是为了获取利润而采用的独立核算的事业部制度。
离开这一概念,我认为,为了开发崭新的、革新性的技术所需要的事业部制,在20世纪80年代将会突现出来。
这就是说,不是仅仅追求利润的事业部制,而是从技术人员到财务人员、企划人员在内的事业部制,是在企业内部完全独立的所谓“地方分权”式的事业部制。
我认为,强有力地推进这种事业部制的时代将会到来。如果不实行这种制度,今后大企业恐怕难以继续生存下去。
这不再是所谓“利润中心式的发想”,而是为了孕育新技术,为此必须追逼:“你们除了在这个领域内钻深钻透,别无生路。”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大企业里每隔几年要进行职位轮换,这一人事制度就有弊病。
包括管理人员、事务人员在内,都要真正作为一个独立部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把工作做到极致。
当然,在这个专业内毕业了,再转向另一个岗位,有这样的情况,但是不会每隔一个期间就换岗。
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个领域内钻深钻透,才能生存下去。这种充满危机感的状态,必须人为地加以营造。
同时,用锐角形将技术深挖,在对自己的技术有了确凿的自信以后,再向别的领域、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延伸。
这个事要做出预算,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做。不采用这种拓展的方法,我认为,日本的技术革新很难有突破性进展。
不管是中小企业、中坚企业,还是大企业,都要推进专业化。对于大企业而言,就是要推进“地方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