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苍溪县全力推进美丽乡村路、通组路建设,坚持把农村公路作为乡村振兴的“硬核”支撑,紧扣“四好”目标抓巩固、强提升,构建体系完整、纵横通达的乡村交通运输网,推动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走进苍溪县黄猫垭镇高台村,一条条宽敞干净沥青路纵横交错,道路两边随处可见花团锦簇、绿叶成荫。前来游玩的游客们在这里参观黄猫垭战斗遗址革命烈士纪念碑、战地医院、弹痕松等红色遗址,缅怀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
“以前我们经常来这边,到处都是泥巴路,路也很窄,开车很不方便,现在路修好了,到处都是沥青路,到处都是四通八达的,从县城到这边的时间也缩短了不少,我们平时经常可以带着小孩过来游玩,感觉非常很不错。”游客崔文峰说。
黄猫垭高台村红色美丽村庄道路的建设完工不仅使得黄猫垭镇更多农特产品走得出去,也让更多的外地游客引得进来。如今的黄猫垭镇正在擘画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图景。
“作为四川省首条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乡村示范道路,黄猫垭高台村红色美丽村庄道路自建设完工后,不仅吸引了更多的外地游客前来游玩打卡,同时还为项目沿线的特色水果销往外地提供了交通便利,真正的带动了我们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苍溪县黄猫垭景区事务中心副主任左直强表示。
浙水乡坪江社区是苍溪西部的一个偏远村,过去,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产业发展滞后。随着当地园区道路沥青的铺筑,不仅提升了当地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还让农村路从一条条出行不便、阻碍发展的“瓶颈路”,成为盘活农村地区资源、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路,如今坪江社区每年仅靠梨产业就能实现人均增收5000元。
“从这条路修起来之后,我们的梨子销路也不愁,运输也不愁,卖得一年比一年好。”浙水乡坪江社区种植户钱明友说。
路,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心。如今,浙水乡通过村道治理实施 “金通工程”,也开通了专门的 “上学专线余名学生的上下学“难题”。
“现在路修好了,也开通了专线客运车,孩子在校门口就能坐车回家,家长放心多了。”学生家长许丽美说。
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见证了苍溪农村的发展巨变,联通着农民的幸福生活。近年来,苍溪县以巩固提升“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成果为统揽,探索推行“三个四”模式,务实创新、砥砺奋进,奋力交出交通惠民、交通强业新答卷。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902公里,农村公路通畅率、列养率均达100%。
“接下来,我县将持续巩固提升“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成果,强化统筹规划,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管理体系,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城乡路网结构,努力提升农村交通运输服务能力。”苍溪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江毓建表示。
2024年以来,广元市启动“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推动全市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
建立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库动态调整机制,合理确定新改建、提档升级改造规模,优先将幸福美丽乡村路和乡镇通三级公路等项目纳入项目库推进实施。今年以来,已建成幸福美丽乡村路70.1公里、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123.9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桥梁两座,危桥改造3座。
有序推进养护市场化改革,通过统筹干线公路养护与农村公路养护捆绑实施,鼓励签订长期养护合同、招投标约定等方式引导养护企业参与,推动农村公路养护向市场化、专业化、机械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今年以来,培育具有养护资质的企业2家,全市具有养护资质的企业达到6家。
大力发展农村定制客运,优化班线+公交+预约服务客运网络体系,实行城市公交向农村公交延伸和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线辆,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率达42.21%,力争年底公交改造率达50%。
● 2022年,被命名为全省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江安“金通畅行”物流品牌列入全国第三批 “四十大”物流服务品牌,列入四川省第二批“交通强县”试点县
江安县在2017年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的基础上,持续深化“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成果,在保持建设领域每年新改建农村公路不少于100公里的基础上,在管、养、运方面持续发力,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乡村运输蓬勃发展,构建起了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并以交通强县试点为契机,探索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管理模式。
江安县交通运输局每年在对应完成省级下达目标任务基础上,根据县内实际情况,通过每年下达年度交通建设计划的方式,对县乡道改善提升、大中修项目、村道通畅路等项目进行任务下达,明确每年的建设路段、里程以及实施方式。其中绝大部分村内主通道或村与村间联通路由县级财政全额保障,县属国有企业实施。剩余部分村内次要通道由所在镇政府实施,县级财政予以奖补。该模式下,江安县农村公路建设得以每年持续推动并获得县级财政资金保障,使江安县在农村公路建设领域持续发力,平均每年新改建农村公路不少于100公里。
管理逐步规范。江安县交通运输局按照“健全管理机制、明确工作目标、落实管理责任、强化社会监督、严格管理考核”的要求,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实现农村公路路长全覆盖,形成了以县人民政府为主体,各级农村公路管理部门具体承担,各镇人民政府协同配合,各路段养护工具体实施,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新机制。
投入持续加大。投资2000万元建成县级机械化养护中心,实现机械化养护。并提升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补助标准,明确大中修工程列入年度交通建设计划,县财政全额承担。通过建立养护增长机制,加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经费的投入,使农村公路通行质量显著提高。
群众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实施县乡村道日常养护改革后,县道公路由县机械化养护中心养护,乡道实行市场化养护,村道养护按照分村包段方式,承包到人到户。通过考核使公路养护质量与养护资金挂钩,充分调动沿线群众参与公路管理养护积极性,各养护单位 “比、学、赶、帮、超”热情空前高涨。
高标准打造城乡物流节点。在县城,整合客运中心闲置资源,投资2000万元打造集客货运输、邮政快递分拨处理、旅游集散、电子商务、物流仓储配送为一体的多功能智慧综合客货运输枢纽。建成当期日处理五万件、远期十万件的全自动分拣中心,实现了物件人工分拣向全自动化分拣、常规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单一运输向综合运输“三个升级转型”,为客运站场涅 重生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在乡镇,建成全域镇级交通综合服务站,增设快递投放、代销代购、邮件配送等服务功能,规范设立邮政快递、客货运输、便民小客运等车辆集中自检服务点,充分发挥次级枢纽辐射周边区域的功能作用;
在村社,依托村级党群服务阵地、便民超市等,建成集村务活动、邮政快递业务、农特产品电子商务为一体的金通邮快驿站,提供生活日用品、农产品以及邮件、快递收寄等服务,促进农副产品进城和农资、农村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实现快递进村入户全覆盖;
按照“增投车辆、加密班次、降低票价、政府扶持、公交化运营”工作思路,对农村客运班线实行全域公交化改造。投放客运班线辆,开行“客运班线+货运专线+便民小客运”的乡村运输和物流配送服务。实现了运营车辆增收、快递企业降本增效、人民群众获得方便实惠;
大力培养兼有“驾驶员、巡路员、网格员、应急送医员、森林防火前哨员”五大角色的金通工程驾驶员,有效提升乡村运输在公益宣传、基层治理、应急送医、商业开发中的社会经济效益。
江安县交通运输局紧抓交通强县试点契机,探索基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行业治理能力,解决基层人少面广的行业治理痛点,形成了具体方案,贡献了宝贵经验。
探索形成开发行业管理系统方案。通过整合现有各系统平台,提出了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模块、公路管理信息化模块、公路养护信息化模块、运输管理模块、安全应急模块在内的交通行业信息化管理方案,并率先在乡村运输领域开发“金通畅行”小程序,试点信息化管理服务模式。
探索交通便民服务体系。结合江安县城乡公共运输实际,形成交通便民服务方案,包括实时公交系统、动态网约社区巴士系统、农村小客运线上叫车系统,并整合班线车辆实时提供班次信息和网上购票服务,为远期预留多种运力方式一站式行程安排、车辆预约、线上购票等一体化服务系统。
● 2020年,成功创建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建成全省首批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全省“交商邮”融合发展试点县、全省“川货寄递”先进县。
俯看乐山市井研县域版图,密布的公路线条就像身体流动的血脉,涌动着活力,布织着希望。
“井研县农村公路的建设成果,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近年来,井研县深入实施“北柑南粮”战略,构建“双百”产业环线,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统筹规划建设,全域升级路网,加快“双百”环线建设。着力构建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体系,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进程。
作为典型的丘区县,井研县始终凝聚着“要致富、先修路”共识,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推动农村公路建设,建成农村公路1431.84公里,其中县道263.71公里、乡道272.34公里、村道895.79公里,相较于2014年增长了627.14公里。
千丘藏一果,一果尝千秋。走进井研县集益镇的百里柑橘环线,金黄的果子挂满枝头,彩色的公路畅通八方。“有了产业路,不仅不愁销售运输问题,还能将机械开进田间地头。”基础条件好,特别是公路等级高,是青年一代果农选择在井研创业的重要原因。
井研县政府县长陈剑波介绍说,不仅有北部的百里柑橘产业环线,还有南部的百里粮油走廊,井研农村公路的建设更多都是围绕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到哪里,产业路就修到哪里,既有效打通了交通的“主动脉”、畅通发展的“微循环”,又建成了一批民生路、产业路、致富路、幸福路。
据了解,井研县全力推动交通运输与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串联“山水林田湖、城镇乡村景”,建成乡村旅游彩色通道86.3公里,打造百里柑橘环线和百里粮油走廊,沿线布局标准化柑橘基地、高质粮油种植基地、果畜(渔)循环园区及粮经复合模式等特色产业46.6万亩,充分展现了“国学之乡、农民画之乡、柑橘之乡、垂钓之乡”特色,共同构筑了一条条靓丽的风景线。
一条条民生路,畅通着民生;一条条园区路,勾勒着园区;一条条幸福路,连接着幸福……农村公路,一头连接现实,一头连接希望。
村村通达。以创建“四好农村路” 国家级示范县工作为契机,井研县全力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建制村通客车和农村物流发展,分类建立“班线为主、公交补充、预约响应兜底”的农村客运服务体系,有效巩固了现有15条农村客运线辆农村便民小巴,又新开通3条城乡公交线路,实现农村便民小巴与城市公交、客运班线个建制村客运通车率达到100%。
件件送达。依托农村路网大力推行“物流+货运+便民小巴”的乡村运输和物流配送服务,建设县级物流共配中心和快递集散中心,实现全自动化分拣、信息化管理、综合运输“三个转型升级”,利用“金通工程”构建乡村客运网络,建成14个镇级交通运输综合服务站和96个村级金通邮快驿站,附搭邮政快递和小件进村入户,打通井研农产品网络销售运输“最后一公里”。
事事办好。及时办理群众反映的交通出行普遍问题,依托现有农村客运线路、便民小巴和跨区公交线路,保障全县优化校点布局调整的交通需求,开通“学生车”接送学生往返学校,让1万余名农村学生出行无忧。结合“便民小巴+返乡返岗专列”的“春风行动”保障农民工返岗就业,年均接送农民工5.5万人次,有效放大了“四好农村路”的民生效应。
一条条美丽的“四好农村路”,犹如一道道特色鲜明的“经济走廊”,串起了井研的绿水青山,成为了支撑井研乡村振兴的坚强基石。
车辆行驶在泸州市叙永县赤水路,道路两旁脆李飘香,村舍林立。2014年以前,赤水路还是乌蒙山区一条泥结碎石路。如今,已按照四级公路标准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宽6.5米,串联起沿线“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旧址、鸡鸣三省大桥、桃李花海等自然人文景观,吸引各地游客纷纷前来打卡,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赤水路的蝶变是泸州市加快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放眼酒城大地,一条条农村公路纵横蜿蜒,为广大乡村地区带去幸福与希望。
十年来,泸州市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福祉、支撑乡村振兴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健全投入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深化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这里以前是泥巴路,路面不好,出行很麻烦,尤其是下雨天,出门一身泥。”近日,泸州市泸县海潮镇红合村村民罗戡指着硬化好的农村公路感叹不已。“现在就不一样了,彩虹公路修得巴巴适适,还通了公交,海潮镇又打造了园区,今年春天就有很多人开车到村里游玩。”罗戡说。
农村公路是农村地区覆盖范围最广、服务人口最多、公益性最强的交通基础设施。十年来,泸州市农村公路累计完成投资135.4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7541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9734公里,实现建制村100%通硬化路,并不断向进村入户延伸,以县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的农村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日益完善的农村路网,让人悦其行、物畅其流的乡村运输新格局加快形成。全市100个乡镇、1143个建制村实现公交、客运“村村通”全覆盖,农村群众“抬脚上客车”成为现实。
一路通则百业兴。在纳溪区打古镇普照村,漫山遍野的竹林随风摇曳,白节镇大旺—打古镇吴家坳公路穿行在竹海间。“这条路原来是泥结石路,车子来不了,竹子卖不出去。”打古镇普照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德彬感慨道。“普照村有丰富的楠竹资源,每年可产竹料约五六百吨,竹笋七八百吨,这条路修通后,竹子运输就方便多了。还能将普照山景区和大旺竹海景区串联起来,帮助群众进一步增收。”
近年来,泸州市坚持农村公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围绕“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一体”主体功能区聚焦都市乡村近郊游,打造232公里“酒城融合精品线”;泸县、合江县“东翼”主体功能区围绕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205公里“川渝联动样板线”;叙永县、古蔺县“南翼”主体功能区,围绕“酱酒+红色旅游+山地康养”打造466公里“长征文化示范线”,各具特色、相互促进的精品线路加快成型。全市重点景区、重点园区与农村公路实现无缝连接,江阳区畅通8个现代农业园区交通路网,合江县17个现代农业园区、2A以上景区全部通四级以上公路,绿色蔬菜、有机高粱、晚熟桂圆、真龙柚、荔枝等特色农业产业乘势而起,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当车辆匀速行驶在古蔺县奇兵大道音乐公路上时,雄壮的《四渡赤水出奇兵》旋律便会随车响起,农村公路也为乡村文旅赋能。
古蔺县围绕县域“红色文化、美酒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实施的赤水河环线旅游公路古蔺段,项目总长216公里,为古蔺县“酿酒业、工矿业、旅游业和特色农业”四大支柱产业提供交通节点支撑,助力打造“四渡赤水”红色核心IP。江阳区在全省率先创建“江韵酒城·一路向阳”农路品牌,深挖特色酒文化、分水油纸伞非遗文化、朱德旧居陈列馆红色文化等资源,让农村公路成为看得见山水、品得出文化、记得住乡愁的文化长廊。
3月,一场春天里的马拉松在龙马潭区鸣枪开跑,路边十里渔湾风景美不胜收。6月9日,2024年川渝龙舟文化宣传展示活动暨泸州市第三届龙舟赛在纳溪区凤凰湖举行,游客还能沿着花湖路欣赏美丽乡村景致。
“四好农村路”与文旅融合发展,为文化资源开发和传承、乡村旅游持续注入活力。
骑行在江阳区沿沱江旅游道路上,散步骑行的游人、网红农家乐、观景平台、农业园区、秀美沱江风光尽收眼底。江阳区沿沱江旅游道路全长25公里,依托沱江秀美风光打造,具有“路中有景、路景相融”的景观效果,是一道独特的“沱江风景线”,更是一条“健康之路”“民生之路”“产业之路”“发展之路”,获评2021年四川省最美农村路。龙马潭区胡况路是泸州市第一条以爱情为主题的农村公路,沿途打造了粉色波形护栏、浪漫风车、爱情邮箱、爱情电话亭等标志性爱情元素景观,公路边栽种成片的粉黛子、虞美人、马鞭草、野菊花,沿途挡墙分段栽满了三角梅,洋溢着浪漫氛围;美化绿化道路的同时,开展清沟疏涵行动,并对妨碍视线的树木、杂草等进行清理,建设安全、畅通、整洁、美观的农村公路。“爱情公路”不仅成为了一条网红公路,还惠及沿线年度四川省最美农村路。
近年来,泸州市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相结合,切实做好农村公路绿化、美化、亮化和洁化,打造“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群众切实感受到“车行山水间,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四好农村路”成为美丽乡村一道靓丽风景线。
●2023年,全市实现了“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全覆盖、省级示范市首创即成、国家级示范县实现“零突破”。
近年来,绵阳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福址、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创新工作举措,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全市实现了“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全覆盖、省级示范市首创即成、国家级示范县实现“零突破”。市级共评选5批次、69个“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县级评选示范村203个、示范路约1700公里。平武县锁桂路、梓潼县许青路获全省“最美农村路”、4人获评全省“最美路长”、4人获评全省“最美护路员”,安州区、盐亭县成功命名乡村运输“金通工程”省级样板县。
目前,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21万公里,进一步构建起“通村达组、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路网体系。截至2023年底,全市通三级及以上公路乡镇占比达到85%,提前完成部省“十四五”目标任务,力争2025年达100%。“十四五”以来,实施幸福美丽乡村路297公里,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2276.7公里、通组路828.2公里,建制村通等级路比例达到100%,实现撤并建制村新旧村委会“直连直达”;30户及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达到73%,农村公路网的完善进一步解决了民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助力乡村全面发展。依托公路路网,打造乡村旅游路29条,带动12个乡村旅游类国家A级景区文旅融合发展,助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集群,积极融入大九寨、大蜀道、大遗址文旅体系。“公路围着产业建,产业围着公路转”,依托县道、主要乡道节点,助力布局特色园区8个、现代科技工业产业园16个、现代农业园区86个,形成蔬菜粮油、医疗健康、川猪养殖等多个产业集群。
加快完善“四好农村路”发展政策体系,出台《绵阳市加快推动全域“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建立路长办公会议、道路巡查和督查考核“三项基本制度”和公路养护、路政管理“两支管养队伍”,实行管理网格化、标准流程化、监管信息化、考核精准化。按照“1+9”模式,推动全市路长制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构建覆盖“一市三区六县”的农村公路路长制信息化管理体系。设置县、乡、村三级路长2200余人,全面覆盖全市200余条县道、930余条乡道、8000余条村道。全市1400余辆农村客运车辆全部安装主防系统,通过智能监管调度,实现“动态可视”和“静态可查”。创新提出“摸排情况、搭建平台、服务保障、改进提升、评先创优”的道路货运网络化管理“五步工作法”,将基层治理与行业监管有机结合,有力加强道路货运行业监管。
以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三年行动和城乡环境综合提质三年行动两大活动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管养质效。整治农村公路安全隐患1300余处,实施次差路整治200余公里,建设村道生命安全防护工程1100余公里,整治病危桥180余座。近三年实施农村公路养护工程3500公里。实行“平时考核+综合评定”的考核机制,对管养能力建设、资金投入使用等进行评定,将结果与养护资金分配等挂钩。创新构建乡镇属地、交通执法、公安交警、公路管养“一路四方”联动机制,持续推进农村公路环境净化、绿化、序化、美化。
全面推进“金通工程”项目实施,创建省级样板县2个。统一全市1400余辆农村客运车辆外观和LOGO标识、统一驾驶员工牌1700多个、统一村级招呼站(牌)外观3000余个。新(改)建县级仓配物流中心3个、乡镇综合服务站64个;建成村级寄递节点1400余个,实现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县乡全覆盖、村级覆盖率93%。因地制宜采取公交车、农客班车、预约响应三种方式,切实保障群众出行,实现全市153个乡镇和1804个建制村(含涉农社区)100%通客车。推出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提升品质,构建“安逸金通”“2+3服务体系”,开行“最美农村公路”旅游专线,开通“红领巾”专车,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举好“指挥棒”,保障工作推进有力有序。市政府成立“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南充市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南充市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实施方案》,对成功创建国省示范县的分别给予300万和100万奖励。
把好“方向盘”,保障主攻方向不偏不倚。编制《南充市2021-2035年农村公路网规划》,打造“规模结构合理、技术标准适应、服务能力可靠”的农村公路网络。
拧好“水龙头”,保障项目资金落实落地。通过向上争、财政补、群众筹、社会捐等多种途径,累计投入资金200亿元,有效破解资金短缺问题。
连通便民路。新改建村道公路约1.7万公里,实现100%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有效解决230万群众出行难问题。
大兴产业路。高质量建设产业路旅游路501公里,促进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023个,阆中古城、升钟湖等景区成为休闲度假圣地。
全面抓管理。成立工作专班,定期开展在建项目质量安全环保全覆盖检查,把农村公路建成人民满意的“放心工程”。
健全监管体系。建立“总路长+县、乡、村三级路长”路长制管理体系,共设路长5143人,实现“路长制”县级全覆盖。
强化双超治理。成立片区联合执法中队,组建“双超”治理小组,开展联合执法,有效维护路产路权。
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行“智慧交通”、“蜀路通”等APP和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实现数据共建共享共管。
强化资金保障。“十四五”以来,市级财政累计列支6000万元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各县(市、区)足额纳入财政预算保障。
强化宣传引导。组织制定爱路护路乡村规民约、持续开展“5·26”爱路日宣传活动,增强村民群众爱路护路意识。
强化体系建立。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等方式累计吸纳1.3万余名贫困户参与养护工作,提高管养实效。
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建立城乡公交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车辆购置等长效补贴机制,确保“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
推动农村物流现代化改革。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推动“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
推动农村运输安全化改革。全市“金通工程”车辆全覆盖安装主动智能防控系统,做到实时监控、动态提示、全程记录。
●2017年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区,被省政府评为“四好农村路”示范区第一名。
成都市郫都区地处成都平原腹心地带,位于成都市西北部,东靠金牛区,南邻青羊区、温江区,西连都江堰市,北接新都区、彭州市,全区地貌主要由平原组成,西北部浅丘台地横山子,是区内唯一的山丘。
郫都区公路总里程1320公里,其中农村公路达1180公里,占公路总里程90%,路网密度3.0公里/平方公里。目前,全区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达40个,农村土地连片经营19万亩,实现产值30多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134元。郫都区紧紧围绕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始终秉持“实、严、专、优”工作理念,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着力打造“四好农村路”升级版。
科学编制综合规划。坚持一体化发展思路,推动交通规划与区域总规、控规、土规无缝衔接,科学编制《郫都区综合交通枢纽“十四五规划”》和农村公路发展系列规划,研究制定《乡村振兴道路提升三年攻坚计划》,切实推动农村公路与国省干线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等有效衔接。
持续加大交通投入。重点实施“骨干路网提速、乡村公路提档、公共交通提质、智慧交通提效”四大工程,将重大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纳入政府年度投资计划,2021年以来,仅本区交通口就投入资金34亿余元加快以“三隧一桥一互通”为代表的道路建设,并每年划拨“四好农村路”专项资金1000万元主要用于乡村公路提档升级,有力促进了农村公路循环成网,并将美丽乡村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景。特别是2023年又投资5000万元,启动新团路作为汉康乡村振兴示范走廊的中轴线,着力打造一条产业融合、视觉清明的乡村产业通道主动脉,一条安全、畅通、美观的乡村振兴示范公路。
严把工程建设质量。修订《农村公路建设技术导则》,做到立项手续、施工设计、技术标准、质量监督、竣工验收“五个统一”,采取专业检测机构与村民参与相结合的建设质量监督模式,构建“专群结合”农村公路质量监督体系,有效保障了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交通建设项目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100%。
压实管理责任。以深入推进“路长制”,强化农村公路区、街道和镇、村(社区)三级管理责任体系,各街道和镇均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专门机构和专职队伍,将公路日常巡查纳入网格化管理,同时还聘用村社589名同志担任一级专职网格员,实现“政府负责、部门执法、群众参与、综合治理”网格化,确保安全隐患及早发现、及时处置。
优化路域环境。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大力开展农村公路沿线两侧环境综合整治,依法拆除农村公路两侧违法建筑、非公路标志,清理公路用地范围内堆积物,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强化公路两侧管控。2023年还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农村公路管护再提升专项行动,为持续改善“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交通环境作出了不懈努力。
提升养护标准。专门制定《郫都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将农村公路管养补助标准由原来的镇(乡)道3000元/公里、村道2000元/公里,分别提高到镇(乡)道5000元/公里、村道3000元/公里,每年养护费用超1000万元,让农村公路管护责任更加明晰、制度更加健全、标准更加细化、保障更加有力。
实施专业养护。整合城管、水务、交通、农林部门资源形成“四扫合一”,让公路养护机构集中精力管护公路,并鼓励村级道路以分段承包、分片承包方式进行综合日常管护,既解决了当地农户就近就业和增收,又确保了村道保洁常态化、日常维护经常化;通过购买服务,委托有资质的桥隧、道路检测单位定期对桥梁隧道进行检测,提高桥隧、路面综合性能检测精准水平;在道路中修、路面病害处治等全面实行机械化作业,有力促进了公路养护施工标准化、作业精细化。
严格督促考核。严格落实《成都市农村公路养护目标管理和考核奖励办法》,构建科学完备的公路养护质量评判体系,主动接受上级考核和社会监督。采取“政府+第三方”综合评估方式,对全区农村公路4个方面13个分项进行“月考评、季通报、年评定”,对年底考核前3位的街道或镇给予30万元的奖励,排名末位的街道倒扣补助资金并责令其主要负责人作表态发言。
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着眼满足乡村旅游、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群众生产生活等出行需求,科学规划客运线路和班次,率先开通全省首条氢能源电池公交示范线路,实现全域公交一体化、村通公交全覆盖。目前,本区开行的公交线台,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46%。
融合公交+乡村+旅游”。将乡村道路沿线水资源、特色小镇、美丽新村、乡村民宿等串联成线,让农村休闲旅游逐年上升,年吸引游客500余万人次,也让以乡村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为典范的战旗村、以农夫记忆“乡村一日游”为代表的先锋村、以“盆景文化+产业+旅游”为特色的安龙村、以全国最美乡村为样板的青杠树村名震四方,实现了景区“大串联”、产业大发展、农民得实惠。
畅通农村物流网络。依托“绿色战旗·幸福安唐”乡村振兴博览园建设,按照“多站合一、资源共享”原则,完善区、镇、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郫都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优势,遴选优质货运企业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结对共建,鼓励支持网约货车进军农产品物流领域,推动新经济与传统经济共融互促。
● 2018年,平昌县再次被国家交通运输部等三部委命名为“四好农路”全国示范县
● 2018年2月,平昌县“四好农村路”建设经验被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
巴中市平昌县位于四川东北部,系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县、川陕苏区革命老区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自然资源极度匮乏,交通区位劣势成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乡村振兴的最大阻碍、最大瓶颈。近年来,平昌县坚持资金向交通聚集,力量向交通汇聚,着力补短板、强基础、促发展,聚力打造“四好农村路”示范标杆,高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8200公里,其中:高速48公里、国道75公里、省道396公里、县道665公里、乡道1239公里、村道及通组路5777公里,初步形成建“以铁路高速为引领、国省干线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撑、村组道路为网络,互连互通,内畅外快”的交通路网体系。
聚力实施外向通道工程、干线升级工程、乡村畅通工程“三大工程”,加速形成“123出行交通圈”,即县城与乡镇1小时通勤、平昌与川东北渝东北城市之间2小时互通、平昌与成渝西3小时可达。
畅通外向大动脉。加速推进镇广高速建设,及早实现仪平、通平宣开高速、G542平昌段一级公路开工建设,持续推进9条国省干道升级改造,积极推动平昌通用机场、广巴达铁路扩能改造、平万高速等重大项目落实落地,着力构建“一航一铁四高九干”综合立体交通新格局。
优化区间联网路。全面升级辖区区间通道,稳步提升县乡道公路技术等级,力争2025年底前实现100%的乡镇通油路、100%的乡镇至少有两条以上安全快捷的应急通道。
织密乡村微循环。高位推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乡村振兴产业路旅游路建设,接续实施村组道路建设,力争2025年底前实现所有国家AAAA景区至少有两条以上出入通道,100%的自然村通硬化路。
坚持创新驱动和统筹联动,聚力推动建管养运协调发展,不断激发交通运输服务乡村振兴新活力。2017年,成功创建首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2023年,成功创建“四川省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2018年2月,平昌交通建设经验做法被《焦点访谈》专题报道。
建立“县乡联动”建设责任体系。县乡均成立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双组长”交通建设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党委书记镇长牵头揽总,分管领导挂帅出征,交通部门主业主责,各级各部门全员联动,共识化共为,同心凝同力,聚力攻坚推动交通建设高位求进。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新改建国省干道及农村公路5800公里。
建立“四级三员”管养责任体系。深化落实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全面推行“四级三员”管养责任体系,创新 “固定治超+非现场执法”模式,常态开展公路双超治理,有效巩固建设成果。坚持“日常养护+预防性养护+大中修”相结合,全面巩固提升公路路况质量;积极探索乡村公路管养新机制,充分吸纳脱贫户参与村组道路养护管理,既确保养护人员落实,又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建立“城乡一体”客货运输体系。统筹城乡客货运输资源和市场,深入实施乡村运输“金通工程”,着力构建资源共享、便捷利民、安全有序的城乡客货运输体系。全县乡村客运规范实现“四统一”,所有建制村、4A景区以及重要产业园区等全部通客运车,县城周边15公里范围内重要场镇节点有序开通城乡公交;全县28个镇全部开通物流班车,县乡村三级物流运输无缝衔接;加速推进“运邮运快”融合发展,着力畅通农村物流“微循环”。全县基本实现“人优其行、货畅其流”。
坚持“修一条公路,塑一道风景,富一方百姓”理念,做靓“美丽公路+”文章,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2020年,板青路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
聚力打造富民交通廊道。深入推进乡村公路通村达组工程,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2016年以来,建成村道及村道联网路2900公里,硬化通组路3800公里,加宽村道及村道联网路180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防工程2000公里,带动建成巴山新居3.5万户,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67家,建成特色小镇10个、农业主题公园9个、省级“四好村”55个,构建了以驷马镇、灵山镇、白衣镇、板庙镇等为代表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示范带。农村公路真正成为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重要通道。全县146个贫困村如期高质量脱贫,50万农村居民迈上致富奔康快车道。
聚力打造旅游交通廊道。围绕全域旅游、推进路旅融合,建成森林走廊4900公里、樱花大道150公里、桂花大道50公里,成功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环线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75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实现“一路一风景、一乡一特色、一村一幅画”;连续4年承办“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驷马—元山—佛头山环线被誉为“最美赛道”、“皇后赛道”。
聚力打造文化交通廊道。以农村公路为载体,培育涵养公路文化,通过标语、漫画、农村老物件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乡风文明,助力助推精神文明建设,建成法治文化长廊、道德文化长廊、农耕文化长廊50公里。农村公路真正成为重塑乡村魅力、传递乡风文明、留住乡愁乡味的重要载体。
●2023年,荣县获评“川货寄递”先进县、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荣县位于四川南部、自贡西部,幅员面积1600余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万,辖19个镇2个街道,52个社区196个行政村,是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县、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
2023年以来,实现交通投资14.1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452公里,完成快速通道项目13.5公里路基工程和省道210、309大中修工程。
荣县石笋沟、一洞桥茶花园区、五通坝赖河坝粮经复合现代园区等20个农业园区道路有机融合,织密了各类农产品运输交通网络。100%建制村通硬化路,通村达组入户路网基本形成,筑起了农村“最后一公里”致富新道路,农产品运输能力有效提升,为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先进县创建成果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服务保障。2023年,荣县农产品运输成本下降40%,外发农产品每单可直接节省5元以上;全年货运周转量达8.11亿吨公里,同比增长30%;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7418万元,同比增长37.88%,10个村收入超百万元。
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城乡经济发展增速提效,招商吸引力大幅提升。2023年,完成工业项目签约21个、总投资116.6亿元,同比增长110%、101%。“盐茶陶”等特色商品贸易额明显提升,2023年绿茶出口量达2.5万吨,占全省30%以上,茶产业综合产值达43亿元,同比增长13.7%。全县农产品交易总量提升11%,农产品出口销售额提升50%。新建“交商邮”村级节点30个,升级改造镇村物流站点49个,成功创建省级“川货寄递”先进县。
新改建旅游道路118公里,实施石笋沟、九棚山等文旅产业道项目4个,推出自驾摄影、研学探秘、纳凉避暑旅游线条,打造荣县旅游集散中心和高速公路特色产品展区,建设玉章文旅雕塑走廊,全县景区道路通行条件得到较大改善,A级景区2023年旅游收入同比增加11%,旅游人次同比增加23%,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坚持城镇规划、交通路网建设同步推进,小县优城更具魅力。荣县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在即,将彻底解决货车穿城而过历史顽疾,噪声尾气污染、人车混流安全隐患得以根治。锁江桥堵头打通,贵州路、沿河路顺利建成;荣县大佛、白塔山、黄桷堰等城市旅游道路基本形成,不断提升改善群众出行体验感。农村“断头路”“堵头路”大幅疏通,农村公路等级低、病害严重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2023年,荣县农村公路密度提升至172公里/百平方公里,同比增长7%;建制村100%通客车,客运周转量突破1.17亿人公里,同比增长23%。
● 2021年,遂宁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和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市
● 2020年止,市辖5个县(市、区)全部成功创建四川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始终坚持党政同抓、上下同步,推进“四好农村路”全域示范创建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多点开花,引领示范创建。围绕“以党建促业务、以业务强党建”的工作理念,打造“一心向党 一路为民”党建总品牌,“一心跟党走 旗飘四好路”等系列党建子品牌,引领“阡陌交通·田园牧歌”最美农路建设。
多方联动,搭建制度框架。充分发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助力构建书记、市长牵头抓总,市级部门通力协作,市县两级双向联动的工作格局,参与起草“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文件20余个,制定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制度60余个。
多维发力,健全激励机制。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与目标绩效、干部晋升、奖补资金挂钩,对辖区严格实行目标绩效考核,对在创建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对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县的给予奖补资金1000万元,近年来累计奖励县(市、区)创建资金共5000万元。四是多管齐下,拓宽筹资渠道。创新“政企银”三方合作融资模式,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倾斜与支持。“十三五”以来,通过预算列支、财政贴息、社会资本、债券资金、以奖代补、统筹涉农资金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达150亿元。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
注重顶层设计,推动四网融合。按照“一盘棋、一张网”规划思路,将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等统筹推进,编制“交通+旅游”“交通+产业”等专项规划9个,推动路网、水网、林网、田网四网融合。2022年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共富路建设三年行动,规划建设项目117个,建设里程2372公里,计划总投资85亿元,以路网完善提升行动、管理养护提升行动、运输服务提升行动、安全保障提升行动“四大提升行动”为抓手,不断推进全市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迈上更高台阶,力争实现“产业因路而兴、生活因路而富、乡村因路而美、基层因路而治”的美好愿景,让“农路畅起来、农业兴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成为我市农村公路发展新目标。
织密乡村路网,改善出行条件。构建层次清晰、功能完备的农村公路网络,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从“十二五”末的7897公里增至12691公里,农村公路路网密度从“十二五”末的全省第5上升至全省第2,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在全省排名第3,乡镇及建制村通硬化路率于2017年在全省率先实现100%目标。
串联环形农路,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173公里农交旅大环线个现代农业园区和N个乡镇特色园区,成片建成船山永和家园、安居海龙凯歌、射洪沱牌酒粮、大英宋井桃园、蓬溪红军第一村等550公里小环线,推进“交通+产业、扶贫、新村、旅游、基层治理”六位一体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科技治路实现“智慧管理”。横向整合市级涉路部门资源,纵向统筹县乡村三级公路管护机构,建设遂宁市交通运输数据管理中心,录入农村公路资产信息3000余条,逐步实现全市农村公路管理信息化。
创新模式实现“有路必养”。持续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首创“六无两有”养护规范,坚持“日常+预防性+大中修”相结合养护模式,农村公路由创建前“失养缺养”基本实现管养全覆盖。
联合执法实现“畅安舒美”。全域创新推行农村公路“路长+警长”的管理机制,建立“一路五长”管控队伍,实现路域网格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显著提升农村公路路容路貌。
凝聚共识实现“提档升级”。以公路沿线绿化平台、两侧挡墙、交通驿站等为载体,打造公路路域文化,建成农村公路文化走廊,总结推广企业认养公路、党员志愿服务、村民主动护路、养护市场化等爱路护路新做法,逐步构建群众企业双向参与、多方协同共管共养机制。
始终坚持“全省作示范、全国有影响”的乡村运输“金通工程”全域样板创建的总体目标,不断挖掘“金通工程”内涵,做实乡村运输兜底保障,聚焦资源共享、融合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提升乡村运输质效。
融合发展促共赢。紧扣“乡村振兴”,依托全市173公里农业产业环线,将“金通工程”与农业产业、文化旅游、休闲体验等有机结合,开行乡村旅游直通车5条、红色旅游专线条,有效串联船山永河园、安居三家大米、射洪酒粮、大英柑桔、蓬溪仙桃等农业产业园区23个,引导有驾驶资质的邮递员加入客运队伍,率先发展“金通+邮快”专线条,实现农产品一站式进城、快递一网式进村,促进农村居民增产增收、企业降本增效。
转型发展增活力。创新服务模式,率先打破乡村客运省际地域限制,开行川渝省际城乡公交2条、省际“金通工程”环线条,乡村运输“金通工程”开到了重庆、开出了省界。打破传统班线运输方式,推行农村客运片区化经营,鼓励运输企业发展涉农定制客运17条、农村定制客车42辆。支持从业人员开展学生车、就医车、电话约车等个性化服务,农村居民出行多元化。支持城市公交延伸和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线%,促进城乡运输一体化发展。
清廉发展塑品牌。注重党建引领,精准摸排旅客运输行业党员287名,打造清廉运输乡村客运示范线辆,亮明党员身份,开展高质量运输服务。整合资源建设“暖心之家”1处、司机之家8处、红色服务驿站12处,全面改善农村运输从业人员从业环境。引导11名非法车辆合法经营,农村客运市场进一步规范。支持农村客运驾驶员、车辆“一人多员、一车多能”,当好农村地区宣传员、护路员,充当宣传车、应急车,助力农村基层治理。
叙永县位于川滇黔三省交汇之地,不仅是川南的门户,更是连接云贵川的璀璨明珠,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枢纽。十年来,叙永县牢牢把握省市交通战略部署和“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机遇,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提质扩面,推动全县“三纵三横八辐射”交通路网建设,2022年叙永县荣获全省第六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往昔的叙永,山峦叠嶂,道路崎岖,烂泥路与田埂交错,民众出行艰难,雨季来临时,村里群众出行常常被迫与泥浆和坑洼作伴,仿佛重走“蜀道难”。党的十八大以来,叙永县在省交通运输厅和泸州市交通运输局的悉心指导下,以宏大的规划为引领,以高标准建设为基石,筑就了一条条外联内畅、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大道。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条条羊肠小道和碎石泥路从建设者的脚下延伸,变成了平整开阔的柏油路。十年间,全县农村公路焕然一新,新增与升级里程逾两千公里,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940公里,占全县公路总里程90.5%,从“村村通”迈向“组组通”,为百姓铺就了一条通往心间的幸福坦途。
“春光明媚,山乡浮绿”,从江门古寨到赤水河畔,一条条蜿蜒的农村公路串联起沿途星罗棋布的村庄、农家,紧密地将全县23乡镇和212个行政村融为一体。十年来,叙永县以“四好农村路”为纽带,推动农村公路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将“乡村道”串成“经济带”。通过实施“交通攻坚大会战”,硬化路面遍布城乡,村集体经济产业路焕发生机,优势农业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其中,长达103.69公里的省级示范路,更是为工业片区交通区位提级提供了坚实保障。
农村公路的完善,不仅促进了特色资源的转化利用,更打造了“赤水路”“罗汉林环线公路”等致富路,沿途红色、康养、文旅节点熠熠生辉,成为叙永“名片”,实现“交通+文旅”有机融合,每年吸引游客上百万人次,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共享共融。
依托“四好农村路”与“金通工程”的建设,叙永县整合客运物流资源,打造城乡融合的新格局。逐一走访全县上百所学校和200余个村社区,根据实际运输需求优化调整农村客运力量,开设“民心专列”定时定点接送学生,结束了山里娃“摸黑”上学的历史,并在其余时刻作为“民心专列”乡村客运车,为乡镇老百姓上街赶集、出售农产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构建县、乡、村三级综合运输体系,设立县级配送中心一个,打造集运输、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7个、村邮站212个,实现建制村全覆盖,月均快递业务量36万件。同时优化物流运营模式,探索“金通+交邮”,构建“城乡公交+小件物流”客货邮融合共享运营模式,优化城乡公交线条,实行“沿线余件,实现快递进村入户。“客货邮”运营模式的优化,更是推动了“城乡公交+小件物流”的融合发展,让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更加紧密
管护农村路,安全至上。十年间,叙永县对农村公路开展常态化质量监管,年均投入资金约1500万元,保障全县3940公里农村公路的维修维护。十年间,叙永县交通运输局持续推进农村公路维修改造工程项目,显著提升了农村公路的通行条件,并于2021起实施村道安防工程,累计安装护栏约126公里,为村民的出行提供了更为安全的保障。同时贯彻落实路长制工作部署,建立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落实责任到人,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累计吸纳466名村民参与道路管养,并在不影响工程质量安全前提下,支持鼓励辖区农村居民参与项目建设,拓宽农村居民就业渠道实现就近就业增收约人均6000余元。目前,叙永县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覆盖率达到100%,管理养护专兼职人员达120余名,养护工480余人,农村公路列养率保持100%。
十八大以来,全市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5934公里,完成农村公路投资超50亿元。截至2023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9361.322公里(其中县道1679.675公里、乡道2347.584公里、村道5244.063公里)。全市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覆盖率达到72.3%,自然村组(30户以上)通硬化路率达到66.7%,农村公路等级公路率达到97.9%,以区县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的农村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来抓,十八大以来,新增177个建制村通硬化路,实现了100%乡镇和村通硬化路,高质量完成交通扶贫兜底目标。“十四五”以来,累计实施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1025公里,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工程674公里,幸福美丽乡村路444公里,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覆盖范围、通达深度,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
坚持依法治路,按照健全管理机制,落实管理责任,强化社会监督,严格管理考核的要求,破解农村公路重建轻养、只建不养等难题。完善市、县两级农村公路养护机构,大力推广“路长制”,形成权责清晰、高效运转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优良中等路率逐年提升。加快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村公路管理中的应用,建成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吸纳群众参与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充分调动镇、村两级作用和农民群众积极性,激发农民群众的爱路护路意识,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实现全覆盖。坚持以“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为重要抓手,以打造“一县(区)一品牌”为载体,将农村公路建设与自贡井盐文化、自然景观、特色产业等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如自流井区“畅游生态绿林路”、贡井区“探寻盐运古道”、大安区“环青龙湖文旅路”等为代表的特色美丽农村路区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