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汉印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球销量领先的打印设备厂商之一,产品涉及领域广泛,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年来,该公司通过科研创新和技术积累,获得授权专利733件,主导制定了打印行业多个团体标准。

  作为打印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汉印拥有专业且丰富的全流程打印解决方案,为生态合作伙伴提供构建物联网时代的信息互联,在各大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数据输入及信息输出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日,国际在线对话厦门汉印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总监林扬,探寻汉印以创新驱动发展,点燃新质生产力,引领行业变革背后的故事。

  林扬:第一是产业布局。在商业和工业领域,汉印始终走在技术领域的前沿。不论是选择性喷射熔融(SJF)、选择性激光熔化(SLM)、立体光固化(SLA)等用于工业制造领域的3D打印技术,还是在数码印花行业上采用的彩色喷墨技术,汉印总能将常年来所储备的前沿技术,应用到各类细分领域中。可以说,汉印这些具有商业价值的技术,能满足各类数字印刷的需求。

  此外,汉印还是最早将目光投向民用领域的企业之一。适合家庭教育的桌面式热敏学习打印机、适合学生在各种场景下打印的便携式错题打印机等,都是汉印在民用赛道上的探索。如今,汉印在消费领域市场已布局了家庭打印、家庭收纳标识、娱乐彩打三条产品线。在深耕优势业务的同时,汉印也致力于为更加多元的打印需求人群提供更多的服务。

  第二是技术储备。汉印是一家技术性引领的创业型公司,在拥有诸多前沿储备技术的前提下,才能乘上时代的风口。例如,本世纪初,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的崛起,快递行业也随之高速发展了起来,快递面单的需求量因此大大增加。而早期快递面单信息采用的是传统的三联手写面单,其单张成本就要2至3毛钱,成本极高。基于效率、成本、环保等各方面考量,面单的电子化成了快递行业亟须改善的重要一环。而汉印深耕打印领域多年,很早就储备了这种标签和条码的打印技术,于是,便捷高效的汉印电子面单打印机便顺势而出,成为国内第一批研发电子面单打印设备的企业,也为国内快递行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林扬:从票据打印机、标签打印机,到工业级条码打印机,再到彩色打印机以及大型的工业级喷墨打印设备,一路走来,汉印主要有这几个领先优势:

  从机芯上来讲,汉印拥有结构系统和电子系统上的设计优势,控制精度高、使用寿命长的传动和控制系统,是汉印技术引领的基础。

  第二个就是高精度标签定位控制系统。在工业条码打印行业里定位的精度是最关键的技术指标,而汉印研发的控制系统能够成功将条码定位精度偏差控制在0.2毫米以内。这既是汉印比较核心的一个技术,也是在该领域保持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技术点。

  彩色打印方面,汉印研发出了高清晰度的彩色图像处理算法,以及配套的打印控制系统,唯有将二者高度整合才能把彩色的成像做到最好。此外,汉印研发的基于彩色Zink技术的照片打印机,也在打印行业中备受青睐。

  再就是汉印独立的物联网生态。近年来,汉印致力于发展多种通讯链路的物联网技术,提供跨平台驱动SDK软件,使设备可以匹配各类用户、各种操作系统,成功实现与用户的无缝对接。

  此外,在云打印领域,汉印也处于行业前沿。我们为用户提供高并发、低延迟的云打印平台系统,使打印突破空间局限,实现远程打印的多样应用。不论是办公环境、远程教育还是快递物流等场景,汉印的云打印技术都能大展身手。

  汉印拥有强大的系统解决能力和开发团队,致力于多平台驱动程序的开发,支持各种操作系统。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汉印成为华为鸿蒙系统的首批生态合作伙伴,汉印所研发的打印机可以与鸿蒙系统非常便捷地连接应用,为用户提供便利的打印体验。

  另外,汉印还在3D打印领域取得了新进展,2024年5月初,汉印在TCT亚洲展上,发布了全新的3D打印产品线,涵盖了激光金属、尼龙粉末粘结、光固化和FDM等不同技术路线。通过多技术并举的策略,汉印展示了在3D打印领域不同技术路线上的实力和应用。同时,汉印也在新材料的研发方面有所进展,与厦门大学嘉庚实验室合作多年,投入大量研发经费,并将这些技术储备和研发成果逐步商业化,推动创新成果的进一步应用。

  2024年5月,亚洲3D打印增材制造展览会(TCT亚洲展)上,汉印率先推出融合了前沿3D打印技术的SJF-P380

  首先,产品是商业化的起点。一个成功的商业化过程需要一个有价值、有真实用户需求且得到市场验证的产品作为基础。产品的设计、功能、稳定性和用户体验是吸引和维持用户的关键。汉印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产品的差异化,持续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做加法”,同时针对一些“伪需求”进行化繁为简,做出自身的亮点。也正因如此,汉印的产品总能精准满足用户的需求,并收获了众多品牌拥护者。例如汉印热敏机芯模组解决了国产化代替的问题,便携打印机和作业打印机解决了移动办公、线上学习的痛点,照片打印机则解决了轻娱乐的家庭和户外需求。

  其次,商业化不仅是将产品转化为盈利的过程,也是倒逼企业不断完善商业模式的过程,其中涉及市场定位、定价策略、销售渠道、市场开拓等多个方面。商业化的目标是实现产品的市场价值,为公司带来收益。但不论是产品研发,还是商业化,汉印一直秉承“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价值观,避免“空想”和“自嗨”。汉印在做大量技术储备的同时,不只是关注行业可能的风口,更关注目标用户群体的实际需求。比如我们新推出的喷墨打印机V1,其定位家庭“轻办公、轻学习、轻娱乐”,旨在满足家庭的轻量化打印需求。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们舍弃了家庭使用频次较低的扫描和复印功能,将打印机做得尽可能小巧美观。此外,我们通过与用户对话发现,家庭彩打量需求每年都在提升,高质教育也需要更多色彩来辅助。于是,我们基于汉印多年来在彩色喷墨技术上的钻研,不仅提升了彩打的速度,在色彩还原度和细腻度上也实现了很大的突破。

  当然,除了产品的创新外,汉印也一直追求产品和商业化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意味着产品需要有长期的市场竞争力。实际上,汉印一直秉承着产品研发和技术开发“两手抓”的路线,通过对市场的洞察来了解行业发展的趋势,预判未来可能需要的技术,再着手去提前开发和准备,及时对产品进行升级和迭代,才能保证不被时代所淘汰。

  林扬:汉印发展过程中,大致有这几个关键阶段。首先是产品线迭代,从热敏机芯到整机票据打印,再到标签和条码打印,逐步升级和拓展产品线。其次是从黑白打印进入彩色打印领域,如彩色照片打印机、拍立得和数码印花机等不同产品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第三阶段是从二维打印到3D打印,涉及色彩空间和物理尺寸维度的跃迁。

  此外,汉印的商业模型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原来工业用、商业用设备双向并进,到如今工业、商业、民用三线发展。虽然汉印多年来在工业和商业领域的底层技术可以复用,但从实际技术应用到商业逻辑,再到思维逻辑和市场洞察等方面,汉印都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改变。比如说,在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方面,B端用户与C端用户的需求并不相同,对技术的应用差异感知很明显,而这也是汉印从B端到C端转变过程中遇到的巨大挑战。这种转变需要企业上上下下跳出固有的思维逻辑。

  一个品牌的声誉在消费市场上的建立和毁灭速度都很快,这在面对不同规模用户需求和压力时,对研发团队、产品经理和研发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汉印从B端市场转向C端市场是基于一种巨大的勇气和责任感。

  林扬:汉印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强调创新能力,注重创新是汉印的“内核”。因为,汉印三位最核心的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是中国打印行业最早的一批先行者,他们对技术有敏感度,对这个行业有前瞻性,也正因如此,汉印才能在20年的时间里,储备各类前沿的打印技术。

  同时,汉印也很注重商誉和信用。在制造领域,从技术研发到技术应用,再到产品量产,产品成本、交货周期是首先要考虑的,而除了这两个环节,我们也会尽可能地满足客户提出的其他需求,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

  再就是对品质的要求,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售后等等。交付到客户手中的产品,我们都有实时的跟踪反馈,有问题的产品我们会及时溯源,并及时做好相关售后工作。

  在汉印初创期,因对市场需求缺乏足够的判断,且当时生产环境不如现今,就出现了几次设计隐患和品质问题,而那时我们果断选择了将产品全数召回。当时的汉印规模体量较小,和很多初创企业一样,抗风险能力较弱,资金也并不充裕,产品召回很可能让汉印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但在面对问题时,整个决策团队、经营团队也都义无反顾,守住商誉、守住品质,是汉印人的底线。

  所以我认为,汉印之所以在打印领域能越做越好,一是因为我们团队从未舍弃“技术创新”这一内核,二是因为我们本本分分、求真务实、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个产品、每件事,真诚地面对每个用户的反馈。当然,汉印所有的一切,产品也好,服务也罢,我们都会交给时间、交给市场,因为只有经历时间和市场的淬炼,企业才能锻造出真正的价值。

  国际在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当前国内打印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如何?

  林扬:随着科技发展,打印机也慢慢走向智能化和网络化。无论是家用设备还是工业设备,都有网络化的需求。特别是5G技术、LP技术成熟之后,很多设备都可以连接到网络当中,那么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做很多的事情,比如说远程运维诊断、过程诊断,对于用户而言,则可以进行远程打印,甚至将语音打印出来,而这些都是基于这种远程的LP技术来触达。相应的,用户也可以在我们自研的软件上进行人机交互和使用反馈。

  在工业和商业领域,我们能通过网络进行远程诊断,同时记录客户每次的打印损耗,并形成个性化的周期管理,为客户提供可视化、前置的服务。所以,在打印网络化的趋势下,我们能把用户行为数据化,并在后台建立对应的模型,让我们预测市场,预知客户的行为习惯,做到精细化的管理。也能通过系统与用户实现一对一、实时的接洽,提供更细致的服务。

  智能化方面,我们也在打印机内嵌入了很多的智能模块。我们有一款跟天猫精灵合作的打印机,内嵌和植入了很多在打印场景下的语音模块,客户既可以跟它聊天,作为娱乐使用,也可以通过语音指令让它开展相关的打印工作,十分便利。

  前面我们提到的从黑白打印到彩色打印,从热敏模组到整机等方面的转变,这些设备都只是作为输出终端的工具,但实际上,打印也是一种生产方式,那就是3D打印。

  3D打印也叫“增材制造”,它有别于传统的成型制造和减材制造(如切削、铣削),3D打印更加灵活和高效。它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过程,可以大大降低生产企业的成本。另外,3D打印也能弥补模具制造方面的不足,还能实现一体成型,避免了拼接带来的不牢固、易断裂等问题。整体而言,3D打印技术具有设计自由度高、材料利用率高、定制化生产、缩短供应链链路等诸多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3D打印多应用于汽车、航空、医疗等重要领域,有很高的使用门槛,但汉印正在尝试开发出使用门槛较低的3D打印机,让没有建模基础的用户也能打出自己需要的物品。为了让这款“入门级”的3D打印机走向市场,一方面,我们不断丰富现有的素材库,让用户可以直接通过预设的模型进行打印;另一方面,我们也在研发拍照扫描技术,用户可以拍摄想要打印物体的不同角度照片,将照片上传至我们的系统,再通过算法把这个模型建立出来,便可实现“所见即所印”。

  国际在线:作为中国本土的高新科技企业,汉印在印刷设备领域内强势推进全面自主生产,请谈一谈汉印在纯国货道路上的关键举措与成功经验。

  林扬:我们其实一直在强调创新研发。截至目前,汉印已经拥有700多项国家专利,并组建了一个400多人的研发团队,在工业热转印TTO、数码印花、文档打印和3D打印等多个领域,都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其次是汉印的生产制造优势。一个优秀企业的标准,就是可以大规模、高效率地制造高品质的产品。汉印如今的生产制造能力,在国内同类厂家中算是比较领先的,在生产效率上,汉印一年可以做400万台整机、2000万台的机芯。当然,其中也涉猎到非常多复杂的工艺,工艺的水平既决定了生产能力,又决定了生产效率。

  汉印在生产工艺上,打破了同业很多常规做法,真正做到了工艺创新的同时,还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稳定性。也正因如此,汉印的生产工艺被很多厂家争相学习和效仿。比方说热敏机芯有个核心部件叫头片,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把这小小的头片与金属基板进行贴合,而后再将金属基板固定到支架上进行下一步工艺处理。但就是看起来这么简单的工序,对工艺的要求却极高,因为头片与金属基板的贴合,需要很高的精确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先后迭代了2-3款贴片机,并在实际生产中,不断优化它的精准度、提升它的生产效率。虽然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稳定性,但始终无法满足我们自己的要求。最后我们首创使用SMT生产线来贴头片。SMT生产线一般用于印刷电路板,自然拥有极高的精确度,用来贴头片可以说是“大材小用”。就这样,我们产品的不良率大大降低,品质和生产效率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

  此外,汉印也在推动产业上下游的优势资源整合。以刚刚提到的头片为例。早期,很多日本头片打印机的工作电压都是7.4伏,而一个锂电池的电压为3.7伏,这就导致很多的设备都必须放两节锂电池才能正常工作。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加了打印机的耗材成本,也增加了它的电路成本——所使用的充电方式、工作电路都必须和两节电池配套。洞悉行业痛点之后,我们与相关核心供应商进行了产品的改良,并整合双方核心优势,研发出工作电压为3.7伏的头片打印机,以及相配套的马达,成功实现了在降低电压的同时还能保证打印的质量。

  在推动全面自主生产的道路上,仅依赖企业自身实力是不可行的,整合上下游优质供应链、共研共创,也是制造能力的一种体现。

  商业模式上,前面我们也说了,从工业到商业、再到消费市场,汉印一直在转型,不再是单纯的制造型企业。商业模式要走多元化渠道,在尊重市场、尊重用户、尊重核心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与用户深度交流,去实现相关产品质量和服务的提升。例如在新品上市前,我们都会邀请真实用户进行体验,并收集体验反馈,再进一步改良产品,从小批到量产再到迭代,汉印的产品始终坚持用户真实体验、真实反馈。此外,汉印十分重视软硬件协同的完善和人机交互,为每个品类都专门开发了对应的软件,并针对每个机型都进行了软件功能的差异化塑造,做到一机一体验,让每个用户的每台机器都能进行较好的人机交互。

  国际在线:人才是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汉印如何吸引、培养并保留高端技术与创新人才,以保持汉印在行业的引领地位?

  林扬:待遇是吸引和留住研发人才的基础。汉印建立了创新体系,让员工觉得创新是有意义的自发行为。例如我们设置有专利奖,鼓励员工去申请专利,每年年底还有部门级、个人级的创新奖评选。这样的内部激励机制能够大大激励员工的创新行为,从而带动全公司技术创新,也让员工感到被尊重和重视。

  除了物质层面的激励,精神方面的引领也同样重要。国产打印行业在高精尖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也就这几年,以往拥有这类技术的人才大多就职于外企,但随着以汉印为代表的国产打印品牌的崛起,我们每年能提供上百个这类高端技术岗位,同时我们也会搭建内部的技术网络,让这类人才学习、落地更多打印相关的前沿技术。汉印一直在探索新兴的打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我们也会为这类人才提供研发经费和开发资源,除了设备和资金支持,我们也鼓励大胆尝试,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

  此外,汉印还是一家有使命感和抱负的公司。2018年至2022年,汉印热敏打印机芯的销量连续五年都是全球第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等荣誉,都是对汉印的认可。当汉印成为我们国家重要的工业板块,作为汉印人也因此有了使命感。

  林扬:规划其实还是基于前面提到的几个领域。汉印目前在工业、商业和民用领域的布局已有了根基,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继续深耕,让打印的品质更好、功能应用更为多元。

  其中,深耕耗材十分关键。如今的打印市场,无论是二维打印还是3D打印,竞争都很激烈,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落地,打造具有差异化、价值感的产品和服务。目前,在新材料应用方面进行相关底层技术的开发和优化,是我们正在思考和努力研究的方向。

  5G时代以后,所有的设备都面临着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问题,其核心就是将用户的行为数据化,提升用户体验。庞大的用户群体和他们所产生的数据,需要有个集中的数据处理中心来处理。因此,我们的云系统是连接万千个基本硬件设备的核心组织。到目前为止,这部分的技术我们已初见成效,同时也还在继续进行拓展,许多不同的打印应用场景会随着汉印云系统的逐步完善,一一打通,比如零售系统、物流系统等场景的数据交互。此外,汉印还致力于将云科技打造成独立事业公司,拓展服务领域、实现业务增值。

  总体来说,汉印将持续深化产品研究,优化技术应用,努力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打印产品,也希望为推动中国打印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文/图 郑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