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出过一位百岁老人。他是毛主席的堂侄,名叫“毛远耀”,他长得和毛主席有些相似,作为毛家唯一的百岁老人,他晚年待遇如何呢?

  毛远耀是毛家侄辈中见毛主席次数较多的一位,若是毛远耀想见毛主席,只需和毛主席秘书通报一声,要是毛主席有空,毛远耀就能去看望毛主席。

  在毛远耀晚年时,他曾说“主席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教导很深。他对我的谆谆教诲我至今记忆犹新,永远铭记”。

  1925年,毛远耀深受毛主席的影响,加入到了共青团中,带领韶山的青年和儿童团协助农会站岗放哨,后来,他在毛泽民的安排下陆续参加了革命活动。

  1938年,毛远耀从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毕业后,被安排到秘书处工作,他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记录毛主席的讲话和报告内容,并抄写文稿。

  毛远耀对来到毛主席身边工作感到特别高兴,每天都像是打鸡血一样,想要出色的完成每一项工作。

  当时,毛远耀遇到了一个烦,他和其他同志之间的关系有些僵硬,怎么样都处理不好同事关系,这让毛远耀感到无措,既担心无法完成工作,又害怕会被调离这个岗位。

  毛主席经过观察,发现了毛远耀的问题,他找来毛远耀说,语重心长的和他说,“员对党内有不同意见的同志要团结,我们对党外有统一战线,党内的同志也要有统一战线”。

  毛远耀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在后来的工作中,毛远耀与同事们相处融洽,毛主席感到很开心,在给毛宇居写信时,他特别说了一句“远耀等在此甚好”。

  1957年9月,毛主席来湖北等地视察工作,时任武汉测绘学院党委毛远耀在武汉大学见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穿着灰色的长裤和白色衬衣站在主席上,与毛远耀亲切的握了手,有人提出要拍一张合照,毛远耀一听赶忙站好,他虽然是毛主席的堂侄,但从来没有和毛主席合照过。

  相机发出了“咔嚓”一声,毛远耀和毛主席唯一的一张合照便拍摄好了。在毛主席离开武大后,毛远耀还为此作了一首诗,“我今韶麓未归人,长忆当年教诲亲。武大恭迎曾合影,天涯共赏迓佳宾”。

  毛远耀很早便投身了祖国的革命事业,除了和毛主席一起工作之外,还曾和毛泽民成立的地下印刷厂工作。这段地下党工作经历为毛远耀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25年,毛泽民接到党组织的任务,让他去上海担任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经理,主要负责印刷对外宣传的刊物,以及内部阅读的文件。

  毛泽民给在老家当小学教员的毛远耀捎了一封信,让他来上海参加此次任务,毛远耀也由此成为了一名地下党,也成为了印刷厂里的工人,负责印刷工作。

  上海的印刷厂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便遭到了的打击,毛泽民秘密带着印刷机器来到了天津,重新成立了新的印刷厂,对外名字叫“华新印刷公司”。毛远耀也跟着转移到天津,继续担任印刷工作。

  天津印刷厂规模较小,敌人的检查日渐严厉,一旦被发现就没有挽回的余地了。毛泽民沉思许久决定打个回马枪,再回上海创办地下印刷厂。

  毛远耀虽然13岁就加入到共青团,在韶山当地参加过一些革命运动,但毕竟年龄较小,革命经验比较少。

  毛泽民将他放在身边,一来是工作保密性和危险性都比较高,毛远耀身为毛家子孙,应当为革命做出贡献,二来是为了亲自教授毛远耀,让他在日后能担起重任。

  在毛泽民决定回上海再次开办印刷厂时,他交代毛远耀一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打纸型的技术,同时为回上海做好准备,调令一下来,毛远耀就得赶紧走。

  毛远耀深知情况危急,在毛泽民离开,他愈加努力,终于完成了毛泽民交代的任务。不久后,他被调回了上海,与毛泽民一同筹建秘密印刷厂。

  印刷厂建成后,毛远耀主要负责排字制纸型的技术工作。这家上海印刷厂曾经出版过《红旗周报》《党的建设》等刊物,我党的一些方针政策也通过这家印刷厂扩大宣传范围。

  1935年初,敌人从英法租界下手,抓捕了大量的地下党员,连他们的家属都没有放过,这家上海印刷厂也被毁于一旦,各个部门都分散了,也都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逃出来的毛远耀辗转回到了韶山,重新当一名老师,在毛氏族校二校任职。但他私下举办了农民夜校,为国家培养积极分子,也为毛主席后来创建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毛远耀先后在长沙、衡阳等地任职,1953年担任了湖南省工业厅厅长,不久后调任青岛,又去了北京工作,1957年才彻底“稳定”了,在武汉测绘学院党委工作,直到1988年12月正式离休。

  毛远耀不仅做过地下党工作,还参加过解放战争,对我国革命事业有贡献。那毛远耀的晚年待遇如何呢?

  2004年9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了一则通知,内容是“中组部干薪字(2004)453号和干薪字(2004)454号文通知,毛远耀同志享受副部长级待遇及部长级医疗待遇。”

  对于老一辈的革命家而言,他们重视的从来不是待遇,而是希望国家能越来越好,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这些才是他们所期盼的。

  [1]教育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毛远耀同志待遇问题的通知》 200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