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是承担党和国家舆论宣传任务的中央主流媒体之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科技领域的宣传主阵地。按照习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的要求,科技日报社已初步形成“报网微刊端”融合发展的科技传播格局。其中,中国科技资讯库为长远发展的根基;《科技日报》、《科技日报》英文特刊、中国科技网、《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科技财富》杂志等主要侧重于科技创新一翼;《科普时报》、中国科普网、《前沿科学》杂志等主要侧重于科学普及一翼。

  科技日报社在全国设有34个记者站,在联合国及美、英、法、德、俄等13个国家和地区派有常驻记者。

  科技日报社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媒姓党,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立足科技特色,坚持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宣传并举,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科技领域战略规划、重大科技政策、地方创新实践和重大科技成果等,做强正面宣传,传递党的声音。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推动全民科学素养提升。关注社会热点,聚焦科技界关切,以人为本,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报独家专访——抗疫期间,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做了什么?》获第31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二等奖。

  《病毒溯源应全球“联合作战”——专访日本国立长崎大学病毒学家北里海雄》获第31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二等奖。

  《果园通“轻轨”村民腰包鼓——农业现代化开启重庆渝北乌牛村高光时刻》获第33届中国经济新闻奖二等奖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探秘宇宙惠及民生的“巨龙”》《由水到冰,水立方“变形记”》获2021年科技传播奖三等奖。

  《北京市高质量发展之小康样本系列报道》等作品,获第30届北京新闻奖一等奖等奖项。

  坚持党媒和主流媒体定位。科技日报社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把习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体现到宣传工作各方面各环节。“研习工作室”作为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出了“研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等专栏,深入阐释习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

  精心策划建党百年系列报道。“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大国重器”和“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神州新篇”等系列专题专栏,以科技视角回顾百年征程。推出“百名院士入党心声”大型系列报道,首次公开百名院士入党志愿书,重温科学家故事,传承红色记忆。

  以高质量报道唱响主旋律。围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两院院士大会、科技奖励大会等重大会议和重要活动,系统部署宣传工作,开设“六中全会精神解读”等专栏。聚焦脱贫攻坚、“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科技政策扎实落地、“2021—2035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等重大主题,全媒体一体化联动,策划推出“深化科体改革 激发创新动能”等组合报道,为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主动设置议题,发挥举旗定向作用。科技日报社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推进病毒溯源报道,开展反污名化舆论斗争。反映国际社会溯源调查呼声,围绕美国新冠“零号病人”、波兰水貂感染的新冠病毒存在特异性突变、韩民间团体起诉德堡生化实验室等内容展开报道,对病毒溯源政治化进行有力反击,彰显主流媒体责任担当。

  聚焦社会热点,回应舆论关切。紧跟疫情防控报道热点问题,及时采访权威专家,科学、理性引导公众。《8天153例!张伯礼紧急提醒》《面对德尔塔,疫苗还有保护作用吗?张文宏发声》采访张伯礼、张文宏,为公众解疑释惑,缓解社会焦虑。《最新通报!南京此次疫情毒株为德尔塔毒株》等报道阅读量超10万+。

  贴近受众需求,持续创新表达。2021年初,《科技日报》改版,聚焦创新发展前沿,进一步突出科技特色,增加要闻版版数,为进一步做好重大报道提供了支撑。同时,版面布局更加美观新颖,稿件策划上更加突出内容深度与时效性。

  客观公正做好建设性监督报道。坚持倡导良好科研作风学风,推出《几起网络反映论文涉嫌造假调查结果公布》《科研作风和学风是决定科技事业成败的关键》等报道,发挥科技宣传主阵地的舆论引导作用。关注江西鄱阳湖附近的农药污染水源问题,推出监督性报道《在鄱阳湖附近,大量的鱼因神经中毒而死去》。针对日本排放核废水问题,组织专题策划,推出《日本核污水真能“一倒了之”?影响有多大?》等述评。本报主持的微博话题#日本核废水排入海洋影响有多大#,阅读量超1.6亿次。

  科学深入开展调查性报道。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深瞳工作室策划推出报道《50余种诈骗来袭,你躲得过么?》。《近九成科学仪器靠进口,“国货”真的输了吗?》将目前我国科学仪器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进展做出整体阐述,受到业界关注。

  拓展科技外宣工作和阵地,致力讲好中国科技创新故事,讲清中外科技合作的理念和宗旨。2021年7月,《科技日报》英文特刊创刊,为科技界搭建外宣平台,服务在华外国专家等重点读者,为我驻外科技处(组)等提供科技外宣参考。2021年,策划推出“中国政府友谊奖得主面对面”等系列特色报道,采访多位在华外国专家,弘扬国际合作精神,助力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英文特刊报道获得外国驻华使领馆的积极推荐转发,在科技界、科技管理系统,特别是在华外国专家群体中获得良好反响。

  积极组织科技外宣活动,促进中外科技交流。完成2021年世界5G大会宣传统筹及其媒体峰会主办、第17届“北京-东京论坛”之数字经济分论坛等活动,有力提升科技传播国际影响力。

  科技日报社以“一库两翼三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2021年,加快建设以中国科技资讯库为根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为两翼,科技日报移动端门户、PC端门户、报纸端门户为三平台主体的“一库两翼三平台”新型传播架构,建设融媒体传播矩阵。

  移动端建设扎实有序推进,中国科技资讯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中国科技资讯库采集科技信源超1万个,日增科技资讯达20万条,资讯库存量超1亿条,并开展数据服务和应用服务,为科技日报社各端赋能,支撑报社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探索新表达,策划制作科技特色鲜明的融媒体产品。以短视频、直播、H5、AR、线上展览等形式推出国家科技成就虚拟展馆、科普教育直播等产品,提高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宣传影响力。

  增强用户参与感,实现线上线下“零距离”互动。“新闻+话题”运营模式得到较好应用,先后打造出5条破亿微博话题,其中,#百名院士入党心声#话题在“七一”前夕,保持热搜置顶展示,话题量、全网播放量均超亿次。联合腾讯推出的H5互动产品“神舟十二号,欢迎回家”,浏览量达1.2亿次,187万用户参与“点亮神舟十二号回家主题画面”活动。

  加强技术支撑,探索AR和短视频创新表达。推出建党百年庆祝特刊《百年征程 创新答卷》,以8个版的篇幅,回顾党领导下百年来中国科技发展历程及成就,并首次以AR形式进行展示,将建党百年报道推向高潮。同时,做好线上展览展示项目,建设国家科技成就虚拟展馆,搭建交互式、沉浸式展示平台,已完成高新区、清洁能源等展馆近300个成果展示。

  立足科技特色,打造视频直播特色长板。2021年中国科技网共计直播254场次。为加深社会公众对“双碳”目标的理解,策划“碳路3060”系列直播,首期节目《走进世界最大水电清洁能源走廊》播放量超580万次。联合北京天文馆、中国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古观象台等部门开展《解密宇宙的语言—引力波》《平行宇宙直播课》《生物多样性》直播,播放量超2000万次。空间站太空授课直播曝光量超3000万次。

  面向新型主流媒体建设需求,积极推进媒体融合采编平台建设,建设完善新闻稿库,建立移动化、智能化、一体化全媒体采编系统,实现了报社新闻资讯“统一入库,各取所需”的目标。

  制定科技日报社全流程一体化采编工作机制,完善全媒体采编流程。重点选题策采编发实行“一张表走到底”,各平台统一响应,发挥新闻传播最大效能。

  及时宣传中央重大科技政策和地方实践,助力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管理新规,及时推出《简除烦苛再“松绑” 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等报道,全方位、深层次进行政策解读。《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等文件发布后,本报立足科技视角,推出多篇权威解读和评论文章。《揭榜挂帅 江苏以新机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等报道,关注地方科技创新实践,分享成功经验。为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反映高新区数字化生态体系建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社推出大数据产品“高新云图——国家高新区云数据服务平台”。

  关注百姓话题,提供生活服务信息。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等百姓关注的话题,及时报道各地疫情防控动态。关注百姓身边事,推出《一场关乎老百姓“面子”的“厕所革命”正在进行》《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河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见闻》《护“水塔”养“绿肺”,承德按下可持续发展加速键》等报道。办理2021年度政协提案《关于加强主流媒体科技传播能力的提案》,促进媒体、专家、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搭建平台,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科普服务。面向农村学校,连续三年开展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工作,组织“洋博士”戴伟赴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娄山关将军希望小学开展科普教育,同时采用线个省上千所乡村学校及社会大众,让科学家和科技知识走入乡村。承担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第二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科技冬奥展”等的组织工作,让观众感受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强化主流媒体社会责任,创新开展公益活动。聚焦疫情防控、绿色低碳、法治建设,刊发《用疫苗护幼苗》《绿色之光点亮冬奥赛场》《你人生的每个时刻都有宪法守护》等公益广告。

  做好品牌公益活动,举办全国科技活动周重大示范活动——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第二届青少年文化科技论坛,相关展览成为第一个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青少年作品展。

  牢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高度关注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系统谋划报道。针对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持续增长,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的现象,推出《457万人今考研,考过就真的是“上岸”吗?》,深入分析现状并提出思考。关注我国社保服务问题,推出《从“跑断腿”“磨破嘴”到便捷办、快速办,社保服务的这些新变化你知道吗?》等报道。报社所属《科普时报》聚焦科学普及,“康养新识”等专栏,贴近百姓生活,做到科普性、可读性与趣味性融合。

  在灾难和事故报道中,坚持客观报道、科学报道、以人为本、情理相融。围绕河南暴雨事件,本报微信公众号持续追踪,积极设置议题,《河南这次暴雨为何这么强?何时能结束》,就暴雨的成因、特点及未来趋势解读,第一时间回应公众关切。《张伯礼院士紧急提醒:河南雨灾后需防大疫!》,抓住热点进行科学解读,成为10万+爆款。设置微博线套水面救生机器人驰援郑州#、#翼龙无人机驰援河南恢复通信#线万次。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比赛突发悲剧事件,本报第一时间采访相关医学专家和户外运动专家,回应读者关切,做好科普宣传。3

  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关注社会热点,服务民生,以正能量有温度的报道,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六、文化责任

  .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报道。

  深入宣传科学家精神,开展人精神谱系宣传,深入解读“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传承我国科研人员红色基因。承办“大美科技特派员”微视频征集活动,以鲜活事例展现

  我国广大科技特派员在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和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加大正面典型报道力度,开辟

  弘扬科学家精神·最美科技工作者”专栏,持续推进“弘扬科学家精神·大家小事”等专栏,挖掘“科学大家”的典型故事和生动细节,用点滴小事,展现人物的精神情怀。推出《心中有方向步伐有力量》等评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

  .传承繁荣优秀传统文化秉持传承与创新的理念,聚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围绕习为仰韶文化发现百年致贺电的新闻,本报除当天头版刊发《百年仰韶文化,百年现代考古》报道外,随后又推出了深度报道,调动多地记者力量,从百年考古的重大发现中挖掘科技话题,同步策划组织系列视频产品,以科技视角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提升科学素养多渠道、全方位开展科普宣传。立足主责主业,把深入宣传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全年报道的重要内容,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落实新时代党媒群众路线,选题策划力求贴近创新一线,同时注重以科技视角解读社会热点,回应读者关切。加大科学辟谣宣传,科普时报社开设“谣言粉碎机”专栏,针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伪科学观点进行辟谣。完成全国科技活动周的融媒体宣传推广专项任务,组织承办

  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推出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系列情景大师课,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搭建科技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平台。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继续实施《科技日报社全媒体审读工作管理办法》,提升全员政治意识、党媒意识,坚持“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条底线”原则,实行全平台审读,并常态化关注媒体社会责任的落实情况。建立月度问题台账,督促责任部门立行立改。

  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实施和完善《科技日报社全媒体一体化采编工作机制》《科技日报社各平台三审三校实施办法》等,加强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监督性报道的审核。各采编部门认真执行制度规定,严把政治关、质量关,不断完善审校流程,通过见报前交叉审校、多岗位多班次相互监督,确保采编和出版质量全面提升。

  严格遵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恪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不刊播虚假失实新闻。严禁有偿新闻、有偿不闻、新闻敲诈,在每月审读中实施有偿新闻和社会责任问题零报告制度。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尊重原创保护版权。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弘扬社会正气。严格遵守《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采访时主动出示新闻记者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重视本单位新闻从业人员合法权益,设立法律工作室,及时、有效处理法律纠纷,支持保护正常采编行为。

  保证从业人员薪酬福利,依法签署劳动合同,支付薪酬、缴纳“五险一金”,保障休假休息权利等。

  制定实施科技日报社记者证管理办法,从严管理,切实履行对所属新闻采编人员资格条件审核及新闻记者证申请、发放、使用和管理责任,为符合条件的采编人员及时申领新闻记者证,及时收回离职、退休等采编人员的新闻记者证。

  制定科技日报社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坚持系统规划和分类设计原则,结合实际设置政策理论、全媒体传播体系和“四力”教育、科技政策解读等培训内容,不断完善培训制度,持续提升培训效果。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严格遵守网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政管理部门发布的具体规章、政策性文件,制定具体措施并强化管理。

  一是制定报社关于进一步严格实行采编经营分开的规定、广告管理暂行办法、所属企业管理办法、子报子刊管理办法等,规范经营行为,执行“八个不得”“十个严禁”。

  二是严格遵守《新闻单位驻地方机构管理办法(试行)》《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制定科技日报社地方记者站管理办法,规范驻地方机构新闻采编活动,不得从事与新闻采访无关的其他活动,不得以新闻报道或者记者名义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向驻地方机构下达经营任务,禁止收取管理费用。

  三是制定报社合同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办法等,加强项目和合同管理。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广告管理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遵守《中国报纸广告行业自律公约》,全年未发现刊播违法广告问题。

  .回应2021年,科技日报社坚持党性原则,落实政治家办报要求,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创新重大主题报道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不断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积极开辟科技内外宣阵地,加快建设科技日报客户端。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调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断提升管理科学性和规范性。

  .不足2021年,科技日报社在党史学习教育、新闻舆论宣传、媒体深度融合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与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建成新型主流媒体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表现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快,党建工作需进一步加强,新闻舆论“四力”还需进一步提高。3

  2年,科技日报社将把政治建设继续放在首位,深刻领会和深入宣传“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报社全体干部职工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持续深入学习宣传阐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效。从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两方面进一步提升报社政治意识。不断提升新闻舆论“四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把学习宣传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深入宣传习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及实践成果,做大做强正面宣传。推进科技外宣品牌建设,提升科技新闻国际传播力。

  完善中国科技资讯库建设,加快中国科技网转型升级,全力推进科技日报客户端建设,推进“新闻

  +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取得新成效。加快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步伐,取得媒体融合发展新成效。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