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五个年头,在昨日召开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九次会议上,“一体化”“高质量”无疑成为会议的“关键词”“高频词”。去年,“双圈”经济总量达到8.19万亿元,占全国比重6.5%。今年时间过半,上半年“双圈”建设情况如何?

  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支撑性引领性重大项目,进一步夯实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 “硬支撑”。

  提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正式通航,渝宜高铁可研获批,成渝中线高铁、川渝特高压、渝西水资源配置等重点工程加快建设,万源至城口天然气管道项目建成通气,梁平至开江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川渝省际高速公路通道增至16条。

  提速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西南铝产能提升等重大制造业项目开工,赛力斯超级工厂等重点项目建成投用,软件信息、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加速落地,1—5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分别增长9.3%、16.8%,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144%、81%。

  提速科技创新项目建设。首批3家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入轨运行,金凤实验室、超瞬态实验装置等重大科创载体加快建设,累计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219个,1—5月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309.6亿元、增长8.2%。

  优化完善规划体系,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落实情况总结评估,联合报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1+7+13+N”规划体系加速形成。

  优化完善政策体系,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成为全国首个行业区域标准体系,出台西部陆海新通道、制造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系列支持政策。

  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联合发布2024年川渝便捷生活行动事项和政务服务合作任务清单,“川渝通办”累计办件量超过1800万件次,“一件事一次办”“免证办”等事项扩面提质,两地企业和群众享受到更多政策红利、同城便利。

  重庆统筹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携手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强化数字重庆建设和重点领域改革双轮驱动,市、区县、镇街三级贯通的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实体化运行,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等改革有序推进,川渝市场一体化17条经验获国家层面宣传推广。强化开放通道和开放平台互促共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123个国家和地区的514个港口,1—5月中欧班列(成渝)运输22.8万标箱、增长20%,“关银—KEY通”川渝通办集成化改革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重庆国际铁路港综保区获批设立、全市综保区数量增至7个。

  深化双核联动联建,扎实推进共投共建、相向协作、共同争取三类合作事项,共建内陆无水港、农村产权服务平台跨区域合作等第二批22个事项顺利完成,1—5月成渝机场群旅客和货邮吞吐量均居全国前10,分别增长14%和30%以上,成渝动车高铁日均客流量达18.6万人次。

  深化成渝中部地区相向发展,汽车零部件、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提速建设,签约开工第一批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400亿元,1—5月渝西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2.9%、11.8%。

  深化毗邻地区合作,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川渝高竹新区南北大道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完工,行政管理、开发建设、利益分配等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有力支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锚定 “增长极”和 “动力源”目标定位,在高质量发展上能快则快,打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18条”等政策组合拳,推进1500余项惠企政策精准直达企业,以超常举措稳住经济大盘。启动实施成都都市圈三年行动计划,“一中心一方案”支持省域经济副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持续优化区域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与重庆共同实施100项重大合作事项,共建300个重大项目,促进成渝中部地区崛起。开江至梁平高速公路、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等标志性工程建成投用,培育形成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国21%的动力电池实现 “川渝造”。去年 “双圈”经济总量达到8.19万亿元,占全国比重6.5%。四川经济总量去年突破6万亿元,今年一季度增长6.1%。

  加速集聚战略科技力量,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揭牌启动,锦屏深地实验室、新一代人造太阳 “中国环流三号”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持续产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联合重庆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320个,开展219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攻关项目,川渝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800亿元。实施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推动北斗三号基带芯片等49项重大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超常规、大力度、精准支持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大力发展绿氢、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成立,“成都造”氢能重卡进入商用阶段,运20、C919大飞机机头批量交付。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电子信息、食品轻纺、能源化工3个产业规模均超过万亿元。深入推进制造业 “智改数转”,大力培育“数字领航”企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联手重庆稳步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跨区域协作18条经验做法获国家发改委通报推广。推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10个领域便捷生活提质扩面,291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12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3批次311项 “川渝通办”事项日均办理超2万件次,22条跨省城际公交稳定运行,双城生活更有同城体验。统筹推进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枢纽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全球123个国家(地区)、514个港口,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突破3万列,累计建成川渝间大通道25条,出川大通道达到48条。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3位,四川自贸试验区14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大运会、汤尤杯、世园会等重大国际赛事和展会在川成功举办,区域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立足农业、清洁能源、矿产资源的独特禀赋,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2023年四川粮食产量创26年来新高,生猪出栏量居全国第1位;加快打造世界级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四川水电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装机规模和年发电量均居全国第一,川渝千亿方天然气产能基地项目年产气量突破700亿方,约占全国产气量30%;提高钒钛、稀土、锂、钾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钒钛高品级原料初步实现国产化替代。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刚性底线,六江生态廊道加快建设,累计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营造林建设超1100万亩,去年四川国考断面、省考断面、水功能区水质首次全部达到优良标准,实现三个“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