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将文化产业发展融入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途径,更是有效激发内需潜力、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广东以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为目标,增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相融互促、相得益彰。2023年,广东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483亿元,比上年增长6.0%。广东文化产业规模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形成了以文化制造业为支撑、文化服务业不断壮大的格局。广东引领数字文化产业新发展,优势细分领域众多,正在迎来“文化制造”向“文化智造”的飞跃。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与生产关系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文化领域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依托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在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消费等领域形成新模式、新应用、新业态。

  作为我国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前沿城市,深圳因应城市产业创新的整体规划,不断优化制度、技术、结构等因素对经济的影响。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机制,提升全要素生产率。2023年深圳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首破万亿大关,占全省的49.0%。广东省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7814亿元,增长9.7%,而深圳在其中占比接近65%,行业规模超5000亿元。深圳注重文化产业数字赋能效应和新质生产力作用,在“科技支撑、创意引领”下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其一,发挥商贸服务和物流优势,打通文化制造业的全产业链,在影视设备、视听设备、无人机、印刷包装等领域,转型数字文化装备生产及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在传统道路上走出一条新路。其二,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中生产性服务行业,比如互联网信息服务、创意设计、广告会展等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这些产业融合特征鲜明、产业关联带动性强、科技创新因素突出。其三,积极推动新技术、新模式与电子商务加速融合,鼓励直播电商、社交电商、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在服装、工艺美术、珠宝等优势产业、时尚产业应用。

  建立公共政策与市场机制的正向联动。近年来,全省各地各部门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优化丰富供给、提升服务品质、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未来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政策与市场机制的正向联动,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探索跨部门协同运作、多元主体参与共建模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支持文化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支持一批开放式、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融入市民日常生产生活,不仅为文旅融合绘就文化消费新图景,而且增强文化价值传播的亲和力,助力提升公众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审美鉴赏力。

  推动文化产业融入区域发展,深化大湾区建设协同共进。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区域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从文化产业规模来看,广深两市占主导地位,集聚效应凸显,省内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及项目也主要集中在广深。港澳文化产业特色鲜明,香港在影视、音乐、设计、建筑、广告、数码娱乐、印刷与出版等主要创意产业领域具有优势,澳门在数码媒体领域发展最优。未来大湾区将继续致力于促进各类要素资源畅通流动、优化配置,融合数字化技术提升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优势集聚、产业协同的合作机制。

  不断实现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近年来深圳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探索人文经济的共生共荣之路。文博会扎根深圳是文化与经济的“双向奔赴”,也是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坚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强的很好例证。20年来,文博会记录了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优异成绩,也记录了人文经济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多样化实践。每届文博会都是观察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力、活跃度的风向标。新一届文博会如何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令人关注和期待。